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0 警惕農業“芯片”危機

警惕農業“芯片”危機

蔣高明

一、農業的芯片是種子

中興事件後,我們才知道芯片的重要性。原來這個卡脖子技術我們還沒有完全掌握,或者離最好的芯片技術研發能力,我們還有很大的距離。中興被罰鉅款,且被人監視著生產,對於我國這樣一個製造業大國,這是個巨大的恥辱。

電子設備上的芯片,又稱微電路、微芯片、集成電路,其實是內含集成電路的硅片。芯片製作工藝十分複雜,在指甲蓋那麼大的地方,人類可以集成幾十億個微型晶體管。然而,工業上的電子芯片,比起農業的“芯片”複雜程度來,還是小巫見大巫。至少工業芯片人類還能夠設計並製造出來,而農業的“芯片”,不要說人類能夠製造,就連弄清楚其基本的工作原理都是十分困難的。

農業的“芯片”就是種子。種子是種子植物特有的繁殖器官,是大自然的傑作,是人類造不出來的。如果說工業芯片,人類通過設計精密設備,能夠在微米級別上製作出來,那麼農業的種子,其組成是納米級的,一旦消失,根本造不出來。工業芯片是死的,製作出來不能複製自己,只能不斷開動機器製作;而農業“芯片”是活的,是有生命的,能夠複製自己,能夠產生大量的後代。生命個體死亡了,只要有遺傳基因,只要留一粒種子,哪怕一片鮮活的葉片,自然界還會保留其群體。人類可以通過無性繁殖技術讓一片葉子或一個活的細胞生活下去,然後繁殖後代,這就是細胞全能性,轉基因其實是利用的生物這種本領。細胞全能性原來在植物細胞發現,後來在動物細胞中也有發現。

其實,保留農業“芯片”也很簡單,不需要十分精密的設備,農家的土牆或者大缸就能夠搞定。農民就是天生的育種專家,吃種子留種子,上千上萬年以來,農民就掌握了這種本領。且在不斷的留種過程中,一些優良的基因被保留下來,且豐富了人類的種子多樣性,例如傳統的水稻品種就多達上千種。

遺憾的是,上述農民自留種面臨嚴重的危機。自從雜交與轉基因技術成熟以後,制種這個產業被種子公司壟斷,他們不希望農民自留種,往往以傳統種子產量低、或品質差(其實很多來種子品質優於雜交與轉基因種子)、或不抗蟲、或不抗病、或不抗除草劑等種種誘惑,引誘農民購買他們的種子,農民自動放棄了留種的權力,農業“芯片”因此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危機。農民往往是短視的,一些產品不是自己留著吃的,是出售到市場上去的,只有省事(主要節約勞動時間),他們才不會管食物是否安全,反正他們自己不吃。轉基因玉米在東北氾濫就是這樣造成的。

二、種子危機

在吃飯這個問題上,我們也面臨了嚴重的卡脖子技術問題,因為我國的種業在國際上沒有話語權。我國原本是生物多樣性大國,是農業品種資源第一大國,現在淪落到種糧食、蔬菜,依靠國際公司,長期下去非常危險。如果說沒有了工業芯片,大不了我們不用手機,如果沒有了農業芯片,難道能不吃飯嗎?

據有關數據,全球種子市場總價值量約500多億美元,其中60%是商業種,約300多億美元,與全球農化產品商業價值量相當; 40%是自留種,約 200億美元左右。總用種量(包括自留種)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基本穩定在1200億公斤以內,主要集中在亞洲和獨聯體國家,分別為384億公斤和 373億公斤,各佔總用種量的32.3%和31.4%,其次是歐洲和美洲。用種主要集中在小麥和塊莖、球根類作物,分別為350億公斤和333億公斤,分別佔29.5%和28%;其次是水稻,為130億公斤,佔11%;大麥111億公斤,佔9.4%;玉米用種量為68億公斤,佔5.7%.發達國家種子商品率較高,一般在60%以上,且基本上由私人種子公司提供;發展中國家不到20%的商業種由私人種子部門提供,80%以上由公共種子部門提供或為自留種。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常年用種量在125億公斤以上,已成為繼美國之後的全球第二大種子市場。以蔬菜種子為例,我國蔬菜常年用種量約4萬多噸,而商品化率約為60%。由於國外蔬菜種子大舉入侵,那些不知道他們採取了什麼手腳的種子,變成了市場上的搶手貨,儘管商業蔬菜種子具有抗病、抗蟲的多種優勢,但是其口感卻大不如前。但商人不管這一套,在資本家眼裡,只要能夠賺錢,一切都沒有商量。現代農業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的典型例子,就是種子的壟斷。商家是希望你年年來買種子的,是希望農民不能留種的,否則他就沒有生意可做,正如市場化的醫學語境下,醫院是盼望病人道理一樣。種子的另外一個極端就是種子公司壟斷,如果說民間留種,捱餓時還能偷吃種子糧,現在的情況連種子糧都沒得吃,只有靠買。

全球70%以上的商業種集中在20多個國家,其中美國排在第一位,為57億美元,佔19%;中國排在第二位,為30億美元,佔10%.世界種子貿易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其中美國最高,其次是荷蘭、法國。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作為全球農業第一大國,我國商業種市場在全球僅排第19位。近年來,我國連續出臺促進民族種業發展的文件,不斷增強新品種的開發能力,做到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種業得到了快速發展。目前,我國註冊資本1億元以上的種子企業達200多家,在國內主板、創業板上市的企業有9家,新三板掛牌種業企業21家,總市值超過1000億元。

三、種子市場化風險

中國種子市場巨大的潛力一直吸引著國際種業公司。隨著種子市場的大門在逐漸開放,世界種業巨頭積極在中國種業“排兵佈陣”。跨國種業公司的進入,給中國國內的種子企業帶來了一定的壓力造成國內種子企業競爭力加大。為爭奪市場資源,各大種子企業都在全力拓展銷售網絡,種子企業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種子行業集中度正在提高,具有強大研發優勢、豐富運營經驗和品牌知名度的種業企業將有機會抓住行業發展的機遇,成為業內領先企業。這一方面可加大國內種子供應量,與國外種子企業抗衡。

種子市場化暗藏的主要危機是:一是糧食安全,誰控制了糧食誰就控制了人類,誰控制了種子誰就控制了糧食,這種控制可能因資本黑手介入變成更加不確定,如轉基因種子的濫種問題已在多地被曝光;二是種質多樣性下降,一些小品種沒有人搞,如果農民也不留種,人類沿用了幾千年的種質資源面臨消失危險;三是遇見假冒偽劣的種子會全軍覆沒,這是很危險的,如有一年安徽萬畝水稻田絕收,就是一個教訓;四是一味追求所謂高產,加大了健康風險,品質下降就與栽培物種遺傳多樣性下降,優質種質資源消失;五是種子公司壟斷,他們控制大部分種子,名義上作為研究之用,實質進行商業開發,或用於生物戰爭。這些問題,都是我們必須要認真對待的。種子資源一旦消失,靠人類的最高科技也難以還原,因為國家應當擔負起種子資源保護的第一重任,不能完全放任市場。

幾千年來,農民種地留種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農民就是天生的育種專家,他們往往把那些個頭大,整齊、沒有雜質的種子提前曬乾,找安全的地方儲存下來,其餘的才作為食物。農民種地留種就成了習慣,成了常識。長此以往,栽培品種不斷優化。現代育種專家做科學試驗,培育優良品種,其前期材料大都是農民祖祖輩輩而留下來的。後來,雜交作物出現了(北方的玉米,南方的水稻),農民不能留種了,這樣的品種多了,農民就依賴種子公司。現在,轉基因作物又出現了,農民非但不能留種,恐怕種地也要提心吊膽了,搞不好還要吃官司——轉基因巨頭有著各種理由禁止農民留種,即使被轉基因作物汙染了,本來是受害者,卻說你偷了他們的種子。跟資本家是沒有理好講的。

非常奇怪的是,一些傳統的種子既不是雜交的,也不是轉基因的,但農民依然要去買種子。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是什麼呢?那就是國內外種子公司的公關力量起了作用。他們向農民宣傳商業種子的種種好處,國家還向種子公司提供一定的補助,使得種子價格相對低廉,他們把種子站佈局到村頭。這樣,農民得到了那麼多的承諾,又嫌留種麻煩,就從種子公司買種子,傳統的留種子做法就沒有人再提了。即使農民買了假種子上了當,也只好打破牙齒望肚子裡咽——種地的個體農民是無法與強大的種子公司抗衡的。

我們吃的一切食物,都來自植物的光合作用,而要將光合產物收穫為人類的食物,必須感謝農民的辛勤勞作,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糧食生產的關鍵就是種子,種子意味著希望,意味著收穫。即便在最困難的時期,農民也不會拿用來保命的種子下鍋。“餓死爹孃,不吃種子糧”,沒有種子就沒有來年的收成,忍飢挨餓也不能吃種子。筆者小時候嘴饞,將父親藏起來的花生種偷吃了一把,捱了一頓打。在農民眼裡,那些種子是不能動的,偷吃種子的罪過是比摔壞鍋碗瓢盆要大的,農家孩子只要犯了這些錯,就得捱打,其目的是要孩子們長記性。電影《金光大道》中高大全用留種的玉米(那個時候的玉米還能夠留種)去救濟揭不開鍋的鄉親,他弟弟就就堅決反對。

四、發展生態農業,破解種子危機

在中國,農民留種或買常規種子,是不知道什麼知識產權的。今年的種子,如果收成好,他會留下一部分當來年的種子,省下種子錢。然而,轉基因種子是有知識產權保護的,如果農民第一次買了轉基因種子,獲得了收成,嚐到了甜頭,想要繼續留種的話,就會遇到很大的麻煩。轉基因種子壟斷企業,為了推廣其產品,往往在最初幾年免費或以優惠的價格向農民提供種子,似乎是農民撿到了便宜,殊不知,轉基因壟斷巨頭憑藉強大的資本實力,輕而易舉地佔領了他國的種子市場。

以後,農民再留種就困難了,也由不得你留種。具有知識產權,就是受法律保護,任何農民如果自留轉基因糧食種子,就屬於違法。他們會將“違法”農民列入“黑名單”,那些農民將得不到貸款,得不到農機具補貼,農產品也不能正常出售。更嚴重的是,他們會將農民直接告上法庭,最終制服農民。原來種地無憂的農民,變成提心吊膽地種地,任轉基因公司盤剝,屈辱地活著。種地看別人眼色,滋味肯定是不好受的。

更令人觸目驚心的是,轉基因種子壟斷企業為了防止農民留種,發明了“自殺種子”,即通過轉基因手段,對種子實行改造。第一年獲得收成後,其種子不可能再發芽,或者即使發芽也長不出好莊稼。這樣,一方面免去了監視農民“偷竊”的成本,另一方面避免了控告農民的麻煩和負面形象,還可保證農民必須每年購買種子。將種地留種的權利拱手交給別人,尤其是交給那些認錢不認人的生物技術企業,對糧食主權的損害是異常大的。

有人說,正是為了擺脫西方生物技術公司控制,中國才投入巨資搞轉基因研究,用我們自己的轉基因發明來解決糧食安全問題。果然如此嗎?據報道,我國正在申請商業化種植及在研的8個轉基因水稻品系中,沒有任何一種擁有獨立的自主知識產權。相反,上述轉基因品系至少涉及了28項國外專利,專利分別屬於美國孟山都、德國拜耳和美國杜邦三家跨國生物技術公司。這就是說,如果我們大規模推廣轉基因主糧,中國人並不擁有糧食生產主權。除專利外,轉基因專用除草劑、化肥也幾乎控制在人家手裡。

退一步講,即使中國科學家獲得了有完全知識產權的轉基因種子,也難以與美國等轉基因大國抗衡。西方國家會以“自由經濟、公平開放”為由,憑藉強大的資本實力,鯨吞國內起步較晚、以跟風為主的轉基因研究成果,在較短的時間裡實現農業生物技術市場的壟斷,更何況中國的轉基因主流科學家與國外的生物技術壟斷巨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堡壘最容易從內部突破。在這樣複雜的環境下,利用轉基因技術解決糧食安全問題就不能不令人擔憂。轉基因種子供應商的壟斷性,足以威脅一個國家的糧食安全和糧食主權,乃至社會穩定。這個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在美國,以及推廣美國轉基因種子的拉美國家,壟斷企業通過種子和收購價格的控制,讓農民的收入低到無法承受,最終不得不賣出土地,以其他方式謀生。小農經濟被大型農場所取代,被人稱讚為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趨勢。但是,如果這種狀況在中國出現,數億農民將失業,將會引發極為嚴重的社會動盪。

出於國家糧食安全和糧食主權考慮,必須在現階段嚴格控制國外轉基因種子進入中國市場,必須接受東北大豆幾乎全軍覆沒的慘痛教訓,必須警惕那些生物技術科學家,打著解決糧食安全旗號,牟取私利並出賣國家利益的做法。一旦水稻、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淪為大豆的處境,中國主糧生產將面臨十分被動的局面。解決之道是大力發展生態農業,鼓勵農民自留種,全社會消費傳統種子種植出來的食物,吃種子、留種子並培育種子,中國人真正將飯碗端在自己手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