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考前焦慮,不要掉以輕心,青春期傷痕可能一生難以療愈

研究生期間,我每週會跟我的研究生導師在門診學習。我的老師是一位中醫,同時也是心理治療師、心理諮詢師。每年中考、高考之前,都會有家長帶著自己孩子來看考前焦慮。我的老師在給孩子搭脈的時候,會一直跟孩子聊天,不但是跟孩子交流,也是側面引導家長日常多跟孩子交流。有些孩子似乎拒絕這樣的交流,跟我的老師說:“我要吃藥。”這些孩子似乎覺得吃藥就會解決他們的問題。

青春期孩子考前焦慮,不要掉以輕心,青春期傷痕可能一生難以療愈

01

青春何以為殤?

看到這裡,你會問考前焦慮到底是什麼樣子的?自己能好嗎?需要去看醫生嗎?

其實考前焦慮有一般焦慮的共性,又有其特性。普通人可能無法理解正處在焦慮狀態的人會有心慌、心悸、胸悶,出汗、氣促、失眠,甚至“瀕死感”。很多人會以為自己得了心血管疾病,更有甚者以為自己是不是得了什麼不治之症。到心內科等專科就診後,醫生可能會建議你去精神心理科就診,你又開始懷疑,你是不是得了精神病?

事實上,焦慮狀態、焦慮症是一種常見的心理問題。很多人會發生考前焦慮,是因為我們會為考試而擔心緊張害怕,對未來的考試有不確定性,備考階段身體和心理都經歷著加倍的壓力,超過了心身所能承受的負荷,軀體化的症狀就出現了。

之所以要重視,青春期孩子的考前焦慮,往往背後有更多種原因,處理不當,這種心理傷痕可能一生難以療愈。

青春期孩子考前焦慮,不要掉以輕心,青春期傷痕可能一生難以療愈

每個人面對中考、高考有著具有轉折點意義的大型考試都會焦慮,只是症狀嚴重與否。我不禁回想起自己像這些孩子一般年歲的時候,時不時會孤獨感爆棚,也會有輕微的焦慮症狀,所有的孤獨焦慮只能靠自己去排解,只能不斷看書,不斷髮呆,不斷思考。

後來回想那樣的狀態應該叫“青春期”。生活太長,青春太短,青春的悲傷,彷彿是在經歷波浪滔天以後的自我安慰,又如對後來者的殷切勸誡。在青春期裡,我們讀過太多“心靈雞湯”去撫慰自己那顆脆弱敏感孤獨無助的心,這樣的行為亦如古人參佛悟道,尋找心靈的寄託歸宿。

那些由家長帶到醫生面前的孩子是幸運的,至少家長意識到這種焦慮狀態的危害。一位良醫會成為這個家庭的“擺渡人”,讓孩子平穩度過這段人生重要時期。

青春期孩子考前焦慮,不要掉以輕心,青春期傷痕可能一生難以療愈

治療焦慮等常見心理問題最常用的一種心理療法是認知行為療法(CBT)。在治療過程中,專業工作者的幫助固然重要,我們自己的主動自我思考、自我救贖更加重要,只有這樣完整的自我思考、自我救贖,才能建立完整的人格,完成青春期的轉型。

青春的殘酷和惡劣,完全超出了我們的想象,雖然我們成人以後曾無數次嘲諷那時幼稚的自己,可畢竟每個年齡段所遭受的苦難是其他低於或超越一個年齡階段所無法深深體味的,有的只是自己在經歷,在成長,在蛻變。而在青春期過後,我們又會無數次回憶青春。

我的一個學長在大學畢業時自費出版了一本書——《青春何以為殤》,他在書的序中寫道:

“之所以將這本書命名‘青春何以為殤’,是因為在二十五歲之前,我曾經一度以為只有我的青春才如此陰鬱,而後唐突的發現,其實你我在這樣獨特的過程裡有著相似的心境。”

現在的電視劇電影文藝作品中充斥著“回憶青春”的梗兒,也是因為這樣獨特心境下經歷過的事情都是那麼記憶猶新。每個人都有一段關於青春的特殊回憶。

02

青春過期居留

我曾在無眠的靜夜裡看著巴布雅的《時間的終結》。他在書中說,

時間不過是一種人為的測量方式,並非真實存在。日出月落,季節遷移,人的衰老,是物質生長的必然過程,時間和空間—樣,只是見證這—切。

若如此想,那時間流過的證據,應該就是記憶。櫻謝李黃,韶華流轉,有些光陰被我們年少無知地虛度了,有些歲月被我們不知所措地蹉跎了。可總有一些刻骨銘心,揮之不去的記憶,證明時間來過,“物質生長”。

我品味著巴布雅說的“時間不過是一種人為的測量方式,並非真實存在。”那記憶應是時間縮印、雕刻,方便載入我們腦海,讓我們記住曾用“時間”丈量過我們的生長過程。我們正蒼老在易逝的年華里,而記憶讓我們的青春過期居留。


青春期孩子考前焦慮,不要掉以輕心,青春期傷痕可能一生難以療愈

青春過期居留,這樣的說法亦因為我在隨老師門診學習的過程中,看到有很多有心理問題的人,是因為青春期埋下的隱患。諸如:正當青春期時父母離異、青春期時缺少父母的關愛、青春期時遭同學欺負、青春期轉型失敗至今不會與人相處……而我們身處當中時,並沒有意識到這段時期會對我們以後的人格有什麼影響,在無人指導,與他人缺乏心理溝通汲取營養的情況下,有的人因為教育和讀書,無意識地完成了青春期思考,而另一部分人因為教育的不得當,逃避了自我救贖,而為日後的成長埋下了隱患。

青春期孩子考前焦慮,不要掉以輕心,青春期傷痕可能一生難以療愈

我並非在談教育上的大道理,如果你是家長,那孩子青春期時,你不但要關心他的學習、生活,也要與他進行深入的心靈溝通,不是以一個長輩的身份,而是以一個過來人、一個朋友的身份。你也要讓孩子明白不一定非要考一個名校,有一個良好的心態更重要,學習是為了更好地過好這一生。家長的關心與引導比吃藥更有用。

同時,自己的路終究要自己走,每個人因為走的路不同,鑄造了自己不同的性格。當你越過“青春期”的“劫難”,站在單薄青春與真正成人的路口時,再看青春流年,就會看淡釋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