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一場關於救贖的回憶

《放牛班的春天》(法語《Les Choristes》)是2004年3月17日上映的一部法國音樂電影,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執導,傑拉爾·朱諾、讓-巴蒂斯特·莫尼耶、弗朗西斯·貝爾蘭德等人主演。


講述的是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這名為“池塘之底”的學校,這是一所如同死水般的學校,面對的不是普通學生,而是一群被大多數人所放棄的頑劣的學生,馬修的到來改變這幫孩子以及他自己的命運的故事。

“這是一個平凡的故事下卻給人以不平凡的感動的電影”


《放牛班的春天》:一場關於救贖的回憶


一個大雨滂沱的夜晚,兩個滿頭白髮、滿臉皺紋的老人在時隔五十年後相聚在一起,一張黑白的老照片、一本厚重的筆記本,勾起了兩人對一個音樂代課老師的追憶……


輕輕翻開日記,早已微微泛黃的扉頁,密密麻麻地寫著一段段回憶,透過那秀麗的文字,依稀之間看到了1949年1月15日那一天……一個穿著灰色長衫,手中提著一個笨重的木箱的中年男人,頭頂著灰濛濛的天空,踩著厚厚的雪向一扇禁閉著的大鐵門走去。


他就是克萊門特·馬修,他是一個過氣的音樂家作曲家,在經歷了一系列挫折而處於人生低谷,他來到了“池塘之底。”


《放牛班的春天》:一場關於救贖的回憶


一扇扇沉重陰森的鐵門,幾面佈滿青苔的高牆包圍著殘陳舊斑駁、陰寒森然的建築組成成了一個與外界隔絕的學校,透露的是壓抑和冷漠的氣息。


正如學校的名字“池塘之底”般,這裡圍困了一群世人所厭惡的孩子,他們頂著“問題少年”的頭銜,早早的便被下定義,否定了一切,而他們似乎也早早對世界放棄了期待,他們用孤傲而殘酷包裹自己,與這裡的一切對抗爭到底!


《放牛班的春天》:一場關於救贖的回憶


馬修用他的雙眼注視這學校慘無人道的教育,在這裡的教育模式就四個字“行動—反應”。無論是非對錯,一切由管理者的主觀判定。


在這裡,就連教育者也是對這群孩子放棄希望的,犯錯便處罰便是這裡的唯一解決問題的辦法。“關禁閉,罰勞役”便是校長所貫徹的管教方式。


校長穿著一絲不苟的西裝,時刻用嚴肅和嚴厲對待任何人和事,道貌岸然下是不容置啄的絕對權威和自以為是的優越感。恐嚇、威脅、體罰等方式層出不窮,深不知每個孩子對教育者更多的是恐懼與厭惡,深不知早已把這些弱小的心靈傷得千瘡百孔。


《放牛班的春天》:一場關於救贖的回憶

當面對著這群孩子,馬修與校長所認定的不一樣,他所看到的並不是一群無可救藥的孩子,而是一群貪玩、叛逆、好奇迷失的孩子。學校的暴力教育扭曲了這群孩子的心靈,他們牴觸外界,不相信別人。他開始了對這群孩子的救贖。


他在與這些孩子接觸的時候,奇蹟地發現他們熱愛音樂,愛唱歌,編的一句句順口的對老師們的諷刺小調,雖然音準不太好,可卻讓馬修燃起了音樂的希望,也開始產生了要拿起筆為孩子寫曲,有了開始組建合唱團的願望。他開始把孩子分成高、中、低音,開始教授他們唱歌的方法與知識,讓每個孩子都參與到音樂,想去發揮他們的音樂天賦。


蘇聯著名音樂家普羅科菲耶夫曾說:“音樂歌頌人們的生活,引導人們走向光明的未來。”清澈的歌聲,是孩子與世界最美好的交談,它能讓愛與情感走進人的內心。馬修用音樂,使這群遭人厭惡、被認為無可救藥的孩子們形成一個團體,讓他們在歌唱時燃起自我。


《放牛班的春天》:一場關於救贖的回憶


甚至在這裡,他還發現了一個有著“天籟之音”的孩子——皮埃爾,這個號稱天使的外表,惡魔的內在的孩子。不善言辭,靠著搗蛋惹事來宣告他的不滿和不悅,卻有著真正對音樂得天獨厚天賦和熱愛。渴望被肯定,渴望被看見,渴望自己的價值……

雖然過程充滿困難,甚至在冷漠刻薄且不通人情的校長面前,合唱團的組建困難重重,甚至隨時有夭折的可能性。但在馬修的帶引下,用音樂感染了孩子不知何時封閉、冷漠的心,當整齊的合奏與獨唱巧妙的結合,純淨甘冽歌聲,讓聽者無不發表讚歎!


恰如它內心所說:在他專注的眼神中裡,我突然領略出許多東西,有著驕傲,被寬恕的喜悅和一種新的感覺人們對他的肯定。其實孩子所希望的只是一種人們對他們的肯定,不是批評指責。而這合唱所帶來的便是聆聽者對這群孩子重新改觀,而孩子重新樹立了自信與希望。在音樂的洗禮下,那些長期受到壓迫而麻木的心也悄然重生!


恰如他們所唱的:


“……風箏高飛在空中 請別停留 飛向大海在空中翱翔 小孩看見你……”


解放自我,翱翔於空,這是一種對孩子們的美好期許!


《放牛班的春天》:一場關於救贖的回憶


馬修被迫離開的那天,與他剛來的時候一樣——寂靜無人。不同的是,他懷揣著:“我盼望著會有幾個學生,違反命令與我告別,但是什麼也沒有,孩子們的順從好像冷漠無情”


當寫滿感激與愛戴的紙飛機不斷飛落在地下,原本因無人送別而帶有遺憾的馬修頓時感動,憑藉著字跡看著寫滿字的紙飛機,從教室裡傳出的天籟之歌,從窗戶伸出的一雙雙告別的雙手,這給予了這個即將離開的老師內心最大的滿足與最大的榮耀。


《放牛班的春天》:一場關於救贖的回憶


當日記本緩緩蓋上,兩個老人微笑相向……


沒有高調的開頭與結尾,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更沒有驚心動魄的場面,有的是一種“人性”和“溫情”,樸實卻真實的扣人心絃,平凡的故事下卻給人以不平凡的感動,這場“救贖”看似不轟轟烈烈卻讓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無法忘懷吧!當結束的字幕滾動著,我們似乎依舊可看到一群童真的孩子,耳邊那動人的旋律與歌聲依舊縈繞耳畔……


走在成長路上的孩子,對未來的一切從滿好奇與未知,然而他們的未來未可知,唯有跌跌撞撞地前進,沒有人告訴他們下一步怎麼走,也不知道現在走得路對否,這是很多孩子所面對的。


正如《少年的你》中的那句“從來沒有一節課教會我們如何變成大人”。影片的這群孩子其實大多數如此,他們在自己地成長之路橫插踏錯,當大人發現時,大人便開始用自己所認為的正確的想法和有用的方式,自以為是的覺得可以解救孩子,能帶他們進入正途和對的道路。


《放牛班的春天》:一場關於救贖的回憶


無人真正去了解他們,教會他們如何去“愛”,用強硬、粗暴的方式與手段去逼迫他們向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向去成長,用疼痛和恐懼來讓他們記住對錯。麻木與對抗是在如此暴力教育下,他們對世界的回饋。在管理者亦或是大多數人的眼中,他們無可救藥,似乎不利用這樣的方法就無法讓他們走向正確的道路,殊不知他們需要的是一場關於“愛”的救贖。


沒有溫度的心,怎麼能發光發熱?未曾感受到世界或人與人之間的溫暖,怎能要求他們對一切懷有希望與期盼?點亮冰冷麻木的心靈,才能讓它去熱愛,讓它去感受美好的東西,才能使孩子改變!


《放牛班的春天》:一場關於救贖的回憶


生活在井底的青蛙,也仰望天空,渴望天空。沒有誰願意生活在井底,沒有誰不願活在廣闊的天空下,無人向井底的青蛙訴說外界的廣闊,無人帶著青蛙走出井底。在“池塘之底”這所學校的孩子便如同這井底之蛙,缺乏願意真正地拉他們走出井底的一雙名為“救贖”的手。


作為成年人的大人,總會在無形中進入一種誤區,名為“自以為是”。對待孩子,總是陷入簡單粗暴、確立準則、亦或是關於對錯的判別等等教育模式與方法,忽略了教育其實時一個靈魂與靈魂之間的溝通,是指引與擺渡。


孩子在成長的道路,是迷茫的,是未可知的,有時他們會走錯路,他們會陷入困境,而很多我們所謂的大人,便會開始因為他們的錯誤或是他們不符合自己所期待的,早早得對他們進行否定或是放棄,將他們劃分出來。但其實我們需要的是去了解他們,去明白他們,用他們所能接受的方式去拉他們一把,帶領他們走向正確與美好。


正如影片的歌中的孩子所唱到的:

“…… 瞭望你未來的人生道路 被遺忘和迷失的孩子們 請對他們伸出援手 引領他們走向美好的未來 感受午夜的激情 希望的波動 生命的熱力 感受著路途的榮耀 ……”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我想,這是這場關於“救贖”的回憶,最好的總結吧!也願每一個迷途的孩子都能得到救贖!

凡雜紙簍發表的作品,即視為文章版權歸本公眾號所有,本公眾號有權對文章內容和版面等進行修改;有且僅有公眾號方可將文章發佈於其他平臺。本公眾向作者支付的稿費,已包含了上述各項權利的報酬,如有特殊要求,請提前說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