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永定:應當採取更具擴張性的經濟政策


餘永定:應當採取更具擴張性的經濟政策


當2003年春季暴發的SARS疫情衝擊中國經濟時,所有人都對其引發的潛在經濟影響感到悲觀,然而經濟在疫情得到遏制後便迅速反彈,並最終在當年實現了10%的增長。但是當前的國內外疫情給經濟帶來的影響就完全不同了,在致命的新冠病毒肆虐全球的情況下,我們必須為最壞的情況做準備。


政策制定者應該以三種方式應對當前的危機:首要措施必須是不惜一切代價徹底遏制疫情並嚴防反彈。由於市場在緊急狀態下無法正常運行,因此,國家必須發揮決定性作用,所幸中國的行政機構一直在高效運行。


就目前而言,中央政府一方面要認同地方官員為防止病毒擴散與疫情反彈的各種合理關切,另一方面也必須出手干預,積極促進人員和物資的順暢流動,從而最大程度地減少供應鏈中斷的狀況。


其次,政府應制定出協助企業尤其是中小型服務類企業渡過危機的各項手段。在謹慎行事以免產生過度道德風險的情況下,政府應削減稅收,減免各項費用並慷慨地補貼那些遭受重創的企業,還應研究設立疫情保險基金,來讓整個社會共同分攤企業在疫情中的損失。


此外,各商業銀行應努力確保不出現流動性短缺現象,包括允許那些陷入困境的企業實施滾動貸款和還款展期。同時,政策制定者可能還需要訴諸某些非市場化措施,比如利用針對性貸款和道德規勸來引導金融資源分配,以及放寬某些金融法規。


第三,應採取更具擴張性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即便這些措施本身並非旨在抵消供給側衝擊的負面影響。中國人民銀行應在極限範圍內進一步下調利率並向貨幣市場注入足夠的流動性。儘管通脹率已經因供應鏈阻斷而有所上升且還可能進一步上漲,但此時收緊宏觀經濟政策只會適得其反。


同理,儘管政府不大可能在遏制新冠疫情之前啟動大規模基礎設施投資,但由於與疫情相關的支出增長和稅收減少,總預算赤字仍可能有所增長。但也不應在控制病毒傳播的過程中過於擔心預算赤字與GDP的比值是否超過3%。


與新冠病毒的鬥爭無疑將耗資巨大,並將扭轉中國在控制金融風險方面的最新成就。但目前與債務、通貨膨脹或資產泡沫有關的任何潛在問題都是次要的,一旦疫情平靜下來,決策者可以再關注這些問題。


去年年底,中國經濟學家對一個問題存在激烈的辯論,即認為中國的政策制定者不應讓GDP的年增長率降至6%以下,因為對經濟放緩的預期本身會帶來相應的結果。鑑於新冠疫情的暴發,我承認必須重新考慮保持6%的增長目標。但是,即使疫情將2020年的經濟增長降低一個百分點,也可能不會對人們的預期產生負面影響,因為經濟放緩是外部(疫情)衝擊的結果,而不是經濟內在的弱點。


決策者最緊迫的挑戰不再是如何刺激總需求,而是如何確保經濟在不影響抗擊疫情的前提下儘可能正常運轉。疫情早晚將被戰勝,中國經濟將恢復正常的增長路徑。當這種情況發生時,中國是否需要更多的擴張性財政和貨幣政策以實現適當的增長水平的問題將再次提上日程。實際上,為了補償疫情所造成的損失,政府可能不得不採取更大的擴張政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