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清明節了,你那裡的習俗清明節要吃什麼特色菜?

華姐生活秀


^_^您好!我是江西人,在我的家鄉每年清明節這幾天都會去田野裡採新鮮的艾葉,回家製作清明粿。基本上每家每戶都會做,我作為一個清明粿資深的愛好者對這個的做法再熟悉不過了,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它的做法:


1.先把採回來的艾草摘選好,清洗乾淨、鍋中煮開水,下艾草煮1分鐘,一是為了消毒(艾是野菜,難免粘染髒物),二是為了去除艾的若味。


2. 將煮過的艾衝淋冷水後,用手揉擠以去其苦汁。把艾草揉擠成一個個小團把擠去苦汁的艾團根根撕開放進煮鍋裡,倒上適量的水(水稍微沒過艾葉即可,不能多)和少許白糖,大火煮開後轉小火放小蘇打繼續煮,至艾葉變成軟糊狀(此時用手捏一根,若艾葉在指頭上很快化開)即關火


3. 準備一碗,盛倒出煎好的艾汁,艾葉留在煮鍋中邊倒入糙米粉,邊攪動粉與鍋中的艾將糙米粉同艾葉揉在一起,若感覺幹,可把碗中的艾汁撒點到麵糰上不停揉,直到麵糰光滑,軟硬適度把糯米粉一點點揉進糙粉面團裡,兩種粉要充分揉勻。(揉兩種粉團時,要一點點加艾汁,麵糰就不會幹硬。裝艾汁的碗最好放在有熱水的蒸鍋裡,一定要保持艾汁是熱的。)一直揉到麵糰光滑有韌勁軟硬適中即可,


4.接著準備餡料,準備五花肉剁成肉末,春筍焯水切成小丁,吃辣的放入辣椒麵,最後加入蔥末攪拌,放入鹽、生抽、少許老抽雞精料酒拌勻,餡料就準備好了


5.接下來就像包餃子一樣把艾草麵糰一個個擀薄包上餡料,全部包好後放入蒸鍋水開後轉中火蒸約15分鐘就可以出鍋開吃了


餡料還可以多樣化,可以有酸菜陷的,蘿蔔絲陷的,還有豆腐乾陷的都可以。喜歡吃煎清明粿的可以蒸熟後再煎特別的好吃😋


黃胖兒呀


大家好,我是【食得招毄】

作為廣東珠三角地區土著,清明節特色菜當然是【祭祖金豬】同咬【甘蔗】啦!~

【祭祖金豬】

最好的金豬是用瓦窯中烘焙好的乳豬,有光皮同麻皮兩種,個人比較喜歡光皮,麻皮感覺好熱氣,會上火。傳統的燒製方法,用瓦窯烘焙,荔枝木炭燒。經炭火洗練的燒肉更加香氣四溢,口感酥嫩香脆。

每隻金豬都要包紅紙,一來寓意“紅皮赤壯”、身體健康,二來可以擋掉大部分的灰塵菸灰。旁邊豬腸代表長長久久。頭頂煎蛋好意頭。還是要兩黃煎蛋,好考工夫的。

祭完祖先,就是太公分豬肉,人人有份啊。祖先面前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大家一樣享受著祖先的福澤庇佑。看見都流口水啊!~蘸細砂糖最好吃。

【甘蔗】

吃完熱氣重口味的燒豬,再來咬甘蔗,用甜味來中和一下經過鹹味洗禮過的口腔,整個人都會舒服,還能下下火。黑皮蔗比黃皮蔗好食。

清明節吃甘蔗,寓意歡歡喜喜,甜甜蜜蜜,甘蔗外形有“節”,節節相連則寓意漸入佳境。又因為甘蔗有“頭尾”之分,且節節相連,寄託著家族不斷開枝散葉,繁衍生息的期盼。據說把甘蔗吃好,以後做事情才會有頭有尾,善始善終。

祝您生活健康,有問題可以關注我或回覆評論大家探討下哈!~


食得招毄


您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清明節習俗 當然少不了好吃的。我來給大家說幾個常見的小吃。

1、青糰子

青糰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糰子。糰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

2、艾粄

首先是將採摘回來的鮮嫩艾草洗淨,放鍋中煮熟後撈起,瀝乾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備用。然後將煮熟的艾草剁成草泥,草泥剁得越細越爛越好。艾草泥剁好後,用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齊和拌成團。然後把準備好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餡料包進麵糰裡,再封口捏成圓形、長形等形狀,放入鍋中隔水蒸15-20分鐘後即可出爐。

3、饊子

“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現在流行於漢族地區的饊子有南北方的差異:北方饊子大方灑脫,以麥面為主料;南方饊子精巧細緻,多以米麵為主料。



愛攝影的IT人


我是湖南永州寧遠人,清明節我們那邊都會做清明粑粑吃!下面是奶奶做清明粑粑的做法,可以瞭解一下哦!

清明菜糰子

材料:糯米粉適量,少量清明菜,少量鹽

取回來的清明菜挑出裡面的雜草,洗乾淨,再把清明菜切成碎碎,越碎越好。鍋中燒足量的水,把切碎的菜放進鍋中,把水燒開後,兩三分鐘就熟了。

清明菜煮熟後,撈出,瀝乾水分,清明菜稍微冷一些後,擠幹清明菜中的水分,放入盆中,備用。倒入一些糯米粉,放少許鹽,先用筷子把糯米粉和清明菜均勻的混合在一起,再在沒有水的地方到少量的清水,混合均勻,用手揉麵。手法就像揉湯圓一樣兒,水不要加太多,要揉得幹一些,揉至麵糰表面均勻即可。揉得越久,揉得越好,麵糰就會越光滑,口感就會越好。

把鍋洗乾淨,倒入少量油,用手抓一坨糯米粑,挫圓,再壓扁,壓成圓形,放入油鍋中炸。重複這個動作,全部放下去後,再用筷子翻轉,炸至兩面微黃,即可夾入碗中。

包餡兒的清明粑粑:

準備少量肥肉相間的臘肉,蔥花,芽菜,白糖,雞精。把臘肉先煮熟,再切碎,蔥花切碎,芽菜切碎。鍋中放入一點點油,先把肥一些的臘肉放進鍋中炒一下,再放入瘦的臘肉入鍋炒,放少量白糖炒一下,放入芽菜入鍋炒,炒熟再放雞精即可。

挖出一坨清明菜團,挫圓,再在裡面扣一個洞,放入剛剛炒好的臘肉芽菜餡兒,再封好,挫圓。就像包湯圓一樣兒,只是把甜餡兒,換成臘肉芽菜餡兒包好。辦好後,在蒸格上面鋪一塊兒布,放入包好的清明菜糰子,上鍋蒸,像蒸包子一樣兒,蒸熟就可以了。

現在剛好是吃清明菜的季節,昨天採回來的清明菜已經快要開花兒了,有很多清明菜已經開花兒了,再不吃,馬上就要老了,所以趕緊上山採野菜吧!

清明菜的叫法很多,在雲南,有的人叫面蒿;在重慶有的人叫清明草,有的人叫清明菜;在貴州有人叫火把草;還有些人叫它毛香,鼠曲菜,水棉花,黃草。









歐胖胖美食生活


清明吃艾米果,是一贛南地區清明前後的傳統小吃,酸酸辣辣的的艾米果,最天然最健康的美味,我寫出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摘取新鮮艾草的嫩芽,稍微會有點苦味,很濃很濃的艾葉香。田間地頭到處都有采摘,超級新鮮!將採摘回來的艾葉洗乾淨。大鍋水燒開,將艾葉放入沸騰的水中。為了保持艾葉煮出來是嫩綠嫩綠的加入適量的純鹼。艾葉煮成軟軟的一捏就成泥狀,撈起來,放冷水沖涼,把水擰乾。放砧板上剁成泥狀。將剁好的艾泥放入盆中,將糯米粉,粘米粉,麵粉和勻一起倒入盆中,因為沒加水,就本身煮艾葉時自身的水分,所以面會有點幹,要下點功夫揉哦!揉到面光盆光就大功告成啦!酸菜豬肉炒熟做餡,包成餃子形狀,上鍋蒸,就跟蒸包子一樣,還可以油炸,都很不錯的!咬上一口滿滿的艾香,酸辣開胃,明天就能吃了,開心!!





媛姐的日常


清明節每個地方習俗都不一樣,飲食也不同,你們那邊清明節都是吃什麼好吃的呢!我們這邊清明節吃餃子,我們也屬於北方人,喜歡麵食,餃子也是餐桌上的一道美食,平時吃的餡料大家應該都吃過,不知道有沒有吃過豬肉茄子餡的餃子,很好吃哦!

豬肉茄子水餃

原料:肉糜300克,茄子230克,雞蛋清一個,蔥末、薑末各少許

調料:鹽適量,生抽、耗油、五香粉、雞粉、老抽、芝麻油少許

肉糜放入盆中倒入雞蛋清,攪拌均勻,加適量清水攪拌肉糜,順時針攪拌至肉糜上勁即可,

茄子切碎丁加少許鹽醃製一下,醃製過得茄子用手擠幹水分放入攪拌好的肉糜盆裡,加入蔥末薑末攪拌均勻,加適量鹽,生抽、老抽、五香粉、耗油、雞粉、芝麻油少許,口味按照自己喜歡的調配就可以,茄子口味的餃子也是很美味的,喜歡的可以嘗試做一下哦!


澤媽美食坊


清明節將至,《歲時百問》曰:“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民間素有祭奠先人、踏青訪野的傳統。在這天暖雨沛,草長鶯飛的日子裡,處處春意萌動,其中有一種植物的生長牽動著無數吃貨的心,那便是我們今天的主角——艾草。艾草粿各地的做法不盡相同,今天分享平和艾草粿(草仔粿)的做法,每一個小小的艾草粿,都需要千錘百煉,這種繁瑣艱苦的活,真的只有老一輩山裡的老人才願意堅持做的,城裡孩子, 且吃且珍惜。




用戶3729928204


我們這裡的清民節要吃五色糯米飯,還拿來祭祀祖宗,是用艾葉等五種中草藥熬製的顏色煮制的五種顏色糯米飯,像彩虹一樣很好看,而且有一股特殊的香味



吃貨洛哥


你好,我是美食領域的愛好者老畢

清明節這天,地方不同,吃的東西也有所不同,比如有的比方吃青團,而我們豐縣這邊,在清明節這天卻吃煮雞蛋,以前老一輩還會蒸菜吃比如:蒸野菜、蒸胡蘿蔔、蒸芹菜葉等(因為以前比較窮,能吃上蒸菜就不錯了)

下面我分享一個蒸芹菜葉的做法

1、首先買一把比較嫩的芹菜,將葉子摘掉,洗乾淨控水備用

2、將芹菜葉放到菜板上切碎(不要太碎),放入盆裡備用

3、往盆裡加一勺鹽,一勺雞精,少許食用油,攪拌一下,接著加入麵粉,不要加太多面粉,能讓芹菜葉都沾一層面粉就行

4、起鍋燒水,水開後,放上篦子,鋪上籠布,將芹菜葉放上去,蒸十五分鐘左右就熟了

5、切點蒜末,小米椒末,倒點味極鮮,醋,香油,往蒸菜上澆一下,攪拌一下,會更好吃

總結:一定要選嫩芹菜葉,葉子太老筋多不好吃;在蒸芹菜葉時,要多用筷子上下翻幾次,這樣能熟透;吃不完可以用雞蛋炒一下也不錯

以上是我的分享,歡迎點評討論


我是老畢啊


你好我是春春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我們這吃青團


一個地方一個風俗:青糰子 、艾粄、暖菇包、饊子、子推饃 、薄餅 、大蔥和蛋餅、樸籽粿、芥菜飯、棗糕、清明飯、雞蛋。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團的風俗習慣。青團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製作的糰子。

晉中一帶還保留著清明前一日禁火的習慣。過清明時,他們習慣用白麵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外面盤成龍形,龍身中間扎一個雞蛋,名為“子福”。要蒸一個很大的總“子福”,象徵全家團圓幸福。上墳時,將總“子福”獻給祖靈,掃墓完畢後全家分食之。

客家人有句老話,叫“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清明節客家人必備的傳統小食,將艾草弄成泥,加上煮艾草的水,加上糯米粉一齊和拌成團。然後把準備好的餡料包進麵糰裡,再封口隔水蒸出來。

清明時節,閩東各地無論城鄉,大多有吃芥菜的食俗。據說每年二月二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飯”可以終年不長疥瘡。也有在三月三,煮泥鰍面祭祖送人習俗。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