如何變“危機”為“時機”,讓消費“馬車”跑起來?

近日,國家發改委等23個部門聯合印發《關於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加快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意見》,重點從市場供給、消費升級、消費網絡等6方面,

出臺19項政策保障舉措,旨在促進消費擴容提質,推動經濟社會平穩增長。與此同時,景點有序開放,多地政府官員帶頭進店消費,引導居民出門消費……一系列利好政策正在落地顯效,合力喚醒國內消費市場,催生新的經濟增長動力。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站在這一時間節點上,奪取疫情防控和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雙勝利”意義非同尋常。作為拉動經濟發展的一駕重要“馬車”,促進消費擴容的意義不言而喻。前不久召開的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更是把“使實物消費和服務消費得到回補”提上重要日程,力求通過供需兩端共同發力,合力推進經濟復甦。

據權威部門初步估算,被疫情抑制的消費需求約1.5萬億元,這些需求有望在疫情逐步緩解後有序釋放,出現消費回補甚至反彈態勢。但是,在看到形勢持續向好的同時,也應增強理性研判,充分評估困難與對策。僅從居民消費層面看,此次疫情發生正值春節期間,是中國傳統的消費旺季,受疫情影響餐飲、住宿、旅遊、服裝等消費產業損失較重,特別是對餐飲、交通等行業帶來了很大沖擊。此外,經過疫情考驗,部分居民對消費預期持謹慎保守態度,居民短期消費需求不同程度受到限制。

筆者認為,消費與社會各層面聯繫緊密,應注意變“危機”為“時機”,立足準確的形勢研判,著眼整個消費鏈條,多管齊下、多方發力,靈活多樣地培育消費新動能,築牢消費“壓艙石”作用。

首先,培育消費支持能力,讓更多人“有能力消費”

“穩就業保收入”是釋放消費能力,讓更多人有能力消費的關鍵。應在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加快復產復工進度,做到應復盡復,加快先進製造、民生建設、基礎設施等具有重大項目加快推進,促進產業和消費“雙升級”,讓廣大群眾有事幹、有錢掙、有盼頭。同時,可有針對性地向消費者發放消費券,釋放合理消費動力。

其次,優化消費生態體系,讓更多人“有信心消費”

疫情期間,線上教育、網購百貨、雲醫療等“非接觸”線上模式迅速興起,較好地滿足了居民“宅”生活的日常需求。今後,國內相關行業應加快搭建“智能+”消費生態體系,培育線上線下融合的新型消費模式,為居民消費提供更多“可能性”。具體而言,可對接消費扶貧領域,推動農村電商建設,打通流通端、生產端和消費端,讓更多優質農副產品“進城進店”,鼓足農民“錢袋子”,豐富市民“菜籃子”。金融層面,應主動從當前“非接觸”線上模式中汲取經驗,加快構築“智能+”消費生態體系,為客戶多提供些“走心”的金融服務,圍繞衣食住行等高頻生活消費場景,推動場景建設向生活消費類綜合化場景轉變,引導消費金融“智能化”“複合化”“多元化”。

再次,營造和諧消費環境,讓更多人“有興趣消費”

居民是否願意消費,是否有興趣消費,和諧的消費環境至關重要。建議政府相關部門,規範消費者權利保護體系,營造良好營商環境;作為商家應樹立“酒香也要吆喝賣”的服務理念,內部創過硬產品,外部樹良好形象,為消費者提供有溫度、有質感的服務;作為金融層面,應高度重視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構建和諧共贏的銀客關係,依法合規推進消費金融發展,結合新消費金融業務特點將消費者權益保護落到實處。

文章刊於3月30日《中國城鄉金融報》A2版

編輯:農銀報業新媒體中心 沈蘇月 強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