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經典音樂電影所蘊含關於孩子和教育的深刻思索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2004年上映的音樂電影。該片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執導。電影曾獲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歌曲提名、第17屆歐洲電影節最佳作曲獎等諸多榮譽和提名。在豆瓣,接近88萬人為這部電影打出9.3分的高分。

影片講述的是一個失敗的音樂家馬修遭遇人生低谷,為了生存不得不來到一所名叫“池塘之底”的專門收養問題兒童和戰爭遺孤的學校擔任學監。在學校,他發現在校長暴力、懲罰的高壓措施之下,包括學生和老師在內的所有人都充滿了戾氣和仇恨。他嘗試用自己擅長的音樂來改變孩子們,在他愛和寬容的保護下,最終改變了孩子們人生的故事。

在我看來,假如僅僅從這部電影的敘事結構看,這是一個很老套的故事。性格暴躁、只會懲罰學生的校長,對孩子們無限包容和愛的老師馬修,一群或調皮、或自卑的孩子。用這些元素組成的電影看上去很平庸,我們也不止一次看過類似的電影。

但之所以我們會被這部電影所感動,說明電影中的某些情節或者某些元素擊中了我們的內心。它代表了一種呼聲。一種想要一個像馬修老師那樣無限包容孩子、願意用自己所學和愛去改變孩子們的好老師的吶喊。

因此,我將從這部電影畫面色彩轉換、電影校長和馬修老師對待孩子的不同方式以及結果對比、以及電影中的學校名稱“池塘之底”的特殊含義來解讀這部電影的魅力。在最後,我將結合電影的內容,談談我對於教育者應當如何對待問題兒童的兩點思考。

《放牛班的春天》:經典音樂電影所蘊含關於孩子和教育的深刻思索

01、影片畫面從陰暗、灰色到明亮、溫暖,從“地獄”到“天堂”,孩子們的人生因為一個老師而改變

《放牛班的春天》在電影的畫面上顯然不夠豐富,整部電影可以說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女主角,包括學生內全部都是男性。

但是導演利用畫面的色彩變化,展現了孩子們因為馬修和音樂的到來而發生的改變。對此,我將從以下三個部分來分析。

①黑色鐵門,陰暗的禁閉室,與其說是學校,不如說是監獄

色彩能夠製造氣氛,不同的色彩能夠給人以不同的情緒和感覺。馬修報道的學校,從一開始就給人以沉重、壓抑的感覺。與普通學校的校門莊嚴、大氣不同,“池塘之底”學校的校門和監獄的門一樣,是一扇黑色的大鐵門。人要想進去,只能通過大鐵門底下的一扇小門。

不僅僅是校門口厚重的黑色大鐵門,整個學校似乎都被灰色和黑色所覆蓋。就連本應保護孩子們的老師都像是身穿黑色西裝,不苟言笑,充滿戾氣的獄卒一般。

馬修一來,就因為一件意外的“惡作劇傷人”事件親身感受到了這所學校在校長領導下的“高壓和殘忍”。電影中,在馬修報道當天,因為學生的惡作劇,門房老頭被碎玻璃扎傷了眼睛。

校長的第一件事並不是立刻送門房老頭就醫,而是敲鐘召集孩子們。讓這些孩子互相檢舉揭發。當他發現恐嚇沒有效果後,校長要求馬修隨便在學生名冊上報一個學生的名字,把他送去禁閉室關押。

在我看來,一所學校,到處是鐵門,還有一個陰暗、沒有燈光的禁閉室。與其說是這是一所學校不如說是一座監獄。身處這樣的一個環境中,這所學校教會孩子們的只有恐懼和尋求自保的生存本能。他們被被遺忘在社會的角落裡,承受著不為人知的痛苦。

《放牛班的春天》:經典音樂電影所蘊含關於孩子和教育的深刻思索

②孩子犯錯,馬修選擇了保護和引導,只因他相信孩子們本性不壞

從一開始,馬修就和其他學監與眾不同,而這種不同的來源是他內心的信念。當他走進教室,看到一隻燃燒的香菸插在人體骨架模型的嘴裡。他幽默的對著骨架說道:“我們課堂上不準吸菸,包括你,先生”。

之後,他不小心絆倒了,他的包從他手裡飛到了地板上。調皮的學生們搶著撿起他的包玩起了傳球。慌亂的他跑進學生中間搶著自己的包。此時,校長突然出現,孩子們立刻安靜下來。所有的孩子都雙手交叉橫在胸前。在我看來,這個動作是一種防禦動作。校長在孩子們的眼裡是一個暴力和可怕的人,因此看到他,孩子們本能的想要保護自己,下意識的就做出了這個動作。

馬修看到了孩子們眼裡的恐懼,面對校長的詢問。他並沒有選擇把肇事的孩子交給校長懲罰,而是編理由支走了校長,保護了孩子。之後,當他發現這個搶自己包的孩子正是傷害門房大叔的“兇手”時,他選擇了隱瞞,並要求這個孩子主動去照顧受傷的門房大叔。

在我看來,信念的不同導致了觀察視角的不同。馬修從一開始內心必然是相信孩子們的本性是善良的。他內心相信只要經過好的引導,孩子們必然能夠迴歸正軌。因此,當他聽到孩子們私底下用唱歌來嘲笑他禿頂時,他看到的不是學生對自己的不尊敬,而是用音樂改變他們的契機。

《放牛班的春天》:經典音樂電影所蘊含關於孩子和教育的深刻思索

③音樂讓學校第一次有了生機,頑皮搗蛋的孩子們逐漸改變

音樂除了傳達作者的思想。更多時候,它還能用來改善人的情緒,撫平人心中的焦躁和不安。

當馬修發現了自己能為孩子們做什麼之後。他立刻著手行動了起來。他挨個聽孩子們唱歌,把孩子們分為高音和低音。就這樣,一個簡易的組合就完成了。之後,他開始耐心的教導孩子們練習自己譜寫的歌曲。電影進行到這一部分時,色彩逐漸變的明快、鮮亮起來。

音樂只是一種載體。通過合唱,孩子們逐漸安靜下來,情緒逐漸平緩。天籟般的聲音甚至改變了一項不苟言笑的老師和校長。當孩子們在玩耍,不小心把球踢到了校長的臉上時,校長並沒有像以往那樣暴力的懲罰所有的孩子,而是走到孩子們中間和孩子們一起玩了起來。

在我看來,因為音樂和馬修的努力,這所原本只有懲罰和禁閉的學校,開始逐漸有了生機。

孩子們的的不安、焦躁的情緒得到了釋放,逐漸的平靜了下來。這種平靜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上課更認真,教學更容易,惡作劇更少了。

更重要的是,從這一刻開始,孩子們的命運輪盤開始改變方向。在所有人看來,原本會成為社會禍害的這群“問題少年們”。第一次有了自己熱愛的事情,有了夢想。孩子們的生活從“地獄”逐漸走進了“天堂”,他們的快樂和幸福是由內而外的,而這一切都是因為一個老師的到來。

《放牛班的春天》:經典音樂電影所蘊含關於孩子和教育的深刻思索

02、重懲罰的校長和重引導的馬修,差異的背後是教育理念的衝突,只有寬容和愛才能讓孩子重獲新生

電影裡,馬修作為老師,他並沒有把教學當做是一份簡簡單單的工作來做。當他發現了天賦驚人的莫杭治時,他做了許多額外的工作。幫他聯繫學校,替他和母親緩解緊張的關係。而佩皮諾,他直接給了這個可憐的孤兒一個家。

這麼做的背後是心底的善良和惻隱之心,雖然他在音樂上可能並不是一個成功的音樂家。但是在教育上,他做的比90%的老師都要出色,因為他以愛和寬容作為自己行事的底色和原則。

與之不同的是校長對待一個叫蒙丹的孩子。這個孩子被醫生診斷患有心理疾病,通過治療已經有所緩解。原本是希望通過與正常孩子們的生活,能夠徹底治癒他的焦躁、易怒和報復成性的心理問題。沒想到,因為一次偷竊,校長惱羞成怒,先入為主的認定就是蒙丹干的。將他打了無數個巴掌之後,他粗暴的報警把他送走了。

在我看來,馬修和校長一對比,孰高孰低一看便知。其實他們的行為背後是教育理念和思維方式的衝突。校長把孩子看做是接受“刺激”形成“反應”的感受機器。而馬修則站在孩子們的角度理解他們,看到他們背後的苦楚,嘗試幫助他們走出困境。

這說明,校長的懲罰式教育是無效的。因為他追求的“快速、及時、有效”問題解決方式,治標不治本。而像馬修老師那樣,用愛和寬容來理解孩子,站在他們的角度找出問題的根源。這是應對“複雜問題”的解決方式,只一次就能改變孩子的認知,讓他們受用終身。

《放牛班的春天》:經典音樂電影所蘊含關於孩子和教育的深刻思索

03、學校名為“池塘之底”,表面看是一個失敗者和問題少年的聚集地,但在被人遺忘的淤泥裡其實也蘊育著新希望

對孩子們來說,能夠遇到馬修這樣一個老師是他們的幸運。對於人生失意的馬修來說遇到這樣一群“問題少年”何嘗不是一種幸福。世界上,名師和高徒都是成對出現。當兩者相遇的時候,任何環境都無法阻擋他們綻放的人性光輝。

①一事無成的音樂家和“問題少年“,池塘之底成了悲劇的集結地

一所學校名字代表著某種歷史,傳達了學校的教育理念和傳承。電影裡,學校的名字是池塘之底。一座池塘的底部全都是淤泥,裡面埋著的似乎都是人們扔掉的,被人遺忘的東西。

因為全部是淤泥,人一旦深陷其中似乎就難以自拔,只會越陷越深。對馬修來說,他來到這所學校時正是他人生最失意,最失敗的時候。一切都跌入了谷底。學校的校長實際上也是一位失敗的音樂家。

可以說從上到下,這個學校就是一個失敗者的收容所。

不僅是失敗的成年人,這所學校的孩子們也是被社會遺忘人。不管是因為戰爭失去父母的佩皮諾,還是因為母親忙於生計,無法管教而被扔到學校的“問題少年”莫杭治。

在我看來,“池塘之底”這個學校名稱的表面的含義似乎就是一個滿身淤泥,邋邋遢遢,被人們嫌棄和遺忘的角落。更不幸的是,這樣一個地方因為有一個暴躁、說一不二,奉行高壓教育原則的校長而成了悲劇的聚集地。


《放牛班的春天》:經典音樂電影所蘊含關於孩子和教育的深刻思索

②老師與學生互相拯救,池塘之底走出了著名的指揮家

雖然池塘之底聚集了一群社會中最失意,被人們忽視和遺忘的人。但能夠讓一個人沉淪的,從來不是環境,而是自己對待世界的態度和所作所為。

電影裡,馬修來到學校後的第一晚他的內心是失落的。一個人前半生的拼搏換來的除了一份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就剩一頭所剩無幾的稀鬆頭髮了。

他是什麼時候找到希望的呢?我想是在第一堂課,他讓這群沒心沒肺,調皮搗蛋的孩子安靜下來,在紙上寫下自己的夢想。在馬修的日記裡,他說:“出乎我的意料,所有人都在認真的書寫。”

在我看來,處在“淤泥”之中的人一般抱有兩種態度:

  • 一種是像校長那樣。不擇手段哪怕是踩著別人的肩膀也要往上爬,渴望徹底離開“池糖之底”。
  • 一種是像學校的其他學監那樣,索性安心呆在池底,不掙扎,不反抗。

可是,馬修看到了另一種可能,他明白淤泥裡除了“垃圾”其實還有金子,還蘊育著新的生機。他發掘孩子們的潛能,用音樂和循循教導教會孩子們感恩。

一次校長外出後,他還偷偷帶著孩子們去森林裡探險。讓這群從未走出過校門的少年們看看外面的世界,呼吸一下比學校更自由、更香甜的空氣。這麼做,都是因為他想利用這些方法激發孩子們內心面對生活的勇氣,激發他們奮發向上,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在我看來,他選擇用自己的所學發現金子,改變環境。其實,這種發現不是他憑空生出來的,而是和孩子們相處後逐漸發現的。孩子們帶給他成就感,撫平了他前半生的失意,而他給孩子們帶去了未來和希望。他們不是附屬關係,他們是互相成就的平等關係。


《放牛班的春天》:經典音樂電影所蘊含關於孩子和教育的深刻思索

04、結合電影內容,談談我對於教育者應當如何對待問題兒童的兩點思考

《放牛班的春天》雖然是2004年的電影,但是好的作品不會因為時間而被磨平,只會因為有了時間的積澱而更加經典。影片中的“問題少年”在現實生活裡也被稱為“熊孩子”。

對待“問題孩童”我們到底應當如何應對和教育才能讓他們真正意義上的改變自我認知,自覺改變。

我將結合電影內容談談我對於如何應對問題兒童的兩點思考。

①叛逆的背後與認知協調有關,因此引導和教育才能解決根本

電影中的孩子們在校長面前和老師面前是兩幅面孔。在校長面前他們因為害怕被懲罰而暫時性的成了“乖乖孩”,但是一旦校長走開他們就會故態復萌。惡作劇報復老師,當面嘲笑馬修禿頭,個矮,人胖等等。

為什麼懲罰沒有改變他們的不良行為?這一點和人的認知協調能力有關。簡單來說,人無法接受自己的認知和行為不一致,所以一定要找一個理由使得自己的認知和行為保持一致。

例如,電影裡一直惡作劇作弄老師和門房大叔的孩子,他雖然經常受到懲罰,認知上並沒有覺得自己有什麼不對。但是在校長面前,他又不能“報復老師”,這時就形成了“認知失調”。於是,孩子給自己找了個理由:我是因為害怕校長的懲罰才不“報復老師”的。因此只要校長不在,他就還是會反覆惡作劇。

那麼為什麼馬修到來之後孩子就不惡作劇了呢?因為馬修沒有用打罵和關禁閉的手段。他用的是引導的手段。他要求惡作劇男孩親自去照顧門房大叔。看著門房大叔受傷的右眼和痛苦的呻吟。孩子的認知就發生了改變。他意識到了自己惡作劇的惡劣後果。所以,之後就不會再犯了。

因此,我認為,看似叛逆的表象背後實際上是人類認知協調的本能。要想改變問題兒童,就要明白:打罵無用,只有教育和引導,讓孩子自己看到自己造成的惡劣後果,意識到自己這種行為會傷害別人,令別人痛苦,才能真正讓他自覺自發的改變自己的行為。


《放牛班的春天》:經典音樂電影所蘊含關於孩子和教育的深刻思索

②重視與孩子溝通的三種不對稱,嘗試代入孩子視角思考

成人世界有成人世界的溝通規則,同樣孩子們也有自己的溝通規則,和孩子們溝通就要注意運用他們能接受的方式。

其中,大人和孩子溝通最需要注意的是三種不對稱:

  • 信息不對稱。1米8的成人和1米的孩子哪怕是看到的世界都是不同的。因此深入孩子生活的環境,例如學校去實地瞭解一下對溝通更有益。
  • 心智和思維方式不同。例如,孩子更看中是否好玩,而不講規則。因此,改變長篇大論的說教,嘗試用一個故事,一場遊戲進入孩子的世界同他們溝通起來會更方便。
  • 談判地位不對稱。生活裡,我們發現父母或者老師等教育者常常以命令的口吻告誡孩子:“這個可以做、這個不允許做”。孩子幼小,本身就處在弱勢地位。因此,和孩子交流時,教育者應當以“聽”為主,不要強硬的制止孩子的表達。

總結一下:

《放牛班的春天》一直以來不斷的被人拿出來評價,被人反覆觀看。許多人看的熱淚盈眶。可能有電影本身的情節和音樂的功勞,但更多的是因為戳中大家曾經的傷痛。因此,我從三個方面解讀了這部電影。在最後我還結合電影談了我對於如何教育問題兒童的兩點思考。

我想,我們的一生中可能不一定能那麼幸運的遇到一個好老師或者特別懂孩子,懂教育的父母。但當我們有能力教育下一代的時候,不要讓我們的孩子經歷我們曾經歷才是我們的使命。 @閒談就是生產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