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池塘之底也有光明的一天

《放牛班的春天》池塘之底也有光明的一天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是由著名導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於2004年執導上映的一部優秀作品,該片以其豐富的音樂元素和出色的拍攝手法在影壇引起關注,獲得了眾多的好評。並以其優良的質量入圍了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的提名。

這部電影所講述的故事,發生在1949年法國鄉村的一所男生寄宿學校。這裡的學生大部分都是難纏的問題兒童,他們想出一切能夠想出的辦法,對抗教師,對抗學校,對抗教育。校長哈珊則以殘酷高壓的手段管制這班問題兒童,每一個教師都本能地學會了面對突發事件快速處理的兇狠“手段”,體罰學生在這裡司空見慣,也成為正常的學校生活和學生生活狀態。

因此,這所學校又被稱作我們所說的一群以差生為主的差校。就在這個時候,一位失業的音樂教師克萊門特來到了這所學校。剛一踏入學校他如同進入了一個孩子們的地獄。他對匆忙逃走的原任學監的經歷深感驚訝,又親眼目睹了各項嚴厲的懲罰,校長的殘忍,其他教師的冷酷,孩子們的無法無天及可憐無助,讓他產生了一種改變學校這種管制方法的衝動。最終在克萊門特的努力下,大多數教師放棄了以暴制暴的懲罰手段,開始懂得教育的真正含義。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結合了音樂和故事的作品,擁有很廣泛的影響力。在影片中,配樂大師Bruno Coulais和保加利亞交響樂團將美麗而浪漫的鋼琴與和諧的交響樂作為襯托,將電影中兒童的真實表現和深情的合唱融為一體,將電影音樂的溫暖與孩子般靈魂的歌聲結合在一起。

這部影片在上映後,其電影原聲在法國公眾中很受歡迎,先後贏得了法國音樂類獎項和美國音樂類多個獎項,影片不僅為世界各地的電影觀眾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音樂記憶,也為電影注入了新的觀察視角。

這部電影沒有大的戰爭場面,沒有暴力和性。 《放牛班的春天》以其獨特的法國美學和純正的兒童合唱深深地吸引並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影片用潤物無聲的細膩手法制作了一部看似普通的教育故事,帶給觀眾的是截然不同的法國影像。

導演用出色的電影語言,讓觀眾在自然放鬆的狀態下受到心理上的洗禮。這部電影清楚地揭露了校長領導的學校管理者與新學監克萊門之間育人方式的區別,這種不同的行為總是反映不同的教育觀念,導致不同的結果,因而更加耐人尋味。

雖然影片總體場景有一定侷限性,但它講述了一個具有現實意義的在學校發生的教育故事,導演讓這部影片具有鮮明的個性,令人振奮的故事情節和衝突,真實而詳細的人物刻畫以及豐富的鏡頭表達,使得演員的表演形成了一個強大的沉浸式氛圍,很容易讓觀眾沉迷於電影創造的情境中,並帶出電影的美麗和深刻的主題。

縱觀全片,《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充滿人性關懷和美妙音樂的電影,融合孩子們的深沉而真摯的合唱,不僅觸動了全世界觀眾的心,也為電影注入了新的思考方向。通過音樂的成功介入,這部電影打破了法國電影就是沉悶的藝術電影的僵化印象,改變了人們對於法國電影類型的想象,在某種程度上,它顯示了法國電影的一個新的方向,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價值。可以說,《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算得上是法國電影史上的一部極為優秀的啟發性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