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一场关于救赎的回忆

《放牛班的春天》(法语《Les Choristes》)是2004年3月17日上映的一部法国音乐电影,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执导,杰拉尔·朱诺、让-巴蒂斯特·莫尼耶、弗朗西斯·贝尔兰德等人主演。


讲述的是一位怀才不遇的音乐老师马修来到这名为“池塘之底”的学校,这是一所如同死水般的学校,面对的不是普通学生,而是一群被大多数人所放弃的顽劣的学生,马修的到来改变这帮孩子以及他自己的命运的故事。

“这是一个平凡的故事下却给人以不平凡的感动的电影”


《放牛班的春天》:一场关于救赎的回忆


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两个满头白发、满脸皱纹的老人在时隔五十年后相聚在一起,一张黑白的老照片、一本厚重的笔记本,勾起了两人对一个音乐代课老师的追忆……


轻轻翻开日记,早已微微泛黄的扉页,密密麻麻地写着一段段回忆,透过那秀丽的文字,依稀之间看到了1949年1月15日那一天……一个穿着灰色长衫,手中提着一个笨重的木箱的中年男人,头顶着灰蒙蒙的天空,踩着厚厚的雪向一扇禁闭着的大铁门走去。


他就是克莱门特·马修,他是一个过气的音乐家作曲家,在经历了一系列挫折而处于人生低谷,他来到了“池塘之底。”


《放牛班的春天》:一场关于救赎的回忆


一扇扇沉重阴森的铁门,几面布满青苔的高墙包围着残陈旧斑驳、阴寒森然的建筑组成成了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学校,透露的是压抑和冷漠的气息。


正如学校的名字“池塘之底”般,这里围困了一群世人所厌恶的孩子,他们顶着“问题少年”的头衔,早早的便被下定义,否定了一切,而他们似乎也早早对世界放弃了期待,他们用孤傲而残酷包裹自己,与这里的一切对抗争到底!


《放牛班的春天》:一场关于救赎的回忆


马修用他的双眼注视这学校惨无人道的教育,在这里的教育模式就四个字“行动—反应”。无论是非对错,一切由管理者的主观判定。


在这里,就连教育者也是对这群孩子放弃希望的,犯错便处罚便是这里的唯一解决问题的办法。“关禁闭,罚劳役”便是校长所贯彻的管教方式。


校长穿着一丝不苟的西装,时刻用严肃和严厉对待任何人和事,道貌岸然下是不容置啄的绝对权威和自以为是的优越感。恐吓、威胁、体罚等方式层出不穷,深不知每个孩子对教育者更多的是恐惧与厌恶,深不知早已把这些弱小的心灵伤得千疮百孔。


《放牛班的春天》:一场关于救赎的回忆

当面对着这群孩子,马修与校长所认定的不一样,他所看到的并不是一群无可救药的孩子,而是一群贪玩、叛逆、好奇迷失的孩子。学校的暴力教育扭曲了这群孩子的心灵,他们抵触外界,不相信别人。他开始了对这群孩子的救赎。


他在与这些孩子接触的时候,奇迹地发现他们热爱音乐,爱唱歌,编的一句句顺口的对老师们的讽刺小调,虽然音准不太好,可却让马修燃起了音乐的希望,也开始产生了要拿起笔为孩子写曲,有了开始组建合唱团的愿望。他开始把孩子分成高、中、低音,开始教授他们唱歌的方法与知识,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音乐,想去发挥他们的音乐天赋。


苏联著名音乐家普罗科菲耶夫曾说:“音乐歌颂人们的生活,引导人们走向光明的未来。”清澈的歌声,是孩子与世界最美好的交谈,它能让爱与情感走进人的内心。马修用音乐,使这群遭人厌恶、被认为无可救药的孩子们形成一个团体,让他们在歌唱时燃起自我。


《放牛班的春天》:一场关于救赎的回忆


甚至在这里,他还发现了一个有着“天籁之音”的孩子——皮埃尔,这个号称天使的外表,恶魔的内在的孩子。不善言辞,靠着捣蛋惹事来宣告他的不满和不悦,却有着真正对音乐得天独厚天赋和热爱。渴望被肯定,渴望被看见,渴望自己的价值……

虽然过程充满困难,甚至在冷漠刻薄且不通人情的校长面前,合唱团的组建困难重重,甚至随时有夭折的可能性。但在马修的带引下,用音乐感染了孩子不知何时封闭、冷漠的心,当整齐的合奏与独唱巧妙的结合,纯净甘冽歌声,让听者无不发表赞叹!


恰如它内心所说:在他专注的眼神中里,我突然领略出许多东西,有着骄傲,被宽恕的喜悦和一种新的感觉人们对他的肯定。其实孩子所希望的只是一种人们对他们的肯定,不是批评指责。而这合唱所带来的便是聆听者对这群孩子重新改观,而孩子重新树立了自信与希望。在音乐的洗礼下,那些长期受到压迫而麻木的心也悄然重生!


恰如他们所唱的:


“……风筝高飞在空中 请别停留 飞向大海在空中翱翔 小孩看见你……”


解放自我,翱翔于空,这是一种对孩子们的美好期许!


《放牛班的春天》:一场关于救赎的回忆


马修被迫离开的那天,与他刚来的时候一样——寂静无人。不同的是,他怀揣着:“我盼望着会有几个学生,违反命令与我告别,但是什么也没有,孩子们的顺从好像冷漠无情”


当写满感激与爱戴的纸飞机不断飞落在地下,原本因无人送别而带有遗憾的马修顿时感动,凭借着字迹看着写满字的纸飞机,从教室里传出的天籁之歌,从窗户伸出的一双双告别的双手,这给予了这个即将离开的老师内心最大的满足与最大的荣耀。


《放牛班的春天》:一场关于救赎的回忆


当日记本缓缓盖上,两个老人微笑相向……


没有高调的开头与结尾,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更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有的是一种“人性”和“温情”,朴实却真实的扣人心弦,平凡的故事下却给人以不平凡的感动,这场“救赎”看似不轰轰烈烈却让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无法忘怀吧!当结束的字幕滚动着,我们似乎依旧可看到一群童真的孩子,耳边那动人的旋律与歌声依旧萦绕耳畔……


走在成长路上的孩子,对未来的一切从满好奇与未知,然而他们的未来未可知,唯有跌跌撞撞地前进,没有人告诉他们下一步怎么走,也不知道现在走得路对否,这是很多孩子所面对的。


正如《少年的你》中的那句“从来没有一节课教会我们如何变成大人”。影片的这群孩子其实大多数如此,他们在自己地成长之路横插踏错,当大人发现时,大人便开始用自己所认为的正确的想法和有用的方式,自以为是的觉得可以解救孩子,能带他们进入正途和对的道路。


《放牛班的春天》:一场关于救赎的回忆


无人真正去了解他们,教会他们如何去“爱”,用强硬、粗暴的方式与手段去逼迫他们向他们认为正确的方向去成长,用疼痛和恐惧来让他们记住对错。麻木与对抗是在如此暴力教育下,他们对世界的回馈。在管理者亦或是大多数人的眼中,他们无可救药,似乎不利用这样的方法就无法让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殊不知他们需要的是一场关于“爱”的救赎。


没有温度的心,怎么能发光发热?未曾感受到世界或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怎能要求他们对一切怀有希望与期盼?点亮冰冷麻木的心灵,才能让它去热爱,让它去感受美好的东西,才能使孩子改变!


《放牛班的春天》:一场关于救赎的回忆


生活在井底的青蛙,也仰望天空,渴望天空。没有谁愿意生活在井底,没有谁不愿活在广阔的天空下,无人向井底的青蛙诉说外界的广阔,无人带着青蛙走出井底。在“池塘之底”这所学校的孩子便如同这井底之蛙,缺乏愿意真正地拉他们走出井底的一双名为“救赎”的手。


作为成年人的大人,总会在无形中进入一种误区,名为“自以为是”。对待孩子,总是陷入简单粗暴、确立准则、亦或是关于对错的判别等等教育模式与方法,忽略了教育其实时一个灵魂与灵魂之间的沟通,是指引与摆渡。


孩子在成长的道路,是迷茫的,是未可知的,有时他们会走错路,他们会陷入困境,而很多我们所谓的大人,便会开始因为他们的错误或是他们不符合自己所期待的,早早得对他们进行否定或是放弃,将他们划分出来。但其实我们需要的是去了解他们,去明白他们,用他们所能接受的方式去拉他们一把,带领他们走向正确与美好。


正如影片的歌中的孩子所唱到的:

“…… 瞭望你未来的人生道路 被遗忘和迷失的孩子们 请对他们伸出援手 引领他们走向美好的未来 感受午夜的激情 希望的波动 生命的热力 感受着路途的荣耀 ……”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我想,这是这场关于“救赎”的回忆,最好的总结吧!也愿每一个迷途的孩子都能得到救赎!

凡杂纸篓发表的作品,即视为文章版权归本公众号所有,本公众号有权对文章内容和版面等进行修改;有且仅有公众号方可将文章发布于其他平台。本公众向作者支付的稿费,已包含了上述各项权利的报酬,如有特殊要求,请提前说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