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那么富裕,怎么军事却不行?

DARKLAO


宋朝确实是我国古代经济社会较为富裕的朝代,受益于其中央集权的集中管理调配,经济发展较为活跃。不过,凡事有利则有有弊,这种中央集权也造成了其军事实力的萎靡,最终导致宋朝亡国。

  • 体制之源

宋朝的军事体制,设计上最致命的“软肋”,是开国皇帝赵匡胤,对其通过兵变“黄袍加身”的合法性有后顾之忧,也就是对其后可能的模仿者的深深的提防。

为了避免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他的身上,他采取各种极端措施,削弱军队的力量,尤其是以文人治兵,往往纸上谈兵,无异于自废臂膀。

宋朝的中央集权,确实让宋朝的经济社会获得短暂的和平与繁荣,但军事上的日益衰落,最终改变不了积贫积弱、被周边少数民族侵略击败以致亡国的历史命运。

  • 体制之弊

宋朝的军事制度,不仅将传统的文治精神做到极致,更强调武人必须完全处在文官控制之下。而且着重在军事体制内部设置重重障碍,把军队束缚得紧紧的,全然无法灵活动作。只强调效忠,几乎不在乎效率,这是宋朝兵制的一大致命特色。

军事制度的设置,本就是在两极之间走钢丝,一端是低效而可靠,一端是高效而易叛。偏向于任何一端,都会导致皇权的不稳甚至危机。宋朝的军事制度安排,居然一边倒地趋向低效而可靠一端。

  • 系统之弊

宋朝的军事系统一般说来是由枢密院、三衙合作的管理方式。

实际上也就是将军队指挥系统一分为三:枢密院负责军令的发布、军队的调动、人员的升迁等所有重大的军队政策性事务。三衙诸将负责禁军平时的训练与管理。

到了出征的时候,皇帝又另派将领来统率,这些将领可以来自中央,也可以来自地方,反正都是平时士兵们见不到的人。

枢密院的成员均为文官,而且见不到一兵一卒,完全是凭空指挥,纸上谈兵。他们对自己的军队一无所知,从某种意义上讲,既不知彼,又不知己。

每次战前,皇帝和枢密院都要事先规划好阵图,哪里安营,哪里埋伏,哪里出击,都事先策划好,到时候领军将领按着阵图打,打输了没有罪。如果不按着阵图打,打输了固然罪无可免,打赢也要请罪。战场形势瞬息万变,非按照事先布置好的规划去打,不给前方将领一丁点儿的自主机动权,这样的仗,不输才怪。

三衙,即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对于三衙诸将,朝廷从不要求他们能够带兵打仗,只求他们忠厚老实,效忠皇帝,越平庸就越好,越无能越合乎要求,在宋朝统治者眼中,这样的人没有野心,也没有能力起背叛之心。

  • 亡羊补牢

这样的制度,直到吃了大亏,南渡之后,在迫在眉睫的危险面前,统治者才不再坚持原来的体制,开始允许各地抗金军队自行组织、自我发展,才开始形成了一支支屯驻大军。

这些军队加上各种分散的民兵队伍,挡住了金军南下的势头,维持了宋朝的半壁江山。然而好景不长,宋朝皇室对于军人有根深蒂固的担忧。

这些军队跟宋朝的传统完全相悖,实际上实行的是兵为将有的体制,所以,岳飞所部人称“岳家军”,韩世忠所部人称“韩家军”,吴蚧所部人称“吴家军”。

当外部环境稍见好转,金人威胁多少有些减轻的时候,皇帝和核心圈的大臣们就开始图谋恢复旧制。朝廷先是给予韩世忠、张俊、岳飞三人枢密使和副使的高职,使他们离开自己的军队,从而释去兵权。接着,又以捕风捉影“莫须有”的罪名,兴大狱,害死岳飞,打击在抗金过程中建立功勋的军人,以求将在战争中抬头的武人势力压下去。

  • 宋军的实力

宋朝的军队分为中央军和地方军。中央军是皇帝的亲卫军禁军。

地方军有厢兵、乡兵和蕃兵。蕃兵招自内附的少数民族,主要用于以夷制夷,防范边境少数民族的骚乱。乡兵是地方有急务时,临时招募的士兵,一般不脱离本地的乡土网罗,编制不定,事毕则散。

厢兵才是正经的地方军队,但不仅数量少,而且大半老弱病残,仅仅可以供衙门使役,根本不能用来作战。而且,没有特别的需要,地方上不许招募乡兵。而且宋代的地方财政权限甚小,根本没什么钱。

地方上的军队如此孱弱,以至于平时连稍微大一点的团伙盗匪都对付不了。每当流窜的匪帮临境,申报中央派兵来不及,往往就由官员出面,以牛酒金帛贿赂对方,让他们到别处去。

中央军就是皇帝的禁军,它实际上是宋朝唯一强大有力的军队。这支军队集中了全国最强壮的军人,挑选的标准是琵琶腿(粗壮),车轴身,一杠棒高(五尺五以上)。这些指标都是宋太祖亲定的。

凡是厢兵中有合乎标准的,都要送到中央来。禁军最多的时候,达到120万人。禁军是完全采用招募的方式组成的,是彻底的雇佣军。

“神卫”是北宋禁军主力部队之一,北宋称正规军为禁军或禁兵,由中央政府直接掌握。除防守京师外,并分番调戍各地,编制单位有军、指挥、都。北宋灭亡后,禁兵主力溃散。

北宋的战略方向在北方,水军作用不大。到了南宋,由于偏安东南,长江和海路成为金元南下的通道,需要沿海、沿江设防,所以南宋水军规模大大超过北宋。


Genswell


原因很简单,宋朝的国策就是重文轻武。因为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本人原本就是北周大将出身,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篡夺了北周柴家的江山,他手握重兵可以篡位自立,那么别的大将如果手握重兵同样也可以效法他。

正是出于这种担忧,赵匡胤后来杯酒释兵权,有意识的开始打压武将,后来的皇帝纷纷效仿,这也就成了宋朝的一条国策。久而久之,宋朝军队战斗力开始慢慢颓败,直至最后不堪一击。





史海扯谈


宋朝的军事为什么如此脆弱?

据说宋朝当时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的80%,商业非常繁荣,经济实力雄踞世界第一。却为什么在军事上如此不堪一击,以至于公元1127年被金兵攻破东京,徽、钦二帝连同皇子皇孙后宫嫔妃都被掳到大东北去了。

宋朝军事羸弱的原因到底有哪些呢?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赵匡胤很清楚自己权力的来源路数不正,纯属军事政变。为了避免赵宋王朝重蹈后周覆辙,从开国之初就对拥有重兵的将领心怀戒备,长期忐忑不安的忧虑终于让他在建朝第二年,公元961年,就通过“杯酒释兵权”轻易解决了主要武将的兵权,并通过一些列法令,对武将升迁设置重重障碍,重武轻文成了宋朝的一大特色。

没有流血,宋太祖赵匡胤就成功解决了心腹之患,对武将们许以良田美宅,让他们归隐地方,享受荣华富贵,君臣之间,再无猜疑。

相对于刘邦、朱元璋对开国元勋的残酷迫害,赵匡胤还是人心宽厚的。

重武轻文客观上推动了宋朝文化的繁荣,但也压制了军事的发展。

宋朝在中央设立枢密院来负责军务。枢密院直接对皇帝负责,其他任何官员不得过问。但是枢密院虽能调兵发兵,但不直接统领军队。这就导致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造成了“将不习兵,兵不习将”的尴尬局面。而且宋朝害怕将军拥兵自重,为防止军中出现个人势力,战争期间的司令甚至由文官或太监担任,而且改变战略还必须经由皇帝同意,这虽然防止了军事政变的发生,但对于整个国家的军事是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的。

此为原因之一。

北方异族觊觎已久的严峻态势

宋朝建立之初,并不太平,北面有辽、夏的虎视眈眈。所谓“燕云十六州”早就被石敬瑭割让给了辽人。当时察哈尔、热河、辽宁以及山西、河北的一部分,也都在辽人手中。首都定在哪里就成了大问题。

说实话,定都东京汴梁,也就是现在的开封,实在是无奈之举。开封是一片平地,就在黄河边上。太行山以东就是华北大平原,辽金的骑兵南下,三天就可到黄河边,一渡黄河,开封就完了。若要在洛阳建都,敌人渡了黄河,还需要经过郑州一带的京索之山,勉强还有险可守。再往西建都西安,当然更好。

究竟有什么难言之隐,让雄才大略的赵匡胤被迫定都开封呢?

原来,当时国防线早已残破,燕云失地未收,宋朝不得不养兵,养兵就需要粮食。当时的粮食全靠长江流域供给。中原长期战乱,早已残破不堪,经济全赖南方支持。运输粮食的主河道就是京杭大运河,从扬州向北经通济渠就可将粮食运到开封。从开封到洛阳的汴渠当时已经废弃,因此粮食只能运到开封,无法运到洛阳。

不走水路,走陆路,更浪费,更要浪费更多人力物力,更不可取。宋代开国,承接了五代一段长期混乱黑暗残破的局面,已经实在没有力量把军粮运到洛阳。西安更是一片荒凉,肯定不行。为节省一点运输费用,只能迁就建都开封。

这就为金国长驱直入导致北宋灭亡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此为原因之二。

宋代开国就面临着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宋太祖一心想拓展疆土,死后传位其弟赵匡义,即宋太宗。太宗曾两次御驾亲征向北与辽作战,但都打了败仗。自己还中了箭,回来因疮而死。

严峻的开国形势使得宋朝不敢裁兵,也就是士兵不能复员,同时又不敢和辽国开战,因为一旦吃了败仗,退到黄河边,国本就动摇了。因此宋朝只能养兵而不能打仗,而同时又重文轻武,养了兵又不看重人家。兵将越多,国家依然要给他们待遇,财政负担越来越重,“冗兵”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这种形式再也扭转不过来了。

此为原因之三。

再就是国防资源的问题,与北方游牧民族作战,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就是骑兵,尤其是在平原地区作战,以步兵打骑兵,必败无疑。而装备骑兵就必须有马匹,好的马匹在中国只有两个地方出产,一是在东北,二是在西北。都是高寒之地,才能养好的马匹,养马又不能一匹匹分散养,而要在长山大谷,有美草,有甘泉,有旷地,才能成群养,才能为骑兵出塞长途追击之用。

没有好战马,只能挨打

不幸的是东北被辽国占领,西北被西夏占领,都不在宋朝手中。精良的铁矿,也都在东北等塞外。

此为原因之四。

通过以上分析,就国防根本条件而论,宋朝最好能出一个文韬武略的皇帝,以攻为守,主动出击,占得先机,才能维持长治久安。人家汉武帝时即使有万里长城,照样以攻势代替防御,开塞出击。但随后的宋朝皇帝却胆小怕事,试图以防御来保国家。公元1004年宋真宗的澶渊之盟试图花钱消灾,通过供奉银两换取和平,勉强维持了百余年的太平,已经相当不容易了。但这种处于劣势的防御,迟早要失败的。

重文轻武的宋朝花了巨额军费养了自己都不肯重用的兵将,导致进不可攻,退不可守,并无用而又不得不要兵。

军事虽弱,但幸而宋代特别重视读书人,文治方面终得以复兴。

但从文明程度上来讲,宋朝的经济文化远比北方游牧民族强大的多,真正落后过着野蛮生活的是北方夷狄,但宋朝的军事却总是甘拜下风。

这个例子说明,“落后就要挨打”的说法是不对的。宋朝不落后,但照样挨打。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有强大的文化,虽然多次被异族侵略,但我们从未亡国,我们的文明也一直能延续下来。因为谁来侵略我们最终都会被我们的文化同化,建立元朝的蒙古人,建立大清的满人,都成了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








周朝文DMU


说起宋朝,有很多我们已经根深蒂固的看法,比如冠之一弱宋,提起来宋朝都是软弱不堪,屈膝求和,我今天不想罗列众多的历史资料,只想谈一谈宋朝到底有没有我们所说的那么弱。

说宋朝弱无非就是因为经常向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求和,甚至发生了靖康之耻这样的事情,以至于最后崖山兵败,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自杀,数十万军民跳海殉国,也终结了封建文明所能达到的最高峰,进入了仿佛欧洲中世纪般的黑暗的几百年时光,其实我想说的是,文明有时候并不一定会战胜野蛮,文明有多脆弱,一不小心也许就会回到最黑暗的时候。那么宋朝军事到底弱不弱,我的回答是不弱。

宋朝的富裕无需多表,这取决于对商业的重视,说来也奇怪,重商好像都和宋有关系。那么为啥宋朝的军队也不弱呢,宋朝前期遇到的是全盛时期的契丹,北方游牧民族骑兵一向凶悍,北方一片平原无险可守,给宋朝的防御造成很大威胁,所以急于收复幽云十六州,导致冒进失误,军力大损,直到辽军兵临澶州城下,双方互有胜负看似宋朝被迫签订协议,实际上辽军也已经耗尽国力无力再战,从此双方迎来了几十年的休养生息。在此期间倔强的司马光曾将好不容易收复的西北大片失地白白送给西夏,由于内部的政治斗争不断加上北宋末年瘟疫流行,正和辽军打得不可开交的金兵看宋朝软弱可欺,在消灭辽军以后顺势南侵,宋朝皇帝软弱,主战派又得不到重用,瘟疫又大大削弱了北宋的防御实力,靖康之耻就无可避免了,由于金的后勤供应只在短暂占领开封后就撤走了。后来金军和宋朝军队频繁交手,南宋皇帝胆小一再难逃,但是宋朝将领不都是吃干饭的,韩世忠在黄天荡差点消灭金兀术,岳飞的岳家军也让金军吃尽苦头,要说宋军战力有多强,对比一下金朝衰落以后和全盛时候的蒙古就知道了,蒙古军队攻打中亚西亚直到欧洲都是摧枯拉朽,但是打金军就费力多了,后来蒙古军队在进攻钓鱼城时候吃紧了苦头,钓鱼城守卫战还让蒙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蒙古大汗,蒙哥被钓鱼城守军炸伤不治身亡,直接导致了蒙古帝国的分裂,也救了整个欧洲,终结了上帝之鞭。此时的宋朝腐败已到了衰落期,虽然前线将士在拼命但是皇帝还是歌舞升平被几个奸臣玩弄于手掌之中,耽误错过了最好的防御时期,尽管如此,襄阳的守军还是死扛了蒙古军队很久,由此可见宋朝的军队一直战斗力都不算太弱,无奈总是遇到一些什么都不懂的文官指挥,最后一战崖山海战又是被不懂打仗的张世杰活活的坑死,海战本来优势明显的宋朝军队反而被以少胜多,真是天要亡大宋啊。

宋朝的灭亡导致了我国进入了一段黑暗的历史时期,也逐步丧失了领先世界的优势,文明被野蛮的悲剧也值得我们反思。




南山芭蕉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宋朝是一个极具有争论点的王朝。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朝代,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生产力水平已达到了封建王朝的最高点。但是军事实力非常差,战斗力之低,北方强大的辽国、西北弱小的西夏都基本上都赢不了。宋朝军队势力偏弱,而国家却是富有的,形成了“国富军弱”的局面,正所谓“暴力的胜利是以武器的生产力为基础的,而武器的生产又依靠着经济的发展”。宋朝经济发展如此发达的情况下,又是如何造成屡战屡败,国富军弱的政治局面的呢?这和宋朝统治者的上进心脱离不了关系,宋太祖是马背上打的天下,所以在宋太祖时期文臣和武臣地位相当,且政治攻略一直是采取“进取”的方式。但是到了宋太宗时期已经成功收复了吴越、泉漳两地,并靠武力征服了北汉,实现了基本的统一。而在宋真宗时期已经完全脱离了“马背上打天下的局面”,他只需守住上一辈打下来的江山即可,所以说上进心是宋朝国富军弱的根本原因,但是在宋太祖到宋真宗这一时期又具体是那些政治策略导致了宋朝越来越弱?

1、重文抑武、武将地位下降

在宋朝以前有着“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流言、但是到了宋朝时期却转变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至理名言;由此可见,在宋朝时期文人的地位之高,在一朝代中文武本就是两方不同的势力,而且一直都是彼消此长的趋势,因此武将的地位肯定会比文臣低。

而且宋太祖说过:“宰相需用读书人”,便可知宋朝统治者重文抑武的思想,武将不仅失去了军权,也逐渐失去了对财权以及行政权的掌控,而文臣不仅接手了武将在中央的权利,也掌握着对地方军事权利的管辖,武将的地位也随之降低。

2、枢密院及三府统兵制的建立,武将兵权被消弱

据史料记载:“凡天下兵籍、武官选授及军师卒戍之政令,悉归于枢密院;凡统制、训练、番守、戍守、迁补、赏罚、皆总其政令。”从这里我们便可得知,管理军队的最高级别便是枢密院,但它虽掌管兵符,有调兵之权却无掌管军队的权利,而三府有掌管军队的权利,却无调兵之权,两者相互牵制,有利于中央集权,且最后出征的将领是由皇帝临时授权,消弱了武将的兵权;

3、军队体制异化,采取兵将分离制度

为了防止武将权利过大,宋朝实行兵将分离、将从中御的制度,虽然维护了中央集权,但是违背了军事作战规律,正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受,有所不受。”朝廷应给与作战将领根据战场形式,而采取合适的作战方法的权利,因地制宜,出其不意乃是取胜的关键因素,但是据史料记载:“每事欲从中降诏,授以方略,或赐与阵图,依从则有未合宜,专断则是逆上旨。”

由此可见,宋朝的将领是没有独立作战的权利的,他只能根据中央下达的指令指挥作战,而在古代通讯并不发达,中央王朝并不能及时掌握战况,因此更不可能给与合理的作战方针,并且由一群文臣指定作战方针本就是纸上谈兵,战败便是理所当然的事,而这一政策的实施又极大的抑制了武将的作战能力,使作战将领即使拥有作战头脑,也无发挥之地。

其中最能代表的事件便是当时岳家军在攻打金时,宋高祖以十二道“金子牌”崔令其班师回朝;由此可见中央对军队的把控能力是极其之强的,这便容易武将的作战积极性,因为在作战中,胜利则是中央作战方针正确,失败则是武将能力不行,将领在这并不能得到任何好处,便使得武将不愿在出征,养成消极备战的习惯。重经济轻军事、消极防御实行“内缩”的政治方针、导致军力不强

在宋太宗时期已经基本完成了统一,而在宋真宗时期则完全脱离了马背打天下的政治局面,从“打天下”转变成了“治天下”,中心思想也从强军强国转变成为了文治和稳定,逐渐的也就形成了以和缓战的战略方针,但是一个国家是否能够强大起来,取决于统治者的志向、格局以及进取心,显而易见宋朝的统治者没有,这也是宋朝越来越弱的根本原因。

在宋真宗时期,辽军大举南下,虽辽军受到了宋军强力的抗击,不分上下,但是因为重文抑武,以文治国的方针,宋朝在和辽军对抗时,在没有战败的情况下,朝中文臣主张接受辽军议和休战的条件,从而签订了“澶渊之盟”这一不平等条约,也正是这一约定的签订,让宋朝统治者和中央文臣觉得既然能够通过金钱来换取和平。

宋朝从宋太宗时期政策就已经向“内缩”转化,不再以扩展疆土,加强防御为重点,而是转化为内部治理,再加上“澶渊之盟”的签订,让宋朝统治者误以为找到了两全其美的长久之计,更加倾向以和解的方式解决边疆危害。

然而宋朝的统治者并不知,人心可吞象,金钱只能维持片面的和平,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支撑,便只能成为刀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也正是因为宋朝统治者的狭小格局,以及不思进取的心在经济繁荣昌盛的背后留下了灭亡的祸根。

说到宋朝的军队,我们首先想到的因该是“冗兵”,按理说宋朝时期的军队数量是庞大的,然而如此庞大的军队数量,为何没有产生出一只作战优良的军队,究其原因除了上面写道的武将不受重视外,还有一个最大的原因便是兵员素质不高。据史料记载宋朝军队的主要来源是“或募士人就所在团立,或取营伍子弟听从本军,或募饥民以补本城,或以有罪配吏给役”这四种途径。

从这四种途径我们便可看出,宋朝士兵多是一些穷途末路之人,且人物混杂,再加上士兵地位极低,出生良好家境的男丁是不会去当兵的,所以军队中大多数都是一些穷凶恶极之人以及难民,这极大的增加了军队的管理难度,并且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因此导致军队战斗力十分低弱。

其次据《国史大纲》中记载“募兵终身在营伍,自二十以上至衰老,其间四十余年,实际可用者至多不过二十年,禀之终身,实际既是一卒有二十年向公家无用而仰食。”从这里我们便可看出,北宋服役实行终身制,而士兵真正能对国家做出贡献的也就十几年而已,其余时间都靠国家养着。

这种制度造成北宋士兵易招难退的局面,导致军队数量只增不减,而这一群老弱士兵,不仅数量庞大,而且战斗力低下。就是一群无用之兵,花费大量的费用饲养一批战斗力极低的士兵,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

一个军队是否强大,除了士兵自身素质及战斗力外,也离不开战马的供给,而自安史之乱后,中原王朝便丢失了辽东及河西走廊这一带有利于战马培养的良地,而后宋朝的“燕云十六州”又被辽占领,更是使宋朝失去了第一道天然屏障,因为过了“燕云十六州”便是八百里平川,宋朝没有了天险可守,北方游牧民族便可轻而易举的攻击中原,而想要收复“燕云十六州”便得依靠骑兵,但是中原丧失了战马的供养地。

在马匹资源上处于弱势,而“燕云十六州”的失守,不仅使宋朝失去了天然屏障,更使辽国拥有了长城内的各种农业资源,可以为辽军的军事活动提供支援,从而使宋朝对抗辽军时处于劣势,面对养马场地和重要防御地点的丢失,宋朝丧失了对军事的主导权利。一直处于被动方,在加上军队战斗力弱,所以宋朝最后才会从经济大国走向衰落。

在宋朝时期也并非没有英勇的将领出现,宋朝时期的岳家军便是很好的体现,在这里只能说岳飞生不逢时,在宋真宗之后的几位统治者都极其的重文抑武,而这些统治者本身就极具文学风采,所以他们更加的欣赏具有文学天赋的文臣,因而过于的重视文采以至于忽视了文臣的人品道德,导致奸臣当道,这些文臣只会在乎自身个人利益,并不会考虑到国家利益,更有甚者,会为了个人利益而放弃国家利益,所以宋朝的官场极其腐败。

在加上宋朝的统治者缺少魄力,没有宏观的政治格局,更加导致宋朝的衰弱,其中最直观的例子便是在宋徽宗时期,联金抗辽,但是在拥有明显的优势时,宋军却没有攻城成功,这便让金军看到了宋军的弱势,更让宋朝统治者意料不到的是金军叛变,攻打宋军,在加上宋朝统治者一直打压主战官员,因此宋军失去了最佳反抗时期。

尽管最后出现了岳家军,一路胜利,直到河南境内,眼看就要收复故地,宋朝统治者却想采取议和的政治策略,以十二道“金字牌”责令岳飞班师回朝,只因他不相信岳飞能够抗金成功,害怕金军再次南下,宋朝便不复存在,在加上当时奸臣当道,秦桧被金军收买,为了个人利益他主张议和,于是便再一次与成功失之交臂。

富有并不等同于强大,在封建王朝,军事和经济向来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当然在一个朝代,如果一个人只是一味的追崇文学,没有尚武精神,那么这个人或许可以成为一名文坛大家,但却不能成为一名政治家,如果一个君王,只是一味的追崇文学,而忽视甚至打压武学,那么他便不会成为也不会是一名合格的君主,因为一个国家纵使经济再发达,如果没有强而有力的军事力量作后盾的话,这个国家便只能沦落为刀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

而宋朝之所以逐渐走向没落,除了宋朝统治者重文抑武导致军事力量降低以外,也逃脱不掉宋朝统治者不再上进的政治格局,在宋真宗以后的几位君主缺少了统一疆土的野心以及上进心,也缺少了面对外敌入侵时,拼死反抗的魄力。终其一生守着先祖打下来的土地,反而忘记了不破不立这一道理的意义。




神秘的独行独往


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宋朝可以说是最富有的王朝,但同时也是军事实力较弱的王朝。可以说就经济来看,宋朝不仅达到了历代的顶峰,更是领先与同时期的欧洲各国。但就是如此富裕的宋朝,却在军事上屡屡战败。

相比于汉唐时期,宋朝无论是兵员素质还是装备都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面对着辽,西夏,金,元的进攻,可以说是节节败退,最终导致灭亡,其中主要是与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有关

重文轻武的国策

赵匡胤作为开国皇帝,从自己取得帝位的过程中得到了启发,军队过于强大会导致藩镇割据。因为自己就是凭借“陈桥兵变”当上了皇帝,因此要提防后来的武将学习自己,起兵谋反。毕竟刚刚结束的大唐晚期,短短七十余年,却经历了五代十国八姓十四君的教训。所以赵匡胤创立了文武分途、以文制武的基本国策。

武将不在担任军队的“一把手”,而是在文职的领导下工作。可以说,在宋朝,即使是边防大帅也会让文官担任以起到监督的作用。

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臣,文土也;边防大帅,文土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

作为宋朝的基本国策,不管是皇帝大臣还是平民百姓,都开始以经济文化为主。于是,在全社会重文轻武的氛围下,宋朝习文之风日盛,尚武之风日衰。尚武之风日衰,则军人地位降低,军队地位降低。

虽然军队的地位降低,但相应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没有了穷兵黩武的战争,和平带给了宋朝经济和文化的复苏,诞生了众多的词人和作家,使得中国文化达到了顶峰。

军事制度的分散

祖宗制兵之法,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上下相维,不得专制,此所以百三十余年无兵变也。

除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外,为了防止武将拥兵自重而造反,赵匡胤还制定了新的军事制度将军队指挥权进行三权分立——将军队的调兵权、管兵权、统兵权分离。如此三权分立,结果就是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战时几乎不能得到有效的配合。

宋朝非常重视文科的选拔,其完备的文官制度堪称世界一流,甚至为近代西方国家效仿,但对军事人才的培养几乎是零,北宋几乎没有出现开疆拓土的名将,南宋在卫国战争中锻炼出来的岳飞、韩世忠等杰出将领,也多被猜疑。文科登峰造极的同时,武备坠入深渊。

结语

所以说,宋朝军队的弱小,完全是皇帝为了自身的权利,为了自身的安全感,刻意为之!不是宋朝的军队无法建设强大,而是皇帝不希望军队太强大,专门从制度上对军队进行打压。在这种情况下,宋朝即使经济富裕,但在皇帝的可以打压下也不会有太强的战斗力。


旧史趣说


宋朝的军事力量在所有的朝代中,是能排进前五的,宋朝的军事武装,尤其是军用设备,非常先进,咱们来看下记载。

宋朝虽然仍处于冷兵器时代,但是从宋朝开始火器登上战争舞台,使用霹雳炮、震天雷、引火毬、铁火炮、火箭、火毬、火枪、火炮等火器,逐步进入冷兵器和火器并用时代。唐朝虽然发明了火器,但是宋朝首先大规模使用,在当时的世界上是独一份。宋朝应该说是第一个成立水军的朝代,大力对水战装具的发展,舟师仍在江河、濒海地区发展,南宋时还尚有车船。投石机方面有车行炮、单梢炮、七梢炮与旋风炮等。水军的成立为以后各个朝代的水军奠定了基础。

城防设施发展出城制、弩台、敌楼等设施。其中以山城防御体制最具有名,南宋守将余玠于四川防御蒙军,为了巩固渝川地区,他采用“守点不守线,连点而成线”的方针,修筑钓鱼城(重庆合川区东)、大获(四川苍溪南)、青居(四川南充南)、云顶(四川金堂南)、神臂(四川合江西北)、天生(重庆万州区西)等十余城,形成一个防御网,成功抵御蒙军攻击。

如此强大的军器装备,为何在对外上屡屡战败,以至于被灭国。归根结底还是赵匡胤为了自己当年与一批武将黄袍加身得来的政权,更加稳固,怕后期武将效仿,实行了重文抑武政策。而且后期更是变本加厉,文管压制武将,战争瞬息万变,文官不懂武事,武将知道战情稍纵即逝,却不能擅自做主,等请示完了,黄花菜都凉了,人头都被砍完了,哪有不败之理。

宋朝名将很多,尤其是岳飞等人,但是武将有本事了吧!宋朝的皇帝还不放心,一个个最后都被皇帝和那些狗屁战事不懂的书呆子给弄死了。

宋朝军事之强,放眼世界,都没有谁敢说第一的,但是坏就坏在宋朝的当家人身上,皇帝若是尚武,像李世民一样,岂有后来的崖海事件,皇帝不尚武,不支持武将,武将再有能力,也不能完全放开手脚去打仗,只能任人宰割。


骑驴爬树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北方少数民族和中原王朝之间的战争几乎就没有断过,双方各有胜负,不过在宋朝以前多是以中原王朝的胜利为主,隋文帝被尊为圣可汗,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无一不说明中原王朝强盛时有多生猛,就连被元朝大肆破坏过经济之后建立的明朝也有朱棣这样的猛人数次亲征蒙古,但反观经济实力可以说是历朝历代最强盛的宋朝在面对外敌入侵时却表现的不尽如人意,这是为什么呢?

在说到原因之前,小编我觉得还是得先纠正一下大多数人的错误观点,那就是宋朝除了文化方面就一无是处了。其实宋朝可谓是历朝历代中经济实力最强盛的王朝,据后来人统计,在咸平三年也就是公元1000年时,中国的GDP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这就足以说明在当时宋朝到底有多富裕。所以这就更加让我们疑惑了,为什么这么有钱的宋朝在军事上却这么差劲呢?

第一,先天的地理因素,宋朝不像其他的大一统王朝,宋朝在立国之初就没有占据可谓是中原门户的燕云十六州,并且后续几百年也没能抢回来。还有就是宋朝没有产马地,在古代骑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缺乏战马的宋朝就更是难对付马背上的民族了。

第二,畸形的军事管理,宋朝的军队并不是不能打,相反其实宋朝军队的战斗力还是相当强大的,要不然宋朝也不可能在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的保卫下存活那么久。军队的战斗力强但却得不到正确的使用才是宋朝被称为“弱宋”的真正原因,宋朝畸形的军事思想的表现方式就是兵权的高度集中,并且在宋朝,武官是得不到皇帝信任的,军队的行军路线都必须得在战前规划好上报给皇帝,还不能随意更改。甚至军队的将领都得定期更换,导致一位将军可能刚熟悉手下的军队就被调走了这种事。

上述观点就是小编认为宋朝为什么打不过北方民族的原因了,如果你有更多的观点,就请在评论区分享给大家吧。


月夜luck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北方少数民族和中原王朝之间的战争几乎就没有断过,双方各有胜负,不过在宋朝以前多是以中原王朝的胜利为主,隋文帝被尊为圣可汗,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无一不说明中原王朝强盛时有多生猛,就连被元朝大肆破坏过经济之后建立的明朝也有朱棣这样的猛人数次亲征蒙古,但反观经济实力可以说是历朝历代最强盛的宋朝在面对外敌入侵时却表现的不尽如人意,这是为什么呢?

在说到原因之前,小编我觉得还是得先纠正一下大多数人的错误观点,那就是宋朝除了文化方面就一无是处了。其实宋朝可谓是历朝历代中经济实力最强盛的王朝,据后来人统计,在咸平三年也就是公元1000年时,中国的GDP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这就足以说明在当时宋朝到底有多富裕。所以这就更加让我们疑惑了,为什么这么有钱的宋朝在军事上却这么差劲呢?

第一,先天的地理因素,宋朝不像其他的大一统王朝,宋朝在立国之初就没有占据可谓是中原门户的燕云十六州,并且后续几百年也没能抢回来。还有就是宋朝没有产马地,在古代骑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缺乏战马的宋朝就更是难对付马背上的民族了。

第二,畸形的军事管理,宋朝的军队并不是不能打,相反其实宋朝军队的战斗力还是相当强大的,要不然宋朝也不可能在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的保卫下存活那么久。军队的战斗力强但却得不到正确的使用才是宋朝被称为“弱宋”的真正原因,宋朝畸形的军事思想的表现方式就是兵权的高度集中,并且在宋朝,武官是得不到皇帝信任的,军队的行军路线都必须得在战前规划好上报给皇帝,还不能随意更改。甚至军队的将领都得定期更换,导致一位将军可能刚熟悉手下的军队就被调走了这种事。


每天鉴宝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达到了封建社会的巅峰。宋朝人口已达到2千万户,1亿多人,耕地达到7.2亿亩,GDP占全球60?人均GDP为2280美元。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国库收入为7070万贯,最高达到1.6亿贯文,即便南宋丢失半壁江山,国库财政收入竟也高达1亿贯文,这样的税收后世难以企及。熙宁年间开封米价400文一石,宋代一石66公升约100市斤米。按现在市场普通米价2.50元/市斤估算,400文=250元RMB购买力,即1文钱0.625元(宋时一贯钱为770文),一贯钱481.25元。按熙宁十年国库收入为7070万贯文计,其时国库收入约为340.24亿RMB。

宋朝自成立起来一直和北方少数民族抗争,但一直胜少败多,甚至发生靖康之耻,俩皇帝给抓走了,这在中国历史上真是极少发生,都说打仗打的是钱,那为什么宋朝这么有钱,打仗却不行呢?在这班主任给大家分析下,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抑武重文,很多文官去当将军,宋朝的军事体制与现代相近,他们文官带兵,军事主官最多带五千兵,这样有效地防止了军伐割据。同是各兵种齐全,战时可以临时任意编成。这就导致战斗力大大下降。

其二,宋朝太富有了,说白了,大家都很安逸,而且整个社会风气不重视军队,老百姓都以从军为耻。宋时军人的社会地位很低,大量士兵都是脸上刺字后发配充军的罪犯。“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俗语就是宋时流行起来的。在这种导向的社会氛围中,习文之风日盛,而尚武之风日衰。宋朝拥有上百万常备军,宋神宗登基前禁军、厢军达到140万人,人数不可谓不多,并且开创了人类史上最早使用热兵器的新纪元,把指南针用于军队布阵作战,装备不可谓不先进。但是,基本国策的设计对社会精英的导向作用很大。但由于军人的社会地位一直不高,导致许多人不想从军,不想当军人。

其三,宋朝失去河套地区、幽云十六州,没有很好的战马储备,导致没有很好的骑兵,而宋朝的敌人又都以骑兵为主,后期的蒙古军一般一个战士三匹马。一匹打仗冲锋,一匹平常,一匹拖运东西。估计宋朝军人也郁闷,这仗没法打啊,靠不近人啊。

其四,宋朝整个国家富有,生活安逸,导致从上到下都主和为主,不愿意打仗。宋朝不需要对外征战,自身也十分富裕,而周边的国家不仅不是弱小民族,相反其军事能力并不弱于宋朝,而他们生产力很弱,因此很大程度上要靠军事征军去掠夺周边地区才能生存,他们全民皆兵,整个国家就是一个兵营,他们生活在穷困地区,不去打仗抢劫,就活不下去。说白了,宋朝的敌人,不打仗没法活啊。

历朝历代,没有武功,哪有文治?没有武备,再繁荣的经济,再灿烂的文化也会成为一堆瓦砾。不是吗?汉唐的文治就是建立在武功的基础上的。

往往大家提起宋朝,难免就会想到积贫、积弱、冗兵、冗官,主要表现在外交上的失败和军事上的孱弱。但宋朝真的是世人所说的那么不堪吗?其实不然,今天带你走进一个强大的宋王朝。

说到宋朝的强大不得不说它的经济方面,宋朝的经济是中国历代王朝之最,其文化教育与科技创新也是中国古代的大繁荣时期,北宋时期的GDP约占世界GDP总和的23?经济总量约为266亿美元,人均GDP约2280美元。而同时期的西欧的人均GDP还不足宋朝人均GDP的四分之一,到英国人进行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他们的人均GDP也才达到宋朝的一半;所以当时欧洲的国王还不如宋朝看守城门的士兵日子过的好。

宋朝在军事上的失败,往往只能用经济上进行弥补,每一次战争的失败都是用金钱来摆平,俗称岁币。对外送的岁币也只占到宋朝一年财政收入的极小部分,所以宋朝才是真的能用钱解决的事情坚决不动武力。

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朝代,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将流民以及无法生计百姓,都纳入军队当中,由国家将他们恩养,所以这也是造成冗兵的一个客观原因,但也保证了国家的长期稳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