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黑夜中的希望之光

“黑夜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的熱忱,榮耀之巷,童年的快樂,轉眼就被遺忘,一道絢麗金光,在小道盡頭閃亮”。

這一首合唱的歌詞出自於《放牛班的春天》,當結局馬修老師帶走佩皮諾登上去往遠方的時候再次響了起來。

《放牛班的春天》黑夜中的希望之光

我的耳邊總是會輕輕的響起劇中的合唱,而腦海中對劇情中的情節至今還記憶猶新,是什麼樣的魅力讓這平淡的劇情難以忘卻。

在整部電影中,沒有兇殺,沒有美女,沒有一切火爆的元素,但是在2004年的法國播放後,不僅拿下當年的票房冠軍,還直接引起了法國全民的合唱熱潮,以及法國電影凱撒獎的六項提名。

而它有的只是一群各種各樣不聽話,調皮搗蛋的少年,還有一個崇尚暴力,用一種“行動

——反應”作為處理事情的準則的校長,以及冷漠的教師同事們,最後加上一個善良的馬桑。對抗意味著高壓,在這牢籠般的寄宿學校,有著各種毛病的孩子們被家長們無奈的送到了這裡。少年們肆無忌憚,但是都恐懼著校長,當將之前的老師氣走後,馬修到來了。

遭遇了一切的挫折,處於人生的低谷的時候,馬修來到“池塘之底”這個專為教育問題少年的寄宿學校,在學校門的時候就遇見了等待星期六的奇怪的佩皮諾小朋友。

《放牛班的春天》黑夜中的希望之光

隨著馬桑進入了學校後,看見被罰十五日學校工作的學生,還有馬桑因為孩子惡作劇而突然受傷,校長處理事情的方法。

“池塘之底”一個學校的名字居然有這樣的名字,池塘的底部是什麼?是腐爛的水草,以及一堆的爛泥,為何用這樣的名字,難道述說著這群孩子真的是一群爛泥,我覺得不是,應該是偏見。因為偏見,所以校長沒有耐心,選擇簡單粗暴的教學方法,因為偏見,學生們被送了進來,因為偏見,所以自暴自棄。

人性本善還是本惡,我們是說不清的也道不明的,畢竟公婆皆有理,但是放棄,則意味著縱容,這是最大的錯誤。對於家長而言,已經無法管教了,只能寄望於這種學校。

而馬修從未見過這樣的教學方式,所以他默默地包容著犯著錯的學生,他也像那個被嚇走教師一樣,有時候對這群調皮蛋頭疼不已,但是隨著寬容與耐心,他發現學生們居然喜歡唱歌,作為一個失敗的音樂家,他像是找到了出路,他開始慢慢教學生唱歌,組建合唱團。

《放牛班的春天》黑夜中的希望之光

當歌聲慢慢的響起,浮躁的內心,像是被清風抹平,當歌聲緩緩的流入,灰色的校園,也注入了生機,粗暴的校長也折起飛機,忘卻他被時間侵蝕的功利心,當柔美、動聽的絃樂響起,讓他想起號手的歲月,能夠被球擊中不在暴怒,亦如當學生們合唱的歌聲響起,教師們冷漠的關係也得到緩解,而一群少年們更是得到某種解脫,他們精神世界得到改善。

如果說語言是人類交流的工具,那麼音樂卻是人類的靈魂。我們天生就會為各種節奏所影響,柔美,激昂,低沉,等等,當你緊張,失落的時候,音樂同樣能夠撫慰你的心靈,不同的習俗,不通的語言,但是音樂卻可以帶來共鳴。

蒙丹,一個管教所到來的真正惡少年,他性格扭曲,初來就想拉幫結派,甚至唆使別人拿刀子捅向老師,由於一直的不守規矩,所以一直被調教著,當他偷跑時,恰巧校長的錢被偷了,所以他就這樣被冤枉了,沒人相信他是冤枉的,直接被校長送進了監獄,最後結局燒掉了學校,毀掉了校長的晉升,毀掉了馬修的這份工作。

僅僅是為了衝突,才加上蒙丹這個角色的嗎?不不,蒙丹應該是不幸的,粗魯的對待和不信任,讓他劇中變成了一把火,燒掉了種種的不堪。

《放牛班的春天》黑夜中的希望之光

佩皮諾問了一個最好朋友也不會的問題,“5乘以7等於53”,而馬修卻用最擅長的音樂,給他們灰暗的人生帶來另外的色彩,用善良,用寬容,用耐心,用音樂改變他們的人生,馬修就是他們黑夜中的方向,希望之光。

《放牛班的春天》黑夜中的希望之光

整部電影雖然敘述平淡,但是在這樣緩緩的回憶錄中,卻帶著富有激情的曲調,如同一道絢麗金光,在小道盡頭閃亮,讓人回味不已。

(朋友,覺得寫的不錯,可以點個贊,來個關注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