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所有的被善待,都值得感恩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法國音樂劇,主要講述的是在1949年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池塘底教養院當代課老師。這是一家“問題兒童”的學校。面對一群被大人放棄的野孩子,馬修用他的愛與音樂打開了孩子們的內心,最後得到大家的認可。

《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獲得了第17屆歐洲電影節最佳作曲獎,第30屆法國凱撒獎最佳聲效,第30屆法國凱撒獎最佳配,豆瓣上打出9.3的高分。這部電影既沒有帥哥美女暴力兇殺等鏡頭,取景也十分簡單,但讓人看後感動萬分。

《放牛班的春天》:所有的被善待,都值得感恩

人本主義教學和行為主義教學的衝突,撞擊著觀眾的心

很多人都說被電影裡溫柔的馬修老師感動了,同時也十分討厭那個體罰學生的校長。表面上,馬修老師和校長對待學生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管教方式,其實他們二人的教育思想,分別代表著人本主義教學和行為主義教學。

人本主義教育思想是 20 世紀 60-70 年代盛行於西方,尤其是美國的一種教育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心理學家和教育家羅傑斯。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人是自然的實體,人性來自自然。他們認為“人性本善”,每一個人都具有發展自己潛力的能力和動力。真正的學習經驗能夠使學習者發現他自己的獨特品質,發現自己作為一個人的特徵。羅傑斯將人本主義思想運用到教育學理念中,認為教師定位於“促進者”角色,教師不應是傳統的控者。他強調老師對學生應該真誠接受和理解。

《放牛班的春天》:所有的被善待,都值得感恩

《放牛班的春天》中,馬修老師就是“羅傑斯人本主義”教學的代表。他不僅幫助學生免於校長的處罰,而且善於發現孩子的特長,通過音樂和愛感化了那些不服管教的學生。

電影剛開頭,當馬修發現神父眼睛被葛朗克刺傷,他本來想抓葛朗克去校長那裡接受懲罰。走到門口聽到校長辦公室傳出學生被毆打的聲音,出於不忍心便跟葛朗克達成協議,作為懲罰讓他去照顧神父;

當有人用“天使面孔和蛇蠍心腸”形容皮埃爾,馬修老師卻認為他只是個敏感、自尊和些許自閉的孩子。正是因為馬修老師的獨具慧眼,挖掘出皮埃爾的唱歌天賦、推薦他去音樂學校,才讓他今後能成為有名的音樂家;

當貝比諾說他不會唱歌的時候,馬修溫柔地對這個孩子說:“沒關係,我會教你的,那你就先擔任合唱團助理。”

多麼溫柔而有愛心的老師,他的教育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正是因為他的出現,這群幾乎被人們放棄的壞孩子,唱出了天籟的歌聲,重新拾回了童年的歡樂與希望。

《放牛班的春天》:所有的被善待,都值得感恩

行為主義認為,心理學不應該研究意識,只應該研究行為,只看行為不去分析背後的心理動機。在研究方法上,行為主義主張採用客觀的實驗方法,而不使用內省法。美國心理學家及教育家納金斯認為,針對學生的反應,正確的反應就需要強化;不正確的反應則需要改正,但通過體罰方式讓學生不敢再犯。

池塘底教養院的校長,正是“納金斯行為主義”的代表。他採用“行動—反應”的方式變著花樣體罰學生,比如:

學生吵鬧時候處罰學生不讓他們見家長;

學生打架被抓到了,他把學生關起來禁閉;

甚至憑自己“主觀臆斷”認定是學生孟丹偷了錢,先把他毆打一頓,再交給警察,硬說孟丹承認自己偷了錢;

正是由於校長的蠻橫、冷酷,才更加突出老師馬修的溫柔、 善良 、真誠。正是由於馬修老師給學生足夠的愛與歸屬、尊重與理解、寬容與和善,才會讓那些整日打架,只會惡作劇的孩子變得團結而有秩序。

人本主義教學理論是建立在“尊重人的價值”基礎上,所以馬修老師的教育方式不僅感動了學生,也感動了我們每一個觀眾——畢竟我們每一個人曾經也是希望得到老師愛與肯定的少年。每個人都是“社會人”,梅奧指出:“在社會中,人與人之間並不是冰冷的關係,即便是上下屬之間,”

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人的需求從低到高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當老師採用“人本主義”理論教學,就是直接讓每個孩子得到了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這樣的教育理念,自然比“行為主義教學理念”更加讓人喜歡,也讓觀眾們從心理被這位尊重學生的老師所感動。

人本主義教育學家羅傑斯說:“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每一個孩子都是墜落人間的天使,內心都是渴望愛與關懷。正是馬修老師用他的人本主義教學理念感化與關愛著那些別人眼裡的“問題少年”,才會讓他在被校長解僱的時候,孩子們用漫天飛舞的紙飛機,代表著對他的最大敬意。

《放牛班的春天》:所有的被善待,都值得感恩

漫天飛舞的紙飛機,代表著對他的最大敬意

電影內所蘊含的人生況味,讓觀眾無限感慨與觸動

一部好的影視作品,導演們不僅把作品中的人和事納入人生軌道;更重要的是,他們又在這些人事中超越而出,樂於在總體上品嚐下人生狀況。

我國著名文學家餘秋雨說:“優秀的電影作品在描述人生況味上,不再是分別表現個人命運悲慘,某事結局悽苦,不再是遠遠地欣賞英雄豪氣或者兒女情長,不再是謹慎地劃分人性的光明與黑暗。在現代藝術家看來,優秀的作品可以讓每個人在自己的人生履歷中都會與這些不同的滋味相遇,它完全來自人生,人人都有可能遭遇。”<strong>它讓我們品嚐到了人生的苦澀滋味,又告訴我們這在所有的人生中都無可逃遁,這不是人生的偏門,而是人生的本味。

《放牛娃的春天》,正是一部看起來是簡單的老師對“問題學生”的關愛,但裡面卻包含了五味雜陳人生的電影。

1.倒敘的拍攝手法引導眾思考人生

電影開頭以倒敘手法,描述了一個音樂家演出前疲憊地在房間休息,突然接到長途電話原來他的母親去世了。接著鏡頭就出現這個音樂家微笑地指揮演出,隨後鏡頭立刻一轉,指揮家開著車去參加母親葬禮的路上,一秒後的鏡頭就是大雨中的他沒有打傘,在母親下葬的棺材前站立。

《放牛班的春天》:所有的被善待,都值得感恩

簡簡單單的幾個鏡頭,讓我們看到了人生的艱澀。投身於事業和日常忙碌的人們,錯過了和親人最後的道別;人的年紀越長越學會了隱藏悲傷,只有在大雨的“遮蓋下”才敢讓眼淚流出;當死亡終究不可避免,離別終是常態。

電影用“死亡”作為基調的開頭,用日記的方式回顧五十多年前的往事,將每個觀眾都被帶入到另一個時空中。我們在故事中,體味著生而為人都必須面對的局面,思考著屬於自己的人生。

2.偶然性因素疊出的人生際遇,讓我們感恩過往

這部作品描述了一個少年的因為偶然性因素疊出的人生際遇:突然出現的代課老師,突然被挖掘的音樂天賦,突然與母親和解,突然代課老師又消失了,突然自己去了新的音樂學校。

一切的偶然都看起來那麼順其自然,正如我們的人生,往往只有在回顧的時候,才會發現原來當初那麼多的偶然因素才有了今天的自己。可誰又能說得清楚,這些偶然是不是命運提前就安排好了?

就如《消失的愛人》,導演開頭以妻子艾米突然消失和家裡出現的打鬥痕跡讓人以為是一場兇殺案,但隨著故事深入我們不免發現其實都是日常妻子對丈夫的怨恨才自編自導有了這個“案件”。

《放牛班的春天》:所有的被善待,都值得感恩

當你老了,回顧一生,就會發現:什麼時候出國讀書,什麼時候決定第一份職業,何時選定了對象戀愛,什麼時候都是命運的鉅變。只是當時站在三岔路口,眼見風雲千檣 ,你做出選擇的那一日,在日記上,相當沉悶和平凡,當時還以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但就是因為偶然出現的代課老師,偶然被挖掘的天賦,皮埃爾才有了後來的成就。多年後,當他兩鬢白髮回到曾經住的地方,看到當昔日同窗貝比諾突然出現在他面前, 他忘記了曾經同窗好友的姓名;當貝比諾提到馬修老師,皮埃爾印象裡只有“那個禿頭老師”的印象,卻不再記得他的名字。導演安排的這一幕,不就是我們的人生縮影嗎?

《放牛班的春天》:所有的被善待,都值得感恩

人的年紀越長,對很多事淡忘的越快。那些教會我們識字的小學老師,我們還記得名字嗎?曾經給你借過橡皮的同桌,你還有聯繫嗎?甚至曾經你最怕的校長,現在回想起來是不是覺得其實他也沒有那麼可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我們接觸的人與事越多,我們遺忘的越快。但那些曾經幫助和陪伴過我們的人,在往後的歲月裡,無論你是否還記得,他們都構成我們人生中不可磨滅的一章。

《放牛班的春天》,正如它的名字一樣,所有“問題少年”因為遇到一位如春風化雨一般的老師,人生開始有了轉機。但它感動我們的不僅僅是馬修老師對孩子的善意與包容真誠與理解,更在這部電影背後蘊含著人生的百味,能讓觀眾們回想起自己生命中出現的那些偶然際遇和給過我們溫暖但幾近被遺忘的人。導演就是通過電影提醒我們:在我們每個人生命中的每一場遇見和每一次被善待,都該懷著感恩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