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因美能否走出「ST」危機?

僅靠出售資產、承銷大單止損等措施,恐怕最終依然難逃“ST”。

貝因美能否走出“ST”危機?

貝因美(002570.SZ)在退市風險警示(ST)的壓力下,頻頻尋招自保,然而依舊危機四伏。

01

頻頻出招自救

2017年12月21日,貝因美髮布晚間公告,為盤活資產、改善資產結構、提高資產運營效率,公司擬將位於杭州、重慶、北京等地的22套房產公開出售給非關聯方,建築面積合計3398.47平方米,本次房產處置事項評估總價合計1.04億元,預計產生收益約為3560萬元。

該消息引發輿論強烈關注,對此,今年1月5日,貝因美強調處置資產能夠有效盤活公司存量資產,藉此改善財務狀況。

但這已經是自2017年7月以來,貝因美的第三次拋售資產,就算上述資產全部出售,也只能產生1.23億元的收益,而且上述資產出售進展緩慢,很難達到彌補虧空之目的。

貝因美能否走出“ST”危機?

一蹶不振的股價

根據其2017年9月4日和2018年1月5日發佈的公告,其上游資產出售僅在2017年8月收到了貝因美集團的1000萬元收購意向金。29套房產中,目前也僅有2套售出,成交價共計795萬元。

除了賣房,貝因美還指望通過承銷大單來降低風險。從2017年8月7日開始,貝因美和上海育博、孕嬰聯、達維優加等7家公司簽署承銷大單,累計目標銷售金額為36.8億元(其中2017年8.8億元、2018年25.6506億元、2019年0.9759億元、2020年1.3735億元)。如果能夠完成8.8億元的目標銷售金額,那虧損也能填補。

但事實是,這些目標金額不是有約束力的最低銷售額,實現與否還是未知數。除此之外,還可能產生承銷品牌為了各自利益互相廝殺的情況,更加擠壓渠道商的利益。

02

關鍵須打通渠道“腸梗阻”

回顧貝因美的發展歷史,可以看到,貝因美是在“三聚氰胺事件”後進入快速發展期的。2011年,貝因美登陸深交所成為A股“奶粉第一股”。而從2013年開始,公司的營業收入開始下降,2014年的利潤出現了斷崖式的下跌。貝因美將其歸咎於成本提高和促銷降低毛利潤。

但有常識的人都知道,僅僅是成本和促銷是不會出現如此鉅額的下跌的。在沒有促銷的2016年,公司虧損達7.8億元。

貝因美沒有明說的危機之一,在於渠道不暢,且與渠道商關係惡化。當年為了上市,貝因美開設了大量縣級經銷商,把分銷商變成了經銷商,導致經銷商的成本壓力和庫存壓力都在攀升,而且大力促銷打穿了渠道價格,壓縮渠道商的利潤空間,出現了渠道商長期流失的情況。

貝因美能否走出“ST”危機?

為了改變過去的渠道情況,別因美作出了多種反應,在引入總承銷商的同時大力扶持網絡銷售和創建自己的商務平臺。總承銷商模式是指由一個總承銷商將負責一兩個產品品類在全國範圍的渠道規劃、營銷推廣,該模式突破傳統渠道模式的區域限制,規範市場次序,有利於貝因美推動新產品的快速下沉,以搶佔新政下的空白市場。

而網絡銷售則是在各大電商平臺進行推廣,事實上,貝因美在天貓上銷量相當不錯。其自己的電商平臺——媽媽購也在不斷髮展中。

03

奶粉註冊制或是扭虧機遇

雖然目前來看,貝因美危機重重,但不代表其已經完全失去未來。奶粉配方註冊制度(下稱“新政”)在2018年1月1日實施,這意味著國內的奶粉品牌總數將會快速減少,從3000多個減少到500多個,這會導致出現大量的市場空白。

貝因美的機會就在於此,根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月4日,國內外132家生產企業的989個配方完成註冊。其中貝因美憑藉6家工廠拿下51個配方註冊名額,成為註冊配方奶粉數量最多的企業。

貝因美能否走出“ST”危機?

除了國內的工廠和集團,貝因美還有國際公司,其聯合愛爾蘭著名企業KERRY集團,針對當前國內嬰幼兒易缺鐵的問題開發研製出了高端嬰幼兒配方奶粉,這為將來的競爭進一步增加了籌碼。

貝因美目前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抓住註冊制的機遇,重新讓渠道商建立信心,同時多方位打造新渠道,合理促銷,建立自身的品牌價值。作為為數不多的擁有多個配方品牌的本土品牌,貝因美擁有眾多的用戶,也有機會得到國家的扶持。

歸根結底,現在的措施,都是在補救A股上市時的盲目擴張。

牛牛觀察聚焦資本和TMT領域的焦點事件

已入駐今日頭條、百家號、搜狐、網易等媒體平臺

WeMedia成員

(欲瞭解更多觀察內容,請上“牛牛網”www.2news.cn提取,茶水請自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