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一部如何教育孩子的指導電影

很多父母和教育者都會有這樣的感覺,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教,今天我給大家分享一部電影,因為這部電影對父母和教育者來說很有意義,這是一部指導如何教育孩子的電影。

該影片的主題結構並不算新鮮,卻把輕鬆逗趣、溫馨可愛推到了極致。電影裡沒有美女、沒有動作、沒有太多的商業元素,用最古典的技巧說出了一則最純真、最暖心的故事。這是一部輕鬆愉悅,並給人帶來藝術享受的電影。

這部電影叫《放牛班的春天》,是2004年3月17日上映的一部法國音樂電影,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 執導,傑拉爾·朱諾 、讓-巴蒂斯特·莫尼耶 、弗朗西斯·貝爾蘭德等人主演。在豆瓣的TOP250電影中排名第15位,評分高達9.3分。

《放牛班的春天》,一部如何教育孩子的指導電影

影片通過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莫昂克和舊友佩皮諾,共同看著音樂啟蒙老師克萊門·馬修遺留下來的日記,一起回憶童年的故事。

在1949年的法國鄉村,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家馬修,成為一間名為“池塘底教養院”男子寄宿學校的助理教師。這是一所很多頑皮孩子的學校。到任後馬修發現校長以殘暴高壓的手段管治這班問題少年,體罰在這裡司空見慣。後來馬修通過自己的教育方式,得到孩子的認可,但卻惹得校長的不滿,最終因為一個藉口將馬修辭退。

在這所學校裡面,全部都是問題學生,他們有些已經被家長放棄,有些是孤兒,其實這部孩子本質並不壞,只不過教育的人沒有耐性,所以用自己認為正確的高壓控制方式來教育孩子,最終讓這幫孩子在壓迫中不斷叛逆。

這跟我們很多家長和教育者的行為是一樣的,在沒有弄清楚孩子的意願時,會按照自己的方式,打著為孩子好的口號,讓孩子完完全全聽自己的話,並認為這才是乖孩子。當孩子表現出不想遵守規則時,他們會用更加粗暴的方式來讓孩子服從安排。

面對熊孩子的教育問題,很多人都會覺得他熊,我得用更加兇的方式來對待。捫心自問,這樣的教育方式,最終能成功教育出幾個孩子?

今天我將從三個方面分析《放牛班的春天》所要表達的教育意義。

·粗暴教育,只會讓孩子越來越反抗

·用愛和正念引導孩子向正向發展

·如何做到贏得孩子?

《放牛班的春天》,一部如何教育孩子的指導電影

01,粗暴教育,只會讓孩子越來越反抗

影片中,以校長為首的教育者,對孩子們採用的粗暴、專制的教育方式。對於那些言聽計從的學生,他們會採取特殊對待的方式,對於那些不聽話的孩子,他們會採用打罵、威脅甚至是將孩子關禁閉的方式來達到讓孩子順從的目的。在孩子面前,永遠都是高人一等,嚴肅對待。在他們心裡,這幫孩子就是一幫扶不上牆的爛泥。

其實這樣的教育方式是違背教育的初心,嚴厲的教育方式沒有從孩子的實際心理需求出發,不斷打壓威脅孩子,只會讓他們失去本該有的天性,讓他們變得越來越不自信,否定自己,甚至會叛逆走上極端。

在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相信很多父母都會和校長一樣,採用懲罰、嚴厲的管教方式,當孩子們不聽自己的建議時,他們想要立馬停止孩子的行為,最粗暴的方式就是採用懲罰。剛開始可能會立竿見影,孩子因為害怕而選擇順從,但長遠來說,這樣的教育方式其實是弊大於利。因為嚴厲管教並不是真正的愛,只是父母不負責任發洩情緒的表現。

嚴厲管教忽略了孩子內心對愛和歸屬的需求。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中指出,人都有愛和歸屬感的需求。每一個孩子都渴望得到愛和關注,他們害怕被忽略,因為這會讓他們覺得是被拋棄。一個沒有愛和歸屬感的孩子,沒有一個健康積極的心態,他們會自己放棄自己。因為在感情上,父母和孩子很難產生共鳴。

嚴厲管教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和安全感。嚴厲管教會經常諷刺、挖苦孩子,威脅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長期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會顯得自卑,沒有安全感。長大之後,會沒有自己的主見,不合群,不善於溝通,在行為上會不斷的否定自己。其實自信心和安全感是孩子快樂成長的前提。

嚴厲管教會讓孩子焦慮感放大,越來越叛逆。嚴厲管教會壓制孩子的情感抒發,讓孩子按照成人的意思走,忽視孩子的情感,導致孩子的焦慮不安放大,無法真正的信任他人。當孩子情緒無處安放的時候,會向另一個極端來釋放自己被壓制的情緒。

如果一直忽視孩子的心理成長需求,不斷採用威脅、吼叫等高壓控制式教育,孩子們會走向兩個極端:一個極端是孩子懼怕父母,沒有安全感和歸屬感;另一個極端是孩子的心理和人格都扭曲,越來越叛逆。相對於父母的放縱不管,嚴厲教育更加危險,因為嚴厲管教反而更容易出叛逆的孩子。

《放牛班的春天》,一部如何教育孩子的指導電影

02,用愛和正念引導孩子向正向發展

馬修在這所學校裡面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因為他沒有和校長“同流合汙”。相反,他用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式來幫助這些被放棄的孩子,從新找回了自信和方向。

例如馬修即使知道是誰在惡作劇,弄傷馬桑大叔,但沒有將這個調皮鬼上報,而是讓他來照顧馬桑大叔,讓孩子明白自己的錯誤到底有嚴重,自己應該承擔責任的後果和責任。又例如,馬修知道孩子們唱歌來羞辱他,但沒有生氣,而是用專業的知識來指正孩子們唱歌的缺點。又例如調皮鬼莫昂克是最瑪法的一個學生,馬修最終用愛來指引這個孩子成為一個大音樂家。

馬修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與校長有著天和地的區別。相對懲罰,馬修更加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只要用心來教育和引導孩子,用愛和尊重來感化他們,最終會將這幫“塘底泥”扶上牆。在馬修身上,我們可以領悟到教育的本質是贏得孩子不是贏了孩子。

我們需要歸屬感和愛,對於孩子們來說,他們更加需要歸屬和愛,這是孩子的基本心理需要。無論是在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孩子只有被認可,有歸屬感,正面教育才會有效。在充滿愛和歸屬感的環境裡,孩子感覺到自己是被愛的,心裡得到了滿足,思想才會向著正向發展。

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是平等的。馬修在和學生相處過程中,沒有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不會因為我是老師或者是長輩就打壓孩子的天性,而是用平等的方式來對待彼此。你將我畫成禿頭,我將你畫成紅鼻子;你唱歌說我差,我指正你唱的缺點,沒有嘲笑,沒有指責,我和你就是平等的關係。

指引孩子認知自己的缺點和優點。馬修從心底沒有放棄這幫學生,而是用心發現他們各自的優點,將他們的優點來整合,組成了合唱團。愛就是不輕易放棄你,但也要你不要放棄你自己。別人可以將你看成無用之人,但只有你自己才能定義自己的人生。教會孩子正確認知自己,就是大愛。

用愛來引導孩子走向正向。莫昂克在馬修的教育下,和母親重歸於好;其他孩子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馬修對待每個孩子的方式可能不一樣,但最終都是將孩子們帶回了正道上。

從馬修身上,父母們可以看到,相比嚴厲管教,愛和尊重更容易找回孩子善良的本性,也更容易贏得孩子。理解孩子、解放孩子的教育,才能讓孩子更好的成長。

《放牛班的春天》,一部如何教育孩子的指導電影

03,如何做到贏得孩子?

很多父母覺得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教,其實是教育方式出現了問題。傳統的教育觀念是吼叫、暴力對待,只要孩子聽從自己的安排,不管手段和方式如何,就算傷了孩子也不在意。

教育真的是要贏了孩子嗎?不顧孩子的意願,打擊、威脅甚至是暴力對待孩子,控制孩子,表面是贏了孩子,但付出的代價你可能一輩子也接受不了。

美國傑出的心理學家、教育家簡·尼爾森說過:“教育的本質是贏得孩子,不是贏了孩子。”

那我們想要贏得孩子,可以這樣做:

①多鼓勵和信任,這對孩子最溫暖的滋養

調皮是孩子的天性,從他們的角度出發,他們並沒有做錯什麼。如果我們想要制止孩子的錯誤行為,不應該站在一個高位上來指責孩子,不聽孩子的任何解釋。其實作為父母,可以換個角度出發,和孩子在同一個高度上來談話,表示自己對他的尊重。對於孩子解釋的原因,要進行分析判斷之後,相信孩子的話語。對於孩子不敢接觸的事情,不是挖苦諷刺,而是要鼓勵他們,幫助他們建立自己的自信心。

②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和孩子分享你的感受

面對熊孩子的確會有管不住自己情緒的時候,但是作為父母還是要在意識到自己發情緒前進行控制。吼叫、威脅、暴力並不會幫你解決孩子的問題,也不會緩和彼此之間的關係,只會將孩子推向一個深淵。

所以父母們要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提高自己的修養。待雙方的情緒都平和之後,父母要向孩子分享自己的感受,讓他明白你的情感。

③換個方式看待孩子的情緒問題,和孩子保持良好的溝通方式

要學會多個角度看問題,多方位思考,孩子不良情緒的成因。父母情緒很容易對孩子情緒和心理產生影響,特別是一些敏感的孩子。孩子不良情緒的成因也是多方面的,父母要多個渠道瞭解,去理解孩子的情緒,和孩子建立積極溝通。溫和的態度很重要,當他感受到你的理解時,他才會說出自己的感受。

④讓孩子參與到規則指定中,堅定和善的執行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後訂立一些規則。但要和孩子說清楚,規則的訂立之後是要雙方執行的,如果不能好好執行會有什麼樣的後果。讓孩子參與到家庭的自治中,明確他的責任。在規則在執行中,一定要堅定,不能因為孩子軟磨硬泡就改變立場。這些都是雙方的,一定要把握好。

《放牛班的春天》,一部如何教育孩子的指導電影

結語

弗洛伊德說過:“一個人童年時期的經歷雖然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逐漸被淡忘,甚至在意識層中消失,但卻會頑固地潛藏於潛意識中,對人的一生產生恆久的影響力。”

中國人的傳統教育觀點是:棍棒之下出孝子,人都是要打過才成才的,不打不成器。所以很多父母或者教育者都會遵循這樣的教育方式,結果把孩子打到了另一個極端。孩子的叛逆、人格的扭曲很大部分原因都會在教育的問題上存在錯誤。

所以請用正確的方式打開孩子的心,用愛和尊重,以和善的態度加堅定的觀念來贏得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