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世界經濟看什麼?

新冠病毒疫情衝擊全球經濟,沒有任何一個經濟體能夠獨善其身,一枝獨秀。即使中國率先走出疫情嚴重的時期,在經濟全球化之下,全球抗疫引發的需求減弱、工廠停工、供應鏈中斷等問題,仍然會使得中國的復工復產效率受損,最終影響中國經濟的疫後恢復。

當前全球疫情仍然嚴重,全球經濟、資本市場的前景仍然是迷霧一片,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可以相信,在未來數月或更長的時間內,全球各國都會面臨抗疫的巨大壓力,同時要承受經濟放緩帶來的巨大損失。正如安邦諮詢(ANBOUND)此前所分析,當前全球面臨的首先是一次基礎性的經濟危機,如果實體經濟持續惡化,將可能演化為一場金融危機。

未來的世界經濟會怎麼走?面對經濟危機需要如何應對?這可能是很多政府、企業和投資者都希望知道答案的問題。實際上,這兩個問題要尋找的答案:一是方向,二是對策。不過,要了解這些,首先需要對世界經濟有客觀而相對準確的判斷,才能把握形勢的變化。

未來世界經濟看什麼?在最近的形勢研判中,安邦諮詢首席研究員陳功指出了幾個重要的看點,可以作為觀察窗,也可以作為判斷的指標。

首先,看疫情形勢。這是當前觀察世界經濟最需要關注的重要指標。當前各個國家和全球的疫情走勢,關係到各國的應對策略、危機程度、應對政策、經濟受影響的時間、供應鏈受衝擊的程度等。此外,資本市場的信心和表現也會受到疫情形勢的影響。

其次,看大宗商品價格,包括石油、農產品等。大宗商品的價格既是世界經濟的一個反映,也會反過來影響宏觀經濟、產業發展和應對政策。以國際石油價格為例,疫情衝擊帶來的經濟活動暫停,顯著削弱了能源需求,導致油價空前低迷。低油價不僅打擊了石油行業及相關產業鏈,還顯著影響了能源投資。農產品價格也是一個關鍵指標,前不久聯合國糧農組織的一個善意警告,居然加劇了國際糧食市場的“囤糧”行為,甚至帶來了中國國內糧食市場的波動。

第三,看失業率。失業率不僅是宏觀經濟的一個重要指標,還是一個與政治和選票掛鉤的重要社會指標。失業率還與消費有著密切關係,直接影響著消費者的收入預期、支付能力以及消費增速的高低。近期,疫情之中的美國推出了2.2萬億美元的救助法案,最新統計的上週失業救助申請人數高達600多萬,這對美國經濟是一個重大的負面數據。失業對中國的影響同樣重要,近期對外貿易受衝擊,大量訂單消失,受到直接影響的外貿就業人數就高達2000萬。

第四,看財政。應對疫情,各國政府都會推出大規模的財政救助計劃,這對各國的財政能力是個很大考驗。在美國,聯邦和州政府的財政赤字基本上是在不斷增加,但財政擴張到什麼程度,仍然會有一定的約束,這關係到政府債務違約的問題。在中國,財政壓力同樣是個重大的問題。在中國這樣一個大政府的國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要治理國家、管理社會、發展經濟,沒有強大的財政能力根本無法行動。

第五,看小生意。小生意是指小微經濟活動,它也是小微企業賴以生存的重要生態環境,是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上的經濟活動,相當大一部分是來自小生意,跨國公司巨頭們所做的生意,也只是世界經濟的一部分而已。同時,小生意也是服務業客戶的重要來源。因此,小生意的好與壞、存與亡,是國家經濟的一個獨特窗口。

第六,看美債。10年期美債收益率是美國債市最有代表性的“基準”指標,它的變化往往影響了鉅額資金的流動,是觀察美國經濟形勢的關鍵指標,同時也是美聯儲政策的操作重點。

第七,看各國疫情的死亡人數。由於疫情大流行,各國的確診病例數字紛紛“瘋漲”,這個數據已經起不到警示作用了。現在重點要看各國疫情的病死人數,這反映了各國的疫情嚴重性,也反映了各國目前的救治水平,未來形勢緩解的可能性。迄今,意大利累計病死人數超過1.3萬人,西班牙超過1萬人,美國超過5000人,法國超過4000人,中國超過3300人……這都是判斷疫情的硬指標。

第八,看物流與供應。物流系統既關係到產業和市場,也關係到社會和人們的生活。對產業來說,物流體系是供應鏈運行的基本渠道;對於消費活動和市場來說,物流體系是否正常運轉,直接關係到千千萬萬人的生活和社會穩定。核心市場是否繃緊、是否緊急,就要看物流體系的正常與否。

最終分析結論(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疫情衝擊扣動了世界經濟危機的扳機,觸發了世界經濟的系統調整。觀察世界經濟的變化,需要重點關注若干個關鍵指標,才能對世界經濟形勢有客觀判斷,有理性的決策和應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