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教育不僅僅是為了知識,愛才是果實

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電影是《放牛班的春天》,一部非常經典的法國影片。影片通過一幫看起來毫無救藥的壞孩子,向我們展現了教育的真正意義。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不僅僅是為了知識,愛才是果實

影片的開始,是一位極富盛名的音樂指揮家正在指揮樂隊,下場後,他收到了母親的去世的消息,於是前去參加葬禮。在家中見到了前來拜訪自己的,曾經的同學佩皮諾。他們讀著一本舊日記,回憶起在學校的時光,想起了這位改變自己人生的老師——馬修先生。

馬修是一位音樂老師,他熱愛音樂,富有才華,但是懷才不遇,默默無聞。他從一所中學被調到了現在的工作單位,即一所專為問題學生建造的學校。連學校的名字都充滿了對這些孩子的鄙夷,“池塘之底”。不過從他們的種種行為來看,這似乎真的是一群無可救藥的孩子。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不僅僅是為了知識,愛才是果實

剛來到學校,馬修就見識到了這些孩子的頑劣。神父馬克桑斯被某個孩子佈下的陷阱砸傷了眼部,傷得很重。但校長卻因為醫藥費的昂貴而拒絕請醫生,隨後召集了孩子們,逼問大家到底是誰幹的,因為沒人承認,因此校長決定讓孩子們輪流關禁閉,直到有人檢舉揭發或是兇手自己承認。校長的近乎殘暴讓馬修對孩子們產生了同情,他和其他的老師不同,他對孩子們總是充滿了耐心,懂得換位思考他們的感受。

漸漸地,馬修發現了這些孩子的可愛之處,甚至發現了他們在音樂方面的天分。其實他們本性善良,只是由於家庭原因,缺乏關愛,才變得頑劣不堪。否則,傷害神父的同學就不會在知曉神父病情惡化後愧疚難當;熱愛音樂的莫朗傑也不會私下裡偷偷地練習同學們的合唱樂。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不僅僅是為了知識,愛才是果實

就這樣,馬修帶領孩子們成立了合唱團。他因為自己在音樂上的屢次失意,曾暗暗發誓再也不碰樂譜,但是為了自己身為教師所肩負的責任以及對孩子們的關心,他重新開始譜寫樂章,這不僅僅是他的作品,更是這些孩子們人生的優美華章。他改變了這些孩子們原本會是灰暗無望的人生,拯救了這個班級裡,靈魂並未消逝的孩子們。

但馬修的做法引起了校長哈杉的不滿,校長殘暴蠻橫,急功近利,從來不關心同學們的感受。他之所以對馬修不滿,或許是因為他曾經也是個滿懷耐心,有抱負的教育家,但現實擊潰了他的夢想。於是他把自己的不幸歸咎在孩子們的身上,但面對同樣的情況,馬修卻選擇了與他截然相反的做法,這讓校長感到無法忍受。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不僅僅是為了知識,愛才是果實

馬修只好帶著孩子們偷偷練習。神父馬克桑斯把這合唱團件事告訴了資助學校的女士,女士對這種溫和獨特的教育方式非常感興趣,親自來到學校觀賞了他們的合唱表演。但校長卻無恥地把所有的功勞都歸功於自己,在女士面前百般殷切,最後急切的跑到城裡參加選舉,只為了自己的榮譽和利益。

就在校長即將榮獲勳章之時,他得知學校著火了,他不得不放下手中的事,立刻趕回學校。但值得慶幸的是,馬修帶著孩子們外出遊玩,幸運地躲過一劫。校長卻並不感激馬修,而是一心想著自己的勳章,並諷刺馬修也不過是個失敗的音樂家,最後甚至開除了馬修,勒令他在下午前離開學校。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不僅僅是為了知識,愛才是果實

​準備離開學校的馬修在樓下收到了無數飛舞的紙飛機,上面寫著自己所熟悉的字跡,是孩子們!影片的最後,馬修在孩子們動聽的歌聲中,離開了學校。

《放牛班的春天》:教育不僅僅是為了知識,愛才是果實

馬修做的這些事不求任何回報,甚至可能不為人所知曉,卻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一位教育家應有的姿態。不過,誰說沒人知道呢?孩子們直到暮年,也仍記得這位偉大的音樂老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