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喜欢阅读那些比较悲伤的文学作品?

郭氏阿杰


因为伤感的作品人们容易产生共鸣,产生同情、怜悯之心。而且大部分人亲身体验和经历过和作者差不多悲伤的故事。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堡垒。况且善良是中国人的美德,你若流泪,先湿的是我的心。就像张贤亮、路遥就是典型。


张贤亮是中国文坛具有传奇色彩的作家,上世纪50年代因诗歌《大风歌》。被化为“右派分子”遭受打击和迫害,押送农场,被劳动改造长达22年之久,文革结束后平反,重新提笔创作了大量商感作品,《男人一半是女人》、《绿化树》、《灵与肉》等。其实这些作品是自己真实的写照。读他作品的读者自然会产生同情之心。


路遥年幼时上不起学,而且在上学其间,每个月生活费不够吃,饥饿的经历和艰难的生活,给路遥留下了非常强烈的印象,卑微的出身和少年时代的屈辱所以在他创作的《平凡的世界》里,都是他辛酸的影子。

在那个年代,人们的处境相似,读这类悲伤作品,最容易产生共鸣。


耕读传家gdcj


没人喜欢悲伤,但许多人喜欢读悲伤的作品,而最好的文学作品,也大都是悲伤的。文学理论家对这种悲剧现象,有过很多研究,就我阅读悲剧的感受,大体有这样几种可能:

一是人都有同情心,同情弱者被压迫者,同情那些被污辱与被损害者,即天性使然。

二是心灵能起到净化作用。悲剧的力量是崇高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能激发人的崇高感正义感,使人的精神境界得以向真善美升华,从而得到升华的快感。

三是有助体认自己的安全感,增加幸运感,幸福感,同悲情人物相比,自己庆幸没有这种悲惨遭遇,会更珍惜生活,也是一种人生幸福观的教育。

四是激发人的社会责任感,居安思危,扶弱助困,向善向美。

五是悲情故事往往曲折动人,更有欣赏美感与魅力。


大洲文苑


人类在悲伤的气氛中能够出真情,激励感奋、立志向上,这一切的感情流露都是文学作品的必要时作,只有文学作品才能表达悲伤的情感,或直抒,或倾述,在悲伤中解释人生的坎坷与曲折,哪有不令人感动与叹息。



悲伤本身来之于人生的自我认知,价值观念,其实一个人的人生都是有悲伤的情绪,悲伤的过程,君不见婴儿一降生就伴随着哭声中而来吗?人生一世的艰难与遗忘都是包含着悲伤的记忆,悲伤的痛感,文学作品正好倾吐了悲伤的心声,只有从中悟出自己的道理,悟出自己的人生才是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感悟,年轻人看了一场悲剧会被感动的流泪、伤感,不能自己,当自己也承受了这些以后他的悲伤就是过去,就是激励,将会更加坚定的从悲伤中走了出来,这是人生的价值,人生的要义,也是文学作品的根本价值所在。


杨柳青青春之声


中国文学以悲为美是主要表现手法。哀人生之不幸,同情弱者是人的本性。所以悲苦最能打动人。人们常说“盛世无好诗”,就是说写富贵、欢乐的事往往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也是很多歌功颂德的应制诗很难流传下来的原因。象大唐盛世那么多诗,除了一些山水诗之外,还是安史之乱及其以后的反映人民疾苦的诗最出名。


师范小王子


读这类作品的人大都是经受过挫折或者人生不幸,王勃小小年纪吟出“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的悲调,因为他在政治上受到了压抑而不得志,一般顺风顺水扶摇直上的人是没有这些伤感的。

为了寻求精神上慰藉读这类作品来减轻内心的苦闷或块垒,与借酒消愁相同,其结果是抽刀斩水水更流,越来越沉沦,关键是读后要有所悟,从苦闷中解脱出来才是正道。读书是明理开智慧,明人不用多说,。


邦训


我就是。我喜欢阅读描写人生苦难的文学,因为这种文字才有真性情,才能让人产生悲悯,从而思考人类的命运!


荷香阵阵


这跟有人喜欢读快乐的文学作品是一样的。

喜怒哀乐,乃人之正常情绪,为什么不能读悲伤的作品?

而且,悲伤文学本身就比快乐文学多,不悲伤哪来的痛彻心扉的感受?没有感受怎会有文学作品?



乱谈Nonsense


情绪化的感同身受吧


LingDian凌点


为什么有的人喜欢阅读那些悲伤的文学作品?这是在文革后称之为的伤痕文学。

爱阅读这类文学作品的人,基本上是有着亲身经历过,看到过或者是听说过的事情。对这些东西太了解了。对这样的文学作品太贴实际了。从心里来说,有点共鸣。

没有经历过这些悲伤的故事的人,是不会知道的。也不会去看这样的文学作品。


小满577828


人生路,看曲折,喜怒哀乐都经过。若笔直,则见坡,谁知高低时夭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