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人喜歡閱讀那些比較悲傷的文學作品?

郭氏阿杰


因為傷感的作品人們容易產生共鳴,產生同情、憐憫之心。而且大部分人親身體驗和經歷過和作者差不多悲傷的故事。借他人酒杯澆自己堡壘。況且善良是中國人的美德,你若流淚,先溼的是我的心。就像張賢亮、路遙就是典型。


張賢亮是中國文壇具有傳奇色彩的作家,上世紀50年代因詩歌《大風歌》。被化為“右派分子”遭受打擊和迫害,押送農場,被勞動改造長達22年之久,文革結束後平反,重新提筆創作了大量商感作品,《男人一半是女人》、《綠化樹》、《靈與肉》等。其實這些作品是自己真實的寫照。讀他作品的讀者自然會產生同情之心。


路遙年幼時上不起學,而且在上學其間,每個月生活費不夠吃,飢餓的經歷和艱難的生活,給路遙留下了非常強烈的印象,卑微的出身和少年時代的屈辱所以在他創作的《平凡的世界》裡,都是他辛酸的影子。

在那個年代,人們的處境相似,讀這類悲傷作品,最容易產生共鳴。


耕讀傳家gdcj


沒人喜歡悲傷,但許多人喜歡讀悲傷的作品,而最好的文學作品,也大都是悲傷的。文學理論家對這種悲劇現象,有過很多研究,就我閱讀悲劇的感受,大體有這樣幾種可能:

一是人都有同情心,同情弱者被壓迫者,同情那些被汙辱與被損害者,即天性使然。

二是心靈能起到淨化作用。悲劇的力量是崇高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了,能激發人的崇高感正義感,使人的精神境界得以向真善美昇華,從而得到昇華的快感。

三是有助體認自己的安全感,增加幸運感,幸福感,同悲情人物相比,自己慶幸沒有這種悲慘遭遇,會更珍惜生活,也是一種人生幸福觀的教育。

四是激發人的社會責任感,居安思危,扶弱助困,向善向美。

五是悲情故事往往曲折動人,更有欣賞美感與魅力。


大洲文苑


人類在悲傷的氣氛中能夠出真情,激勵感奮、立志向上,這一切的感情流露都是文學作品的必要時作,只有文學作品才能表達悲傷的情感,或直抒,或傾述,在悲傷中解釋人生的坎坷與曲折,哪有不令人感動與嘆息。



悲傷本身來之於人生的自我認知,價值觀念,其實一個人的人生都是有悲傷的情緒,悲傷的過程,君不見嬰兒一降生就伴隨著哭聲中而來嗎?人生一世的艱難與遺忘都是包含著悲傷的記憶,悲傷的痛感,文學作品正好傾吐了悲傷的心聲,只有從中悟出自己的道理,悟出自己的人生才是人生的價值,人生的感悟,年輕人看了一場悲劇會被感動的流淚、傷感,不能自己,當自己也承受了這些以後他的悲傷就是過去,就是激勵,將會更加堅定的從悲傷中走了出來,這是人生的價值,人生的要義,也是文學作品的根本價值所在。


楊柳青青春之聲


中國文學以悲為美是主要表現手法。哀人生之不幸,同情弱者是人的本性。所以悲苦最能打動人。人們常說“盛世無好詩”,就是說寫富貴、歡樂的事往往不會引起人們的關注,這也是很多歌功頌德的應制詩很難流傳下來的原因。象大唐盛世那麼多詩,除了一些山水詩之外,還是安史之亂及其以後的反映人民疾苦的詩最出名。


師範小王子


讀這類作品的人大都是經受過挫折或者人生不幸,王勃小小年紀吟出“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的悲調,因為他在政治上受到了壓抑而不得志,一般順風順水扶搖直上的人是沒有這些傷感的。

為了尋求精神上慰藉讀這類作品來減輕內心的苦悶或塊壘,與借酒消愁相同,其結果是抽刀斬水水更流,越來越沉淪,關鍵是讀後要有所悟,從苦悶中解脫出來才是正道。讀書是明理開智慧,明人不用多說,。


邦訓


我就是。我喜歡閱讀描寫人生苦難的文學,因為這種文字才有真性情,才能讓人產生悲憫,從而思考人類的命運!


荷香陣陣


這跟有人喜歡讀快樂的文學作品是一樣的。

喜怒哀樂,乃人之正常情緒,為什麼不能讀悲傷的作品?

而且,悲傷文學本身就比快樂文學多,不悲傷哪來的痛徹心扉的感受?沒有感受怎會有文學作品?



亂談Nonsense


情緒化的感同身受吧


LingDian凌點


為什麼有的人喜歡閱讀那些悲傷的文學作品?這是在文革後稱之為的傷痕文學。

愛閱讀這類文學作品的人,基本上是有著親身經歷過,看到過或者是聽說過的事情。對這些東西太瞭解了。對這樣的文學作品太貼實際了。從心裡來說,有點共鳴。

沒有經歷過這些悲傷的故事的人,是不會知道的。也不會去看這樣的文學作品。


小滿577828


人生路,看曲折,喜怒哀樂都經過。若筆直,則見坡,誰知高低時夭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