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評價趙括,趙括真是紙上談兵嗎?

阿正71


從歷史記載來看,趙括確實是只會紙上談兵。

戰國時期,趙國出了許多名將,如廉頗,藺相如,李牧,趙奢等。其中,趙奢便是趙括的父親。

趙奢有一句名言"兩軍相逢,勇者勝"。他曾率領趙軍,在閼與之戰中,大敗秦軍。被賜號為馬服君。

趙孝成王三年,秦軍攻趙國,兩軍相距於長平(山西高平西北)。時趙奢已死。廉頗為將。小敗兩次以後,廉頗深溝高壘,堅守不戰,連續三年。秦軍無可奈何,便用重金收買趙王身邊的人,施用反間計,說,秦軍不怕廉頗,單怕趙奢的兒子趙括。趙王此時也怨廉頗總不出戰,便以趙括為將,取代了廉頗。

當時正在生病的藺相如對趙王說:"大王按名聲來使用趙括,猶膠柱鼓瑟,也就是把琴絃粘住了而彈琴。趙括只會讀他爸爸的書,不知道隨機應變。不能讓他將軍。"趙王不聽,終用趙括為將。

趙括從小時候就讀兵書,論起兵法來頭頭是道,口若懸河,趙國無人是他的對手。和他父親論兵法,他父親也說不過他。但趙奢並不贊成他。趙母問原因。趙奢說:"戰爭是殘酷的,而趙括卻說得卻很輕鬆。將來趙括不帶兵則已,如果帶兵,必吃敗仗。可能毀了趙軍。"

現在趙括被任命為將,趙母寫信給趙王,勸趙王不要讓趙括帶兵。趙王不答應。趙母無奈,對趙王說:"大王一定要用趙括,如果失利問罪,請大王不要牽連我們一家人。"趙王點頭答應了。

趙括代替廉頗以後,全部更改了號令和紀律,撤換了軍官,並全部更改了廉頗的戰略戰術。當時趙軍約五十萬眾

秦聽說趙國換了主將,也秘密地把主將換成白起,並徵調全國十五歲以上的人都從軍至長平。當時秦軍約至百萬。

趙括率軍出擊秦軍。秦軍佯敗而走。把趙軍引到秦軍壁壘前。另派二支奇兵偷襲趙軍,斷絕趙軍糧道。趙軍屯於秦壁壘前,前進不得,部隊又被一分為二,後退也不得,只得築壘固守,等待援兵。至九月,糧食吃盡,軍隊互相暗地裡人吃人。幾次突圍都失敗。趙括親自率軍搏戰,秦軍萬箭齊發,趙括被射死。趙軍四十萬人投降,被秦將白起設計,全部坑殺。

這就是歷史上十分著名的秦趙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以前,趙國一直是秦國的勁敵。長平之戰以後,趙國一天天走下坡路,再也無力與秦國抗衡。

事情的發展,完全如趙奢生前的判斷。真是知子莫如父啊!

趙括的紙上談兵,名副其實。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趙括指揮趙軍與秦將白起在長平決戰,全軍覆沒,使趙國直接走向了滅國的邊緣,而唯一能阻止秦國統一六國的,也就是趙國,所以後人們把對秦始皇不滿的怨氣全部發到了趙括身上,說他是紙上談兵,誤了趙國。

而實際情況呢?是秦國名將白起率六十萬秦軍,要下定決心拔掉趙國這顆釘在秦國門前的大釘子。

趙國傾全國之力抽調五十萬兵力由老將廉頗率領,與秦軍對峙於長平。

廉頗從一開始就採取守勢,因為就單兵而論,趙國士兵打不過虎狼之師的秦兵,更何況秦軍比趙軍多出十萬,是絕對優勢的兵力,所以廉頗只能深溝高壘採取守勢。

誰知這一守就是三年,每日軍需糧草消耗巨大,就連富裕強大的秦國都出現了“男當戰、女當運、關中糧倉為之一空。”的情況,更別說是國力弱於秦國的趙國。

也就是趙國受不了這樣曠日持久的消耗,趙王才決定換帥,也就是說,不管趙軍統帥換成誰,都得指揮趙軍進攻!

只可憐趙括擔任了這個角色,而趙括的能力呢?打的六十萬秦軍傷亡慘重,打的秦將白起感嘆:“此子(趙括)不死,必為秦國大患。”。

你說趙括是不是紙上談兵的廢物?

當然了,中國曆來就是成王敗寇,你趙括再有本事,但你打敗了,打的全軍覆沒,那你就是紙上談兵的廢物!


jianchi


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地戰亂不斷,這就有很多的戰役和將領都會被人記住,但是被記住的方式卻不一樣,有一些將領們帶領軍隊以少勝多被傳為佳話,但是也有一些人紙上談兵被打得大敗而歸,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長平之戰中的趙括。長平之戰中,廉頗退守不出,為何趙括明知會輸還要應戰?

趙括這個人很有名,因為“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就是由他演化而來的,趙括作為趙國大將被人罵了數千年,大家都認為趙國是因為他才一蹶不振,但是實際上的情況卻有可能正好相反。

一、趙軍作戰方式的不正確

當時秦國大舉兵力進攻趙國,趙國排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廉頗前去應敵,但是秦國的大將是白起,廉頗在和秦軍對戰時連輸好幾場,於是廉頗就退守不出,但是趙國疆域是以平坦開闊為名的,所以趙軍最擅長的進攻方式就是進攻和突擊,並且趙軍中較為厲害的軍隊是騎兵,防守是趙國最不擅長的方面,廉頗這樣一做不能將趙國的軍隊實力完全發揮出來。

而秦軍則是以防守和穩健聞名,秦軍在看到趙軍退守之後就步步為營,將壕溝和陣營都佈置好,逐漸擴大自己的優勢。並且秦國國力強盛,後繼的補給也非常充足,長平之戰一共打了十四個月,所以趙國的補給逐漸跟不上了,趙軍的劣勢越來越大。

二、趙括的錯誤

由於秦軍的堅持對戰,趙軍的意志力和補給都已經消耗殆盡,即使不進攻趙軍也會潰散。原來很好的作戰機會被白白浪費掉,而當時的趙國無可奈何只能換下廉頗,想用善於進攻的趙括來找到一線生機,雖然趙括上任後,新軍和將領需要磨合的時間,但是當時的趙國國力已經沒有時間讓他磨合了,所以就只能趕鴨子上架,把死馬當活馬醫了。

趙括上任後就繼承國家的意識,開始選擇主動進攻,秦軍一看換了一個小將上來,自然也會信心大增,拼盡全力抵抗。趙括這一舉可以說是亡羊補牢,但是這也是非常悲壯的亡羊補牢。雖然趙括敢於主動出擊,但是他心裡也知道這一仗輸多贏少,只能拼命將秦國的兵力消耗,給趙國留下一些機會。

面對四大戰將的白起,趙括也並沒有選擇退縮,在當時艱鉅的情況下,他敢於站出來和秦軍作戰,無論如何都是一條漢子。

最後秦軍將趙軍打敗,但是秦軍也損失慘重,白起將投降的趙軍全部坑殺。雖然趙括輸了,但是趙括將秦軍的兵力消耗量了很多,秦軍最後用了二十年的時間才恢復回來。雖然趙括輸了,但是我們不能用成敗論來定英雄,趙括在面對強敵時,挺身而出的精神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歷史雲頂


敗軍之將,眾惡歸之。說趙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而用趙括,這故事聽聽也就算了。於失敗者而言,要顯得輸得最悲壯最有面子,無過於中了反間或出了內奸。所以只要失敗者稍有話語權,他的講述裡內奸、間諜就一定會出現。這一點絕對是古今中外人同此心。你看希羅多德講《歷史》,希波戰爭時,從溫泉關到雅典,希臘人那一溜內奸,出得是摩肩接踵,令人目不暇給。

現在也不乏為趙括翻案的人(放眼中國歷史,要找個從來沒被翻過案的,只怕不易)。只要沒打算把趙括說成是悲情無比的千古一將,翻這個案的還是很容易找到一些依據的。

《史記》描寫趙軍被圍後的表現:

趙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陰相殺食。來攻秦壘,欲出。為四隊,四五復之,不能出。其將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

陷入絕境四十六天,已經餓到人吃人的地步,軍隊居然不崩潰,還能在將軍的指揮下有組織地突圍,這個統帥在軍中的威信還是可以的。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趙括一死,趙軍就鬥志全無,選擇投降了。

說回長平之戰,經過2年的對峙,當時秦軍和趙軍實力出現了巨大差異。

公元前260年,秦軍的攻勢正式發動。在長平已經消磨了至少一年光陰的趙軍,多少已經師老械疲,所以戰爭初期表現非常糟糕,與十年前閼與之戰時的表現,簡直不像是一支軍隊。

四月,…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新趙裨將茄。六月,陷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全,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廉頗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

斥兵者,偵查部隊也。趙軍主動進攻秦軍的一支偵查部隊,兵力上肯定佔優,作戰位置,大概也是趙軍的營壘附近,但結果竟然反而被殺了一員裨將。

六月和七月,秦軍兩度發起進攻,都能奪取營壘,斬殺敵將。這之後,趙軍才進入狀態,勉強穩住了陣腳,收縮防守,拒不出戰。

說趙括只會紙上談兵,關鍵是他那麼年輕,還沒有機會“實戰”,萬千罪惡歸於這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是不公平的。


回望五千年


趙括背上“紙上談兵”的罵名,成為人們形容只知道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背景,可謂是遺臭萬年了。

這對趙括來說,是一個悲劇。

趙括的悲劇在於他缺乏實戰,剛出場就是肩負趙國國運的關鍵之戰。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對兵書的熟悉程度絕對是一流的,但是也帶有書生好說大話的缺點,認為自己沒有對手。如果他有機會慢慢在戰場上歷練,則可以磨合他書上讀來的理論,也改掉輕視對手的毛病。

但是他沒有從軍經歷,一出場就是著名的秦趙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事關兩國國運。對於趙國來說,擊敗秦國,趙國將成為第一強國,威震列國。

結果自然是悲劇了,他只有兵法理論,缺乏實戰經驗,最終戰敗身死。

趙括的悲劇還在於他的第一戰對手就是名震天下的白起。

沒有實戰經驗就上戰場,肩負趙國命運,已經夠悲催的。更悲催的是他遇到的對手是武安君白起。

白起號稱秦國戰神,一生征戰無數,用兵如神。和趙括不同,白起的軍事素養不是讀書讀出來的,而是一點一滴打出來的,他不會死守兵法理論,而善於變化,“料敵合變,出奇無窮”,這正是趙括也欠缺的。

遇上了戰國第一名將,對趙括來說是悲劇。

趙括的悲劇還在於他是趙國當時不得不作的選擇。

說他是最佳選擇並不是說他是最佳統帥的人選,而是他的主張是當時趙國唯一的選擇。

長平之戰時持久戰,之前趙軍主帥是廉頗,廉頗善於堅守,他和秦軍在前線相持對壘兩年之久,使得秦國焦躁不已。

但是趙軍堅守不出,消耗了秦國,也消耗了自己。

最終趙國的綜合實力還是差秦國一點,趙國自己率先坐不住了。

就這樣,在加上秦國間諜的有意宣傳,趙孝成王決定換掉主張按兵不動的廉頗,而是換上了主張主動出擊的趙括。

是堅守還是主動出擊,這兩個截然不同的軍事主張,趙國最終選擇第二種,背後是國力的無奈。

這一點,趙括有替趙國背鍋的意思。

趙括需要的是戰爭的歷練,假期時日,他雖不能說是絕世名將,但也應該是可造之材。可惜歷史沒有給他這個時間,而是讓他在第一戰就面對白起,承擔趙國國運。

結果對他來說只能是悲劇,成為人們的談資笑料。


微史春秋


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之後,知子莫若父,趙奢就很中肯地評價過自己的兒子:在軍事理論上,趙括是有一套,但帶兵打仗完全是兩碼事,身系軍隊的生死存亡!趙括把帶兵打仗之事,看得太輕,不堪大用。

做為名將的老婆,趙括的母親也深知,帶兵打仗不是兒戲,勸趙孝成王換別人,去指揮長平之戰。

趙王放著趙國名將廉頗不用,去用沒有得戰爭歷練的毛頭小子趙括,也是無奈之舉。廉頗老矣,已無當年之勇。廉頗注重防守,不敢冒進的戰策,已不適合當時的趙國。戰爭消耗的是物資,趙國跟本耗不起持久戰。面對和秦和議不成,趙王只好帶著賭一把的心理,選了趙括。

選他的理由:1將門無犬子。

2有軍事才能。

3本家兄弟。

趙孝成王,也不是傻子,他比我們更明白選帥的重要性!他選擇趙括,也證明了趙括是當時的最佳人選。這一點也證明了趙括,不像我們想得那樣不堪。就是換了廉頗去指揮長平之戰,結果也未必能勝,因為當時的秦王,聽說白起切斷趙軍的糧道時,他下令傾全國之力,支持這場戰爭。長平之戰是國力之戰,弱趙跟本比不了,當時的強秦。

長平之戰,秦軍雖然勝了,也動搖了國本,沒過多久,秦王要求白起進攻邯鄲時,白起都不敢保證能打贏,因為長平之戰,秦軍傷亡殘重!白起因為不想打無把握之戰,激怒了秦昭王,被賜死。

趙括指揮的,所謂的紙上談兵的戰爭,真正瞭解當時的情況後,也許我們不再笑得那麼輕鬆。


今古大觀



長安一少年


先闢幾個謠吧

第一:趙括舉薦李牧

史書中完全沒有關於這件事兒的記載。

趙括死於公元前260年,李牧死於公元前229年,前後相差31年,後人根據這個時間差為吹捧趙括強行讓趙括舉薦李牧。我們也可以說是廉頗舉薦了李牧,藺相如舉薦了李牧,田單舉薦了李牧,樂乘舉薦了李牧。反正死無對證!

第二:樂毅舉薦趙括

史書上也完全沒有記載這件事兒

樂毅來到趙國後死在趙國卒年不詳,但是長平之戰時參與決策的就是樂毅的兒子樂乘了。

後人因為樂毅卒年不詳的原因,編撰成樂毅舉薦了趙括。又是一個死無對證的事情!我們同樣可以編寫樂毅聽聞趙孝成王要趙括為將,拼死上書不同意趙括為將,趙孝成王拒絕。

第三:秦國有糧

同時秦國糧食也出現供應問題,韓非子明確記載公元前461年“秦大飢”,後來秦昭王還對白起說“前年國虛民飢,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軍糧以滅趙”這是公元前259年秦昭王四十八年再次伐趙的時候說的,這如果也叫做糧草充足的話,那世界上就沒有缺糧的地方了。

第四:白起用趙括的劍自殺

史記明確記載,秦昭王賜白起劍自殺,如果這劍是趙括的,可能趙括在長平之戰未死,來到秦國,偷天換日做了秦昭王

第五:白起誇獎趙括厲害

“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白起說這句話,是在長平之戰後,公元前259年秦國再次攻趙的時候,說的是整個三年時間,秦卒死者過半!並且強調“國內空”可見長平之戰對秦國的消耗之大!

最後從秦國方面說一下

秦國長平之戰準備的就是一場決戰,久攻廉頗不下,於是反間說趙括比廉頗厲害,這就說明秦國人認為趙括不如廉頗。如果他們覺得趙括厲害還反間,這不是坑爹嗎!

秦國急於更換趙括出來決戰,就再次反映了秦國根本不想跟廉頗在長平耗下去。趙括一到就主動出擊這不正是秦國夢寐以求的事情嗎!

所以趙括是沒辦法洗的,不行就是不行


目西


先講一下長平之戰的起因:

範睢自魏入秦後,得到秦昭襄王重用,昭襄王釆納了範睢"遠交近攻"的策略,首先攻魏,再轉向韓,攻打佔領了韓國野王,把韓國的上黨郡與本土的聯繫完全切斷。韓國君懼怕秦國,讓上黨郡郡守馮亭把上黨郡獻給秦國。馮亭不願降秦,謀劃利用趙國的力量抗秦,遂把上黨郡獻給趙國,派使者通報趙王。

趙孝成王君臣商議接納上黨郡,趙豹提出反對意見,認為這是韓國嫁禍趙國,引火燒身。但趙王認為趙國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來,軍事力量較強,戰爭也是勝多敗少,還有大將廉頗可以迎敵,所以執意接納上黨郡。

秦對於趙接納上黨郡自然惱火,昭襄王派王齕為將率軍先佔領了韓國的緱氏和綸氏以威懾韓國,又攻打佔領了上黨郡,韓國的百姓紛紛逃往趙國,趙在長平接應上黨的百姓。

長平之戰由此拉開了帷幕!

秦將王齕向長平的趙軍發動進攻,趙王命廉頗迎戰,廉頗對秦軍展開進攻,但秦勝多,秦軍攻破趙軍陣地,並佔領兩個重要據點。趙軍數戰不利,廉頗決定依託有利地形,命士兵固守營壘,疲憊秦軍,無論秦軍如何挑戰,堅壁不出。廉頗是想先挫秦軍銳勢,以逸待勞,等待時機再出擊!

但是,趙國由於連年征戰,國中糧草囤積不多,加之還要抵禦匈奴,已經捉襟見肘,這一場戰爭,趙國根本沒有作打持久戰的準備!

而秦國召集百萬青壯年,疏通渠道,讓秦軍可以從水路運糧,運糧速度比趙國還要快。且趙軍善於野戰,此時卻只能防守。秦軍趁機包抄趙國後方,不斷騷擾趙國的糧道。

趙國也尋求不到外援,楚國、韓國、魏囯懼怕秦國不願出兵,齊國恨趙國攻打過齊國不願出兵,燕國與秦國交好不會出兵,趙軍陷入了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的險境!

那就求和吧,當時趙國兩派意見,一派主張直接向秦國求和,另一派主張向各國求助,爭取六國合縱抗秦。愚蠢的趙王採納了直接向秦國求和的意見,其它各國以為秦趙巳和,沒打算出兵援助,趙國其實就是孤立無援了!


而秦國表面答應議和麻痺趙國,私下卻讓人去趙國散佈謠言,說廉頗怯戰,秦軍不怕廉頗,只怕懂兵法的趙括,如果趙國用趙括為將,秦國可能就撤軍了!

趙王本來就對廉頗堅壁不出大為光火,此刻聽了這些謠言,堅定了他換將的決心啟用趙括,趙王不顧藺相如與趙括母親的極力勸阻,用趙括替掉了廉頗,而秦國也秘密的用更會打仗的白起為主將,王齕為副將,準備一擊把趙軍置之死地。

趙括替掉廉頗後,軍隊作了一些調整,換了一批將領,並按照趙王的意思主動進攻。此時,趙括還不知秦國主將已是白起。白起利用趙括急於取勝的心理,佯敗退走,誘趙軍緊追不捨脫離主陣營,而秦軍則派精銳之師突襲趙軍後路,再派一支精銳插入趙軍與營壘之間,從中截斷,同時切斷糧道。

趙軍屢戰屢敗,只有轉攻為守,就地築營堅守,等待援軍。最後趙軍被困斷糧四十六天,趙軍士兵互相殘殺而食。趙括最後親率精銳突圍,被秦軍射死。趙軍投降,白起以趙軍反覆無常為由,坑殺降軍四十五萬。


趙括自由熟讀兵書,善談軍事,曾幫助父親趙奢在一個月攻下齊國麥丘,並非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

長平之戰是中國軍事史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殲滅戰,趙國以慘敗告終。趙國慘敗有趙王決策的原因,有國力、國情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秦國已具備勢不可擋,欲吞六國之勢,也正因為秦有其勢上天才會賜白起這樣的軍事奇才於秦。

趙國就算不用趙括換掉廉頗,趙國此戰也還是會以失敗告終,但這個鍋卻註定要讓趙括背,給後人留下一個紙上談兵的笑柄!


尋桂子


小黑不認為趙括是紙上談兵的無能之輩額!

首先,戰爭是政治的延續而已,長平之戰起因是因為趙國平原君利令智昏誤導了趙王獲取上黨地區,導致了長平之戰開始。但是問題不會那麼簡單的,當時的形勢,趙國是在充分估計秦國攻打韓國已經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了,不可能在這麼短時間在發動攻打趙國的戰爭了,而且趙國的軍事實力在當時也是能和秦國抗衡的。


其次,趙國剛開始採取的守勢額,但是趙國的經濟實力不及秦國,而且趙國又是四戰之地,周圍國家會乘火打劫的。在這個情況,趙王換了趙括,趙括呢,執行了趙王以攻代守的政策,主動出擊,這個時候秦國其實也騎虎難下,秦王也是親自到河東地區分封爵位來換取白姓積極參與戰爭。趙軍後來被圍,糧草斷絕的情況下,堅守那麼久,軍心未亂,趙括還能組織突圍,說明趙括是有一定的指揮才能,不幸的是,碰上了白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