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天籟歌聲的背後,是真誠的愛的教育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法國音樂電影,主要講述的是,1949年,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池塘之底"當老師。"池塘之底"是一所特殊的封閉式學校,裡面收養的都是一些"問題兒童"。面對這群被大人們放棄的"壞"孩子,馬修用他的愛和音樂感化了大家,最後也獲得大家的愛。

《放牛班的春天》獲得第17屆歐洲電影節最佳作曲獎,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在豆瓣上有90萬人打出9.3的高分。

馬修在池塘之底展開的教育方式與院長的方式截然不同。雖然一開始不被院長和老師們理解,但孩子們逐漸接受了他的教育方式,並且在他的指揮下學會合唱,成為一個天籟合唱團。

《放牛班的春天》:天籟歌聲的背後,是真誠的愛的教育

這部電影告訴我們,沒有真正的壞孩子,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壞孩子的背後是不懂得如何去教的家長和老師。一直以來,這部影片都被當做經典的教育電影和音樂電影。我們能從馬修老師的教育方式中獲得許多啟示和真諦。

01、合理的懲戒而非責罵和體罰

馬修到崗的第一天就目睹了一場殘酷的懲罰。學生之中有人設置機關弄傷校工。院長找不出作案者,於是讓馬修在名單上隨機念一個名字,然後將孩子關禁閉。回到班級後,馬修查出了真正的作案者。他採取的方式是將這名孩子帶到病房,讓他去照顧受傷的校工,作為懲罰。

馬修與院長的懲罰方式形成鮮明對比。馬修的懲戒方式不僅不會對孩子造成傷害,而且還能夠讓他主動意識到自己犯的錯誤,這是用愛去感化孩子。

相反,院長對待錯誤的方式就十分簡單粗暴:關禁閉、懲罰勞動、取消娛樂活動、毆打等。這些手段,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都造成影響,甚至於,讓孩子徹底走上不歸路。

蒙東就是最好的例子。蒙東是作為一名研究員的研究對象被送到池塘之底的,從一開始,他就認定是個劣跡斑斑的壞孩子。他在池塘之底的期間,院長籌備的一筆款目不翼而飛,他毫不猶豫地就將矛頭指向了蒙東。面對閉口不認的蒙東,院長採用了很暴力的應對方式:扇耳光,辱罵。

這些暴力手段,非但沒有讓蒙東屈服,反而更加讓他更加叛逆。後來,蒙東在池塘之底放了一把火,所幸當天馬修帶孩子們郊遊,沒人受傷。

《放牛班的春天》:天籟歌聲的背後,是真誠的愛的教育

美國兒童教育家海姆基曾說過:"懲罰不能阻止不良行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時變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的掩飾罪行。"院長的懲罰不僅不能阻止孩子們犯錯,相反,還令孩子們學會在犯錯後閉口不言,隱瞞罪行。甚至激發孩子更多的叛逆心理,引起更加激烈的反擊行為。

而馬修採用合理的懲戒,讓孩子意識到錯誤,同時也給機會去彌補錯誤。這種教育方式才是正確的。

02、尊重每一個孩子

馬修很會站在孩子的立場為孩子考慮。在班級裡面組建合唱團的時候,他讓每一位孩子試唱,其中有兩個孩子確實不適合唱歌,馬修為了讓他們也參與到合唱團的活動當中,給他們倆分別指派了任務,一個是做一個樂譜架,幫馬修舉著樂譜;另一個小個子佩皮諾,坐在講臺上為老師遞東西。

其實這兩個孩子,他們的工作完全可以用物品來代替,樂譜只要有一個架子就可以固定了,而馬修在講臺拿東西是咫尺之間,但是,為了不讓兩個孩子受到冷落,讓他們也意識到自己的重要性,他給予了他們存在感,不會唱歌不要緊,也可以參與到合唱團的活動當中來。並且每一次,他會很和善地跟他們說謝謝。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渴望被看見,是人類極為本質的需求。"

馬修滿足了這些孩子的內心需求,讓他們不受冷落,受到重視。

《放牛班的春天》:天籟歌聲的背後,是真誠的愛的教育

03、看見孩子的閃光點

美國蓋洛普民調結果顯示:"每個人都是天才,只有20%的人被放對了位置"。池塘之底的孩子是沒有才華,只是沒被發現。馬修就擅長髮現孩子的閃光點。

他在一次無意中聽到了孩子們唱歌,意識到這幫孩子喜歡唱歌,但是因為沒有受過系統和專業的訓練,他們唱歌走音。他並沒有看不起他們的唱歌水平,反而認為他們是可造之材。

合唱團訓練中,他發現莫昂治極具唱歌天賦,於是指令他作為領唱人,會開小灶提攜他,並且向莫昂治的母親提議讓他去唸專業的音樂學院。就連壞孩子蒙東,馬修也能從他身上看到優點。當蒙東被警察帶走後,馬修說了一句:他是我唯一的男中音。

馬修看孩子不是以缺點論,而是用優點去看待。

每個孩子其實都是矛盾的綜合體,作為大人,都應該學會發現孩子的優點並將其放大。缺點無需克服,當優點被放大和深化後,缺點也就被弱化,甚至消失。有些家長拿放大鏡找孩子的缺點,視野裡只有孩子的缺點,優點無處遁形。這類家長抓著孩子的缺點不放,時時數落,久而久之,造成孩子的自卑,將缺點愈演愈烈。

《放牛班的春天》:天籟歌聲的背後,是真誠的愛的教育

04、不給孩子貼標籤

馬修初到池塘之底,就有老師跟他說某某孩子的外號是什麼,有多麼難以處理的麻煩性格等。馬修他雖然聽了,但並沒有帶著標籤去標註孩子。

貼標籤的本質是一種偏見,很多人懶得自己去判斷一個剛遇見的人,於是聽信他人的評價,用標籤來"認識"一個人,其實這大失偏頗。在學校裡,這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影響。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標籤效應。被貼上標籤的孩子,越發地會往標籤引導的方向去發展,因為標籤具有導向性。

蒙東就是很好的例子。既然人人覺得他惡,他便惡到底。在馬修勸阻院長停止毆打辱罵蒙東無效後,蒙東露出了一個瘮人的笑容,似乎在說"你看,我就是這樣的人"。

《放牛班的春天》:天籟歌聲的背後,是真誠的愛的教育

05、以美導善的藝術教育

放牛班的春天最讓人感動的就是,馬修老師裡用音樂感化了孩子,他向我們證明,藝術教育是一門能夠感化壞孩子的好教育。

有人評價馬修的教育:"馬修的教育不是道德說教,也不是權威人格的施壓,更不是嚴酷的暴力鎮壓,而是潤物細無聲的美的感染,設身處地的真的引領。"

藝術教育是最接近美的教育。用美的教育,真的態度,才能將孩子們引領善的道路。真善美的教育,不是一句口號,它涉及教育態度和教育方式。

所謂的壞孩子,可能都是被形勢逼迫或者是環境造成。他們本身並不想成為壞孩子,因為被正確、和善的對待,不知道何為"好"。赫爾巴特說:"孩子需要愛,特別是孩子不值得愛的時候。"沒有天生的問題孩子,只有缺愛的孩子。馬修的出現,給了這些孩子別樣的愛,他的柔情和真誠,改變了他們。

《放牛班的春天》:天籟歌聲的背後,是真誠的愛的教育

當然,這些孩子也看到了馬修老師的好,他們私下聊天會說,馬修老師跟其他的老師不一樣。當馬修被革職離開學校時,儘管孩子們無法送別,但他們聚集在窗口,給馬修老師扔紙飛機,上面寫著想對他說的話。

天籟歌聲伴隨紙飛機從窗口飛出,縈繞在空中,也久久留在馬修老師的記憶裡。這一幕是整部電影最感人的畫面,馬修的付出終究獲得了回報。馬修用音樂感化了孩子們,孩子們也實現了馬修的音樂夢想,好的教育是師生間的互相成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