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音樂之聲,塘底的救贖

《放牛班的春天》:音樂之聲,塘底的救贖

音樂總是可以作為安慰人心,和靈魂對話的一劑良藥,而音樂電影則是將這種藝術形式融入到劇情裡,以一種簡單粗暴的方式滲透人心。說起音樂電影,大多數人可能會想起《愛樂之城》,不可否認這部愛情音樂電影是比較優秀的,但還有一部音樂電影更是經過時間的檢驗,成為了經典中的經典,這就是《放牛班的春天》。最近二刷了《放牛班的春天》,時隔多年,再次回看這部影片依舊非常喜歡,尤其在音樂響起的時候,這也是一部為數不多的讓我起雞皮疙瘩的電影。

《放牛班的春天》:音樂之聲,塘底的救贖

《放牛班的春天》是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導演的一部法國音樂電影,故事主要講述了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家(此處我更願意將他稱為音樂家)經過人介紹去一家稱為“塘底教養院”做一名音樂老師,而這裡的大部分都是一些問題兒童,因此在教育上會用一些特殊的方式。在教學的過程中,馬修發現校長經常用一些殘酷的暴力行為去訓誡這些問題學生,但馬修想用自己的方式去改變這些孩子,於是在百般阻撓下他創建了一個合唱隊。在訓練這

《放牛班的春天》:音樂之聲,塘底的救贖

些孩子的過程中,他發現了一個唱歌十分具有天賦的孩子,這個具有天使般面孔和歌喉的孩子卻有著令人頭疼的性格缺陷,但在馬修的耐心教導下,皮埃爾逐漸走上了正軌,最後成為了一個指揮家,但最後因為麻煩製造者孟丹放火燒了學校,馬修最後被校長解僱。除了這個主線故事,有一些細節也十分有趣並且值得人深思。其中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孟丹,孟丹是中途被送來的問題學生,一進來就被人定義為有暴力傾向的變態、直上不高但是及其危險的少年。的確,他天不怕地不怕地惹事,換來的則是更加殘暴的監禁和毆打。在校長髮現錢被偷後,一口咬定他就是小偷,對他施暴無效後叫來了警察,期間馬修一直

《放牛班的春天》:音樂之聲,塘底的救贖

想用音樂感化他,但還沒來得及就被警察帶走了,最後,憤怒的孟丹一把火燒了學校。可以看出,以暴力去矯正這些問題兒童,換來的只會是更加暴力的對抗。換句話說,如果以對待野獸的方式想去馴化他們,那就不要怪他們用自己野蠻的方式去報復。反觀馬修老師,一直以自己的君子之道以身作則,把他們像正常人一樣看待,給他們尊嚴,給他們儘量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的機會。不可否認的是,音樂的確有一股魔力,能撫平人暴躁的內心,慰藉人受傷的靈魂。電影雖然沒有像美國電影那樣大起大落,只是用一種平淡的方式講述一段日記裡的回憶,但回過神後,早已是淚流滿面。

《放牛班的春天》:音樂之聲,塘底的救贖

音樂帶給人的美總是這樣簡單,馬修的音樂不僅給了塘底孩子們希望,更是給予他們

《放牛班的春天》:音樂之聲,塘底的救贖

救贖自己的機會,也讓觀眾在音樂的沉醉裡感受到春天般的希望與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