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所有的被善待,都值得感恩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法国音乐剧,主要讲述的是在1949年一位怀才不遇的音乐老师马修来到池塘底教养院当代课老师。这是一家“问题儿童”的学校。面对一群被大人放弃的野孩子,马修用他的爱与音乐打开了孩子们的内心,最后得到大家的认可。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获得了第17届欧洲电影节最佳作曲奖,第30届法国凯撒奖最佳声效,第30届法国凯撒奖最佳配,豆瓣上打出9.3的高分。这部电影既没有帅哥美女暴力凶杀等镜头,取景也十分简单,但让人看后感动万分。

《放牛班的春天》:所有的被善待,都值得感恩

人本主义教学和行为主义教学的冲突,撞击着观众的心

很多人都说被电影里温柔的马修老师感动了,同时也十分讨厌那个体罚学生的校长。表面上,马修老师和校长对待学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管教方式,其实他们二人的教育思想,分别代表着人本主义教学和行为主义教学。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 20 世纪 60-70 年代盛行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是自然的实体,人性来自自然。他们认为“人性本善”,每一个人都具有发展自己潜力的能力和动力。真正的学习经验能够使学习者发现他自己的独特品质,发现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特征。罗杰斯将人本主义思想运用到教育学理念中,认为教师定位于“促进者”角色,教师不应是传统的控者。他强调老师对学生应该真诚接受和理解。

《放牛班的春天》:所有的被善待,都值得感恩

《放牛班的春天》中,马修老师就是“罗杰斯人本主义”教学的代表。他不仅帮助学生免于校长的处罚,而且善于发现孩子的特长,通过音乐和爱感化了那些不服管教的学生。

电影刚开头,当马修发现神父眼睛被葛朗克刺伤,他本来想抓葛朗克去校长那里接受惩罚。走到门口听到校长办公室传出学生被殴打的声音,出于不忍心便跟葛朗克达成协议,作为惩罚让他去照顾神父;

当有人用“天使面孔和蛇蝎心肠”形容皮埃尔,马修老师却认为他只是个敏感、自尊和些许自闭的孩子。正是因为马修老师的独具慧眼,挖掘出皮埃尔的唱歌天赋、推荐他去音乐学校,才让他今后能成为有名的音乐家;

当贝比诺说他不会唱歌的时候,马修温柔地对这个孩子说:“没关系,我会教你的,那你就先担任合唱团助理。”

多么温柔而有爱心的老师,他的教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正是因为他的出现,这群几乎被人们放弃的坏孩子,唱出了天籁的歌声,重新拾回了童年的欢乐与希望。

《放牛班的春天》:所有的被善待,都值得感恩

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只看行为不去分析背后的心理动机。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美国心理学家及教育家纳金斯认为,针对学生的反应,正确的反应就需要强化;不正确的反应则需要改正,但通过体罚方式让学生不敢再犯。

池塘底教养院的校长,正是“纳金斯行为主义”的代表。他采用“行动—反应”的方式变着花样体罚学生,比如:

学生吵闹时候处罚学生不让他们见家长;

学生打架被抓到了,他把学生关起来禁闭;

甚至凭自己“主观臆断”认定是学生孟丹偷了钱,先把他殴打一顿,再交给警察,硬说孟丹承认自己偷了钱;

正是由于校长的蛮横、冷酷,才更加突出老师马修的温柔、 善良 、真诚。正是由于马修老师给学生足够的爱与归属、尊重与理解、宽容与和善,才会让那些整日打架,只会恶作剧的孩子变得团结而有秩序。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是建立在“尊重人的价值”基础上,所以马修老师的教育方式不仅感动了学生,也感动了我们每一个观众——毕竟我们每一个人曾经也是希望得到老师爱与肯定的少年。每个人都是“社会人”,梅奥指出:“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并不是冰冷的关系,即便是上下属之间,”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当老师采用“人本主义”理论教学,就是直接让每个孩子得到了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这样的教育理念,自然比“行为主义教学理念”更加让人喜欢,也让观众们从心理被这位尊重学生的老师所感动。

人本主义教育学家罗杰斯说:“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每一个孩子都是坠落人间的天使,内心都是渴望爱与关怀。正是马修老师用他的人本主义教学理念感化与关爱着那些别人眼里的“问题少年”,才会让他在被校长解雇的时候,孩子们用漫天飞舞的纸飞机,代表着对他的最大敬意。

《放牛班的春天》:所有的被善待,都值得感恩

漫天飞舞的纸飞机,代表着对他的最大敬意

电影内所蕴含的人生况味,让观众无限感慨与触动

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导演们不仅把作品中的人和事纳入人生轨道;更重要的是,他们又在这些人事中超越而出,乐于在总体上品尝下人生状况。

我国著名文学家余秋雨说:“优秀的电影作品在描述人生况味上,不再是分别表现个人命运悲惨,某事结局凄苦,不再是远远地欣赏英雄豪气或者儿女情长,不再是谨慎地划分人性的光明与黑暗。在现代艺术家看来,优秀的作品可以让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履历中都会与这些不同的滋味相遇,它完全来自人生,人人都有可能遭遇。”<strong>它让我们品尝到了人生的苦涩滋味,又告诉我们这在所有的人生中都无可逃遁,这不是人生的偏门,而是人生的本味。

《放牛娃的春天》,正是一部看起来是简单的老师对“问题学生”的关爱,但里面却包含了五味杂陈人生的电影。

1.倒叙的拍摄手法引导众思考人生

电影开头以倒叙手法,描述了一个音乐家演出前疲惫地在房间休息,突然接到长途电话原来他的母亲去世了。接着镜头就出现这个音乐家微笑地指挥演出,随后镜头立刻一转,指挥家开着车去参加母亲葬礼的路上,一秒后的镜头就是大雨中的他没有打伞,在母亲下葬的棺材前站立。

《放牛班的春天》:所有的被善待,都值得感恩

简简单单的几个镜头,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艰涩。投身于事业和日常忙碌的人们,错过了和亲人最后的道别;人的年纪越长越学会了隐藏悲伤,只有在大雨的“遮盖下”才敢让眼泪流出;当死亡终究不可避免,离别终是常态。

电影用“死亡”作为基调的开头,用日记的方式回顾五十多年前的往事,将每个观众都被带入到另一个时空中。我们在故事中,体味着生而为人都必须面对的局面,思考着属于自己的人生。

2.偶然性因素叠出的人生际遇,让我们感恩过往

这部作品描述了一个少年的因为偶然性因素叠出的人生际遇:突然出现的代课老师,突然被挖掘的音乐天赋,突然与母亲和解,突然代课老师又消失了,突然自己去了新的音乐学校。

一切的偶然都看起来那么顺其自然,正如我们的人生,往往只有在回顾的时候,才会发现原来当初那么多的偶然因素才有了今天的自己。可谁又能说得清楚,这些偶然是不是命运提前就安排好了?

就如《消失的爱人》,导演开头以妻子艾米突然消失和家里出现的打斗痕迹让人以为是一场凶杀案,但随着故事深入我们不免发现其实都是日常妻子对丈夫的怨恨才自编自导有了这个“案件”。

《放牛班的春天》:所有的被善待,都值得感恩

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现:什么时候出国读书,什么时候决定第一份职业,何时选定了对象恋爱,什么时候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眼见风云千樯 ,你做出选择的那一日,在日记上,相当沉闷和平凡,当时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但就是因为偶然出现的代课老师,偶然被挖掘的天赋,皮埃尔才有了后来的成就。多年后,当他两鬓白发回到曾经住的地方,看到当昔日同窗贝比诺突然出现在他面前, 他忘记了曾经同窗好友的姓名;当贝比诺提到马修老师,皮埃尔印象里只有“那个秃头老师”的印象,却不再记得他的名字。导演安排的这一幕,不就是我们的人生缩影吗?

《放牛班的春天》:所有的被善待,都值得感恩

人的年纪越长,对很多事淡忘的越快。那些教会我们识字的小学老师,我们还记得名字吗?曾经给你借过橡皮的同桌,你还有联系吗?甚至曾经你最怕的校长,现在回想起来是不是觉得其实他也没有那么可怕。这就是人生,这就是成长。我们接触的人与事越多,我们遗忘的越快。但那些曾经帮助和陪伴过我们的人,在往后的岁月里,无论你是否还记得,他们都构成我们人生中不可磨灭的一章。

《放牛班的春天》,正如它的名字一样,所有“问题少年”因为遇到一位如春风化雨一般的老师,人生开始有了转机。但它感动我们的不仅仅是马修老师对孩子的善意与包容真诚与理解,更在这部电影背后蕴含着人生的百味,能让观众们回想起自己生命中出现的那些偶然际遇和给过我们温暖但几近被遗忘的人。导演就是通过电影提醒我们:在我们每个人生命中的每一场遇见和每一次被善待,都该怀着感恩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