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國捐軀的趙括真的是罪人嗎?誰才能為趙國贏下長平之戰?

胡帥波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為得到被韓國“白給”了趙國的上黨,秦國主動發難,左庶長王齕受命率軍攻打併佔領了上黨,此地百姓紛紛逃亡趙國,趙國的軍隊在長平接應上黨的百姓。同年,秦將王齕向長平的趙國軍隊發動進攻,廉頗奉趙孝成王之命迎擊秦軍,雙發各有勝負,但還是趙軍勝少輸多。七月,趙軍連敗,廉頗不得已退守丹河一線,趙孝成王對於這樣的戰績頗為不滿,於是換上了名將趙奢之子,年輕的趙括擔任統帥,而秦軍則暗自將主帥換成白起,最終趙括中了白起之計,在長平之戰中葬送了趙國四十五萬大軍。那麼問題來了:“只知道紙上談兵的趙括,真的是趙國的罪人嗎?趙國還有誰能贏得長平之戰呢?”

一、名將之後,驕躁輕敵

趙奢,戰國後期趙國不可多得的良將,闕與一戰,趙軍在趙奢的帶領下以奇兵大勝秦軍,贏得漂漂亮亮,趙國上下大振,趙奢得封“馬服君”,與廉頗、藺相如等名臣良將平起平坐。趙括是趙奢之子,可以說是含著金湯匙出身,在其父的影響下,趙括少時便熟讀兵法,聰明強識,但父親還是有著強烈的擔心,認為兒子只記書本,並無實踐,不可謂善,一日,趙奢對自己的妻子表達了擔憂:“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者必括也。”果不其然,趙奢的預感是對的。

趙孝成王六年(前260),秦趙交手,秦軍高歌猛進,而趙軍卻節節敗退,先是一名裨將被斬,其後趙軍四名都尉被殺,兩個遏制秦軍的據點丟了,之後秦軍又發起強攻,斬殺趙軍兩名都尉。不得已,名將廉頗敗退至丹河一線,修築壁壘,趙軍自此固守不戰。前線敗仗太多,趙孝成王對廉頗很是不滿,正在這時,秦相范雎派人攜帶千金,在趙國四處散佈謠言,說:“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子趙括將耳,廉頗易與,且降矣。”

當趙孝成王召見趙括,問退秦軍之策,趙括毫不猶豫拍胸脯保證說:“要是秦國派白起來,我還得考慮對付一下。如今來的是王齕,他不過是廉頗的對手。要是換上我,打敗他不在話下。”不過令趙王與趙括都沒想到的是,秦軍也在暗地裡換上了自己的“殺神”白起,白起命令先頭部隊佯裝敗退,趙括信以為真,率軍猛攻,被白起率軍截斷後路,還將趙軍主力分割成兩隻孤立的部隊,同時切斷趙軍的糧道。等到趙括髮現形勢不對時已經晚了,只得被迫下令全軍停止進攻,就地建造壁壘,轉為防禦,擇機突圍。然而趙軍外無友援,能無糧草,士兵們開始相互殘殺為食,趙括先是指揮軍隊突圍,失敗四、五次後親帥精銳部隊強行突圍,結果失敗並被秦軍亂箭射死,為自己的輕敵付出了代價。

二、趙王無能,士卒慘死

長平之戰,趙括確實難逃其咎,然而在他之上,還有此戰的罪魁禍首,趙國的“無能”國君——趙孝成王。周赧王四十九年(前266),趙孝成王年少初立,國政由太后把持。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秦國攻打併佔領了韓國野王,切斷了韓國另一塊土地,上黨郡與本土的聯繫。上黨郡郡守馮亭不願降秦,同上黨郡的百姓謀劃利用趙國力量抗秦,把上黨郡的十七座城池獻給趙國,以此換得趙軍攻秦。趙孝成王召來平陽君趙豹商量此事,本是信心滿滿的趙王,卻被趙豹淋了一頭冷水,在趙豹看來,馮亭獻上黨是為了把趙國綁上船,是想嫁禍給趙國。趙孝成王聽後不是很高興,又問平原君趙勝,趙勝力勸趙王答應,並說:

“發百萬之軍而攻,逾年曆歲未得一城也。今以城市邑十七幣吾國,此大利也。”趙孝成王大悅,復問平原君:“何人可守城?”趙勝答曰:“廉頗勇猛善戰、愛惜將士,雖不敵白起,但守城足矣。”因為趙孝成王一時貪戀,引起秦昭襄王的不滿,於是秦國決定出兵攻趙。

長平之戰中,趙孝成王有三個至關重要的決定做錯了,這也直接導致了趙國大敗。

其一便是換下了老成持重的廉頗,用實踐不足的趙括代替。廉頗老成,對守城頗有心得,因此在知道正面戰場上不敵秦軍時,選擇轉攻為守,在廉頗的統御下,趙軍堅壁以戰成功的遏制了秦軍的攻勢,這一拖便是一年。秦國不堪戰爭負擔,於是秦相范雎遣人攜千金在趙國散佈謠言,此時的趙國除卻廉頗,藺相如已是病入膏肓,李牧還未出頭,雖有燕國降將樂毅,但趙不敢用,於是趙王力排眾議,臨陣換將,以自己喜愛的年輕將領趙括代替廉頗,為長平之戰的戰敗埋下伏筆。

其二便是外交的失敗,上黨之爭,起初趙國連連戰敗,趙孝成王想向秦國議和,擺在他面前的有兩條路:一是派遣使者攜帶珍寶去楚國、魏國活動,使秦國畏懼各國的合縱抗秦;二是派地位高的使臣去秦國議和,趙孝成王一時糊塗,選擇後者,雖然名士虞卿一再勸諫,但趙孝成王不聽,派遣鄭朱到秦國求和,而秦國為了麻痺趙國,防止各國合縱,並爭取時間,加強軍事準備,給趙軍以嚴重的打擊,對趙國使者鄭朱殷勤接待,有意向各國宣傳秦、趙已經和解而楚、燕等國懼怕兩國聯盟,不敢再援助趙國,此時的趙國已是孤立無援了。

其三便是改變了廉頗堅壁不出的佈局,任用趙括後採取積極進攻的策略,被白起採用誘敵之計,趙軍輸的一敗塗地。長平之戰大敗,四十五萬趙卒冤死,罪魁禍首還是趙孝成王。

三、分身乏術,無力迴天

想必有讀者朋友會想問:“既然趙括不行,那趙國如果繼續用廉頗堅守不出,是不是就能打敗秦軍呢?”當然不是,上黨之爭,廉頗不敵王齕,趙軍接連敗退,如果換上白起,廉頗更是打不過。而趙國只能堅守一時,卻守不了一世,長平之戰歷時三年,雙方投入數十萬兵力,當拖入持久戰後,趙國的後勤明顯不如秦國,而秦國後方離長平雖遠,但轉輸效率大大高於趙國,雙方相持兩三年,互相囤積軍資,但在決戰階段,還是秦國更勝一籌,想必趙孝成王也看出了這一點,才選擇積極出擊,不想再拖下去了,不過這也正中秦國下懷,畢竟秦昭襄王都親自督軍了,還下達全國動員令,徵全國十五歲以上男子入伍,可以看出兩位國君的決心之大,就結果而看,是秦國更勝一籌。至於誰能為趙國贏得長平之戰,在筆者看來,也只有可能是樂毅約定六國聯盟,合縱攻秦了,但可惜的是,此時的樂毅是初降趙國,不被信任,名將趙奢已死,其餘五國也是自身難保,難成合縱大策,長平之戰已是定局。

長平之戰是戰國曆史的最後轉折,此戰後,趙國再也無力對抗秦國,戰國格局變成了秦國一家獨大,而六國滅亡已成定局。不過趙國也並不是完全沒有希望,如果趙孝成王繼續用廉頗為將,而派使者聯合其他國家,還有一戰之力,然而無能的趙王一步錯,步步錯,縱使趙國再有能人,也是無力迴天了。


鄧海春


趙括真的只是紙上談兵之輩嗎?我們先別急著下結論,先來分析看下當時的秦趙雙方的實際情況,再結合趙括的用兵部署情況,最後再來下結論,他到底是不是一個無能之輩。

趙括劇照

一,我們先從糧草後勤上來看,趙國運糧據長平約200裡的路程,而秦國據長平看似好像挺遠的,對吧,但是秦國水運發達,完全可以將關內的糧草經黃河,渭河,汾水等河流運抵河內之地,再由河內運抵長平,而這段路程與趙國運糧路程相當,但是可遠比趙國運糧的路好走多了,畢竟趙國運糧還要翻越太行山,而秦國直接走平原,所以在後勤運輸速度與消耗上顯然趙國要略遜一籌。糧草儲備上,秦國的國策就是“耕戰”,還擁有關內,巴蜀,江漢,河東四大上上的產糧基地,而趙國呢,只有邯鄲,晉陽兩處中中水平的產量基地,另外趙國雖強,但強於軍事而疏於農事,趙武靈王的變法改革也未涉及農業方面的,加上之前的上黨之戰到長平之戰這近三年時間的對峙,趙軍的糧草消耗是巨大的,所以趙國的糧草支持是存在問題的。

二,趙括面對的局面以及採取的策略,我們要知道,趙括之所以代替廉頗,不是說趙王昏庸,趙國臣子無能啥的,而是廉頗那一套於整個國家來說無益,從將軍的角度上看,廉頗的做法沒什麼毛病,雖說避戰不出,好歹損失不大,但是從整個趙國角度上看,那就不一樣了,秦國需要速戰速決,趙國也同樣迫切,所以趙括是揹負趙王迫切決戰的指令來的,趙括統帥趙軍後很快就掌握了所有趙軍,不管用的什麼方法,這不得不說是能力的一種體現吧。另外為人詬病最多的就是他的主動出擊,趙括不知道秦軍用計嗎?這點我們無法確定,但是趙括一鼓作氣,乘勢追擊直撲秦軍大營,一旦攻破秦軍大營,那麼此戰結局就已經定了,但是他沒想到的是秦軍在面對他的如此強烈的攻勢,也能拼死咬牙堅持,戰後秦軍付出30萬人的傷亡代價,可見趙軍攻擊的強烈,我想若不是秦軍主將是白起,恐怕在沒有誰能有如此大的威望和向心力使得軍士不畏死,傷亡如此慘重也能堅持下去的吧,這點也是趙括沒想到的,要不然可能他也不會採用如此的戰法。

三,趙軍在被圍四十多天的情況下,同袍而食,若是趙括真那麼的無能,那麼士兵們面對一個如此無能的統帥,把他們帶到如此的絕境,心裡會怎麼想,還能不亂?但事實上,趙軍依舊還能發動進攻,想著突圍,沒有任何動亂,直到趙括身死。最後總數四十五萬的趙軍還剩四十萬人,秦軍傷亡三十萬。

最後,再說一下,面對秦國這個戰國第一強國,無論經濟,軍事,農業都是當之無愧的一流,統帥亦是有著戰神之稱的白起,軍隊人數還多出趙軍十餘萬,還是舉全國之力一戰。這種情況下趙國誰能抵擋?廉頗雖厲害,但是他連王齕都打不過,趙國還有誰?從上面後勤的分析來看,趙國能抗的過秦國?扛不住的,我們無法說趙括究竟是不是很強,但是紙上談兵未免有失偏頗了。


歷史微探索


我一直很奇怪一點,為什麼現在很多人都在為一個一輩子就打了一場葬送了趙國的失敗戰爭的敗軍之將叫屈?好像如果沒有長平之戰的失敗,趙括就是戰國末期赫赫有名的將軍似得?

事實上在實際的戰場上,趙括只是個名不見經傳的無名小卒。真正厲害的是他爹馬服君趙奢,趙奢可是比廉頗還要厲害幾分的狠角色,而是是史書中少有的在戰國後期大敗秦軍的將領。

但是馬服君趙奢對自己兒子的評價是什麼呢?趙奢是非常的看不上自己的兒子的。趙括在他爹活著的時候就經常和他爹辯論軍事理論,有時候他爹都辯不過他。但是他爹也說了,真正的戰場和你在這兒辯論是兩回事。

這句話真的是戰場的金玉良言。我們後來宋明時期不就是這樣嗎?一幫沒上過戰場的文人老是用自己的認識想象戰爭。但是真上了戰場根本就不是那麼回事。參考北宋韓琦的好水川之戰。

這也和我們現在很多給趙括翻案的人一樣,其實他們對戰爭的理解都太過理想化了,真正的戰爭遠比你理解的更加殘酷。

首先論軍力來說,當時天下只有趙軍可與秦軍一爭高下,通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趙軍軍力大增,這個就不多說了大家都知道。

但是秦國在經濟上可比趙國要強一點。這得感謝司馬錯將軍,拿下了蜀地,獲得了千里沃土。如果說商鞅變法給予了秦國制度上的優勢,那麼司馬錯將軍拿下蜀地,就為秦國打下了經濟基礎。

這是秦國的經濟優勢。

但是趙國就完全沒有勝算了嗎?也不是。

為什麼這麼說呢?當大家在為趙國和秦國軍糧問題辯駁的時候,其實你們都沒有地理常識,可能都沒看過當時的地圖。

長平這個地方離趙國的邯鄲非常非常的近。反而距離秦國的咸陽就非常非常的遠。秦軍的補給線是趙軍無法想象的,趙軍運輸如果消耗一個糧食單位,那麼秦軍就要消耗十個糧食單位。所以在這個領域中,趙軍和秦軍的優勢其實是互相拉平的。

因為秦軍要是從蜀地運糧,就要先把糧食從四川盆地跨過山脈暈倒咸陽,再順水而下運到長平。不要問我為什麼這麼麻煩,因為那個時候沒有高速鐵路,很多關山隘口都沒有打開,把長江流域的物資運送到黃河流域,困難、時間、損耗可想而知。

所以你說趙國在流血,秦國同樣也在流血。就好比一個一百五十斤的人,身上開了一個一公分的口子在流血,和一個二百斤的人,身上開了一個五公分的口子在流血。兩人對峙互毆,看誰的血先流乾。

趙國受不了,秦國也受不了。

所以在軍糧上來說,不是趙國國力的問題,而是趙國和秦國誰先忍不住。這個忍不住可不是說國家見底兒了,而是好比兩個都在捱打的人,誰先喊慫。很顯然,秦國是那個寧願被打死也絕對不喊慫的硬骨頭。所以這個問題上,不是趙國國力多少的問題,而是趙國的骨頭沒有秦國硬。

再來說說廉頗的戰法問題。

現在說廉頗的戰法是耗費國力什麼的那些人,其實根本就不懂戰爭。一個合格的指揮官,尤其是這種大規模戰役的指揮官是要非常非常謹慎的。因為一個不小心可能就會斷送了國家。合格的將軍都會和廉頗一樣,在沒有必勝的把握之前,是絕對不會盲目輕易的出兵的。真正的戰場就好像寶劍出鞘一樣,一旦出鞘那必然是要見血封喉的。整天拿個劍亂嚇唬人,那絕對不是一個合格的將軍。

很多人說廉頗打不過王紇,這個話是沒有依據的。如果理由是三年都沒打過王紇,那王紇三年不是也拿廉頗沒辦法嗎?

而且廉頗這三年也不是光閒著的啊。你們仔細看看,廉頗打造了一個非常立體全面大縱深的防禦體系,百里石長城曾經讓白起都頭疼不已。所以廉頗的戰法是絕對沒有問題的。除非秦軍拿大炮轟,拿飛機炸。

而如果秦軍因為後勤而堅持不下去了,那麼等待秦軍的很可能就是失敗。為什麼呢?因為漫長的撤退線的問題。長平離邯鄲近,離咸陽遠。離趙國近,離秦國遠。秦軍等於是遠征。一旦因為無糧而撤退,那麼趙軍完全可以在漫長的撤退路線上進行追擊。

當然這也是廉頗當時的策略,只是歷史沒有給他這個機會去事實。

那麼到底是秦國撐不住了?還是趙國撐不出了?

很多人在說這個問題的時候,其實都選擇性舉例。只說了趙國用趙括換了廉頗,用來證明自己的觀點。說你看就是因為趙國撐不住了,所以才用趙括換了廉頗。

對於這種人,我想說他們真的很無恥。活脫脫的文化流氓。

因為他們隱瞞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實。

趙國之所以換掉廉頗,是因為一個人。

其實在這場消耗戰中,真正最先受不了的是秦國,而並不是趙國。但是秦國比較硬骨頭,也比較聰明。秦國賄賂了趙國的寵臣郭開,遊說趙王,才讓趙國用趙括換了廉頗。而並不是趙國因為撐不住了才主動用趙括換下廉頗。

這裡也可以做一個其他的分析。

如果趙括真的是什麼名將的話,那秦國幹嘛要用趙括換下廉頗呢?換一個更厲害的趙括給自己找刺激?增加打贏長平之戰的難度?覺得廉頗是個休閒版的沒意思,趕緊換成趙括這樣的地獄版才夠勁兒?這道理就說不通嘛。

再說說趙括的戰法問題。

現在很多人都拿趙括立刻就能掌管軍隊來說明趙括的軍事能力。其實這並不能說趙括的軍事能力多強,而是趙國在胡服騎射之後的軍事制度非常的強。軍隊裡有非常嚴厲的軍事條例,對上級的服從,對命令的傳達都是有嚴格的執行要求的。

所以你們說的趙括立刻都能掌握軍隊什麼的,還是那句話你們把軍隊和戰爭當成了過家家。這不是你們村王二麻子和人幹仗吆喝了幾十個小痞子。軍隊是令行禁止的。

再來駁一下趙軍被圍困四十多天依然在趙括的掌控這件事。第一個觀點還是趙軍軍事制度的問題。還有就是當時的七國可不是之後的大一統天下。那時候的七國就是七個國家,和咱們與日本的狀態一樣。而且秦國是以首級作為戰功憑證的,所以和秦軍打仗往往只會死不會傷。而且趙軍被圍困,這裡要重點說一下。一般打仗都是圍三缺一,給敵人一個逃跑的希望,讓敵人的鬥志沒那麼強烈。但是白起在長平之戰可不是圍三缺一啊。層層包圍,擺明了要全殲所有趙軍。所以趙軍只能團結,只能拼死,再沒有其他出路了。這也就是為什麼秦軍會造成那麼大的傷亡的原因。如果白起圍三缺一,那麼秦軍的傷亡肯定沒有這麼大,而且也會贏的很輕鬆。但是殲滅趙國有生力量的戰略目的就不可能實現了。

所以趙括的軍事能力在這些方面是無法被證實的。

那麼什麼能證實趙括的軍事能力呢?有

趙括一來到戰場就積極的和秦軍決戰,想畢其功於一役。首先這點就能看出趙括的無能,和軍事能力其實並不佳。

廉頗在戰爭剛開始的時候,都是先派軍隊和秦軍進行小規模的試探性攻防,來了解秦軍的戰術能力等,才制定了符合戰情的防禦策略。

而趙括一上來就想決戰。連個最起碼的偵查分析都不做。即使你要決戰,也肯定是先考慮打哪兒,再考慮打哪兒,避其鋒芒,攻其軟肋。但是趙括怎麼做的能?帶著全部的精銳死磕秦軍正面。這和鄉村裡的小流氓打架有什麼區別?

結果被秦軍戰術欺騙,詳裝敗走,被秦軍引誘到預設戰場。這不就是無能嗎?

趙括的這種集團抱團的打法,其實已經是非常過時的了。是春秋時代的戰爭。春秋時代就是大家都集團抱團,擺開陣勢。而此時的戰場早就不是那個時代了。

看看白起怎麼打的,先引誘趙軍進入預設戰場,再派人拿下趙軍後路故關和百里石長城,再派人切斷趙軍和糧草的聯繫,堵住趙軍包圍圈。那是花樣百出啊。就好比《亮劍》裡面國民黨將領說李雲龍,有本事拉開架勢打一場,你這樣打法不講究啊。拜託這是戰場,不是軍事學校。

趙括就像是一個軍事學校的優秀學生,成績很好。但是他在實際的社會工作中連個屁都不是。而你們卻非要為這麼一個沒有社會實戰能力的人來辯駁。我承認他在軍事學校學習成績很好,但是在真正的戰場上,他是一個庸才。

趙括是不是趙國的罪人呢?

是,也不是

說起來歷史很好笑,在北宋被金軍圍困汴京,第二次汴京保衛戰的時候。北宋不思良將守城,卻派了一個叫郭京的江湖騙子,用六丁六甲之兵和金軍對戰,結果當然是金軍大破六丁六甲兵,攻下汴京,俘獲北宋皇族。

那麼郭京是不是罪人呢?是,但是真正的大罪人是朝廷的君和臣。

趙括也是一樣。

趙括作為長平之戰趙國的最高軍事指揮官,肯定是要負上責任的,他跑不了,你就是說破天,有再多的理由,但是是他斷送了趙國的舉國男子,更何況這裡面還有趙括自己的軍事戰術戰略錯誤的問題。所以趙括肯定是趙國的罪人。

但是這場戰爭最大的罪人卻是趙王和趙國的文武大臣。

其實在上黨問題上來說,趙國君臣就有錯誤。上黨原來是韓國的領土,秦軍攻打韓國,切斷了上黨和韓國的聯繫,上黨已經是飛地,是秦軍嘴裡的肉了。

但是上黨郡守卻不想投降秦國,主動接觸趙國,想把上黨獻給趙國。

趙王在平原君趙勝的攛掇下,果斷收下了上黨。用平原君的話說,不拿白不拿。

但是問題在哪兒呢?

秦軍費了老鼻子勁兒了,又是出軍隊又是出錢糧的,打了一通,眼看上黨就在嘴邊了,肉被旁邊那個一毛錢都沒出的趙國給吃了。我想秦王只要不是個傻子二百五能咽的下這口氣?放誰身上誰都咽不下。果然秦國舉國震怒了。

而韓國也和趙國不答應了。因為上黨本來就是韓國的領土,一個省長私下裡和其他國家勾結,你趙國憑什麼拿走我韓國的領土?

所以才有了秦國和趙國圍繞上黨開啟的戰爭。

後來秦國打下了上黨,但是趙國不服氣,要和秦國接著打。這才有了長平之戰。

為什麼長平之戰趙國在對峙的情況下,不體面的結束戰爭呢?

因為這就是賭博,剛開始下注一百,然後就越下越多。最後趙國的家底兒都下下去了,在趙王看來,我出了這麼多錢這麼多人,連個毛都沒賺到太虧了。

這也就是趙國的第二個錯誤。在上黨爭奪失敗後,其實是可以結束戰爭的。

第三個失敗,趙國態度上的失敗。

在長平之戰中,趙國並沒有秦國這種全國上下舉國動員的態度,反而在政治上左右搖擺,不堅定。而其他各國的感覺是,這雙方是不是要談判啊?那我還要不要幫忙?如果我軍隊派去了,人家和談成功了怎麼辦?

所以如果說罪人的話,趙王是罪人,平原君是罪人,趙奢是罪人,郭開更是罪人。

那麼誰才能為趙國贏下長平之戰呢?

首先先說簡單的吧,在將軍層面來說,當然是廉頗了。因為廉頗的戰略戰法沒有錯誤。

即使是白起也沒有辦法。即使打贏了廉頗,而秦國也再無一戰之力。徹底推出歷史舞臺。這是白起和秦昭王不願意看到的結果。代價太大了。

再說說平原君趙勝吧。

這個人很有意思。每次讀到這個人的時候,我都特別回味一下。

長平之戰的導火索其實是平原君的錯誤導致的。在這件事情上其實可以看出,這個人是很愛佔便宜的人,對於上黨郡的態度是不拿白不拿。缺乏對事態後續發展的把控和認識。但是他考慮問題的利益卻是從趙國的利益角度去考慮的。因為拿下上黨是對趙國有利益的。

平原君對上黨不拿白不拿的態度,一方面是佔便宜,另一方面可能是對趙國國力和軍力的自信。但是因此而因發的國際環境和戰爭威脅是他沒有想到的。

在長平之戰前期,平原君趙勝其實是一個不太正面的角色,正是因為他的錯誤,才導致了長平之戰的爆發。

但是在長平之戰後的邯鄲保衛戰中,平原君無疑是趙國的英雄。他沒有像別人想象的那樣懦弱的潛逃,而是勇敢的站出來,承擔起自己的責任。積極的奔走與魏楚各國,幫趙國找來了救命的援軍。在信陵君入邯鄲的時候,史書上有一個記載,是平原君趙勝身披盔甲,揹著箭囊親自迎接的。可見當時平原君是站在戰爭第一線的,他為他的國家承擔起了責任,此時的平原君形象是無比高大的。

我經常說,戰國四公子,信陵君魏無忌一流,平原君趙勝二流,孟嘗君田文三流,春申君黃歇不入流。

如果平原君可以在長平之戰早期,早早拿出他後期的風姿,或許歷史可以改變。也許長平的失敗讓他成長了不少吧。

最後說說趙王。

其實長平之戰,最重要的人就是趙王。我累了,不想多說了,寫了那麼多字確實很累。意思你們肯定都明白。如果趙王夠英明,長平也許不會失敗。


渭郃


這就像是廉頗與王紇單挑,倆人面對面比劃半天,誰也不動。趙王實在等不耐煩了。 換趙括上 趙括氣定神閒,踏步如飛,直向王紇衝過去,突然白起從背後把刀架趙括脖子上,趙括大罵耍無賴出陰招,硬著脖子不低頭,血拼到死。

如果按照廉頗那種嚴密防守的戰略,白起還真可能拿他沒辦法。就好像老虎咬刺蝟,無從下口。打仗不怕你出招,因為你再奇特的招只要你出招就有破的可能。但是你不出招誰還真就沒辦法。對於廉頗的謹慎,我是持支持態度的。就像曹操對徐晃的評價,未算勝先算敗。所以即使不勝也不會敗。再一個就是國力軍糧的問題。水路什麼的[捂臉][捂臉][捂臉]你看過地圖嗎?長平離邯鄲非常的近。

而秦軍要運糧補給線太長,而秦國糧倉蜀郡的糧食更要先翻越秦嶺,再從水路運送。那個時候的交通可想而知,從長江流域運到黃河流域。再者是秦國先撐不住的,不是趙國先撐不住。秦國才派人賄賂了郭開,讓趙王用趙括換了廉頗。所以第一,趙括肯定是不如廉頗多矣的。秦國不可能換一個比廉頗更厲害或者和廉頗一樣的人,那是給自己增加難度,找刺激呢。第二,秦國對廉頗這種防守戰略毫無辦法,需要趙括這樣出擊的將領來決戰。所以,廉頗肯定是正確的,不然秦國不會花那麼大的力氣換人。

看有些資料說的戰孚只有20萬,也就是投降之前戰死20萬左右,還有5萬應該是守城3年戰損的!這樣看就比較合理了,而且這20萬是趙括戰死才降的,還被圍了 40多天,估計幾乎全部是失去戰鬥力的傷兵,當然,白起殺了40萬,還有5萬如果不是廉頗手上消失的,就比較有意思了,這四萬多應該是幾次突圍的時候被吃掉了!

冷兵器時代雙方戰鬥力相當,為何趙兵損傷五萬而秦兵卻損傷三十萬?按理趙攻秦守應趙兵的損傷大於秦兵。而你的數據不知從哪兒得來的?故不可信、秦白起打的有準備之仗,電視劇中雙方死傷各二十五萬左右較為可信,趙降後被屠殺二十萬。長平一戰趙軍死共四十五萬左右為可信。趙軍被5000秦軍精銳切斷退路,不得不說是趙括沒有想到的,甚至沒有部署防範,不得不說這是趙括無能,正是這條退路被切斷,葬送了40萬趙軍!


歷史深度揭秘


在我看來,趙括算不上什麼罪人,也算不上什麼一無是處的庸才,長平之戰的戰敗他雖然有不小的責任,但換了廉頗也打贏不了,“紙上談兵”屬於黑得太過了;但雖然當下在網上被熱捧,但趙括也算不上什麼“雖敗猶榮”的名將吧,他算得上一名能力不錯的將領,與廉頗相比伯仲之間或是稍遜一籌,很可能是才華橫溢,但弱點是缺乏臨陣經驗,也有點自視甚高。

趙括能奮勇戰死在突圍的前線,也算沒有辱沒他父親趙奢的威名了。

從根本上看,無論是趙括還是廉頗,都無法打贏長平之戰。

第一,武安君白起是戰國第一名將,趙括和廉頗的水平離他都有不小的差距。廉頗雖然也是趙國曆史上有數的名將,但遇到秦軍卻患得患失,嚴重缺乏進取精神,遲早會被秦軍耗死;而趙括呢,長平之戰的結果已經證明了他不夠敬畏戰爭,儘管有一往無前的進取心,試圖打破“等死”的窘境,但因為缺乏臨陣經驗,又陷入了“找死”的局面。

第二,秦國的國力比趙國要高出一個層級,如果打持久戰,時間站在秦國這一邊。軍力上趙軍算得上戰國中後期唯一一個可以和秦軍正面打野戰的強軍,但經濟實力是趙國的硬傷,長平之戰打了幾年,趙國就陷入了糧荒。

因此,在國力遜於秦國的前提下,趙國要擊敗秦國,第一要速戰,靠廉頗這樣的持久戰顯然是等死;第二點可能更要重要,既然國力有差距,趙軍必須有一個至少不遜於白起的主帥,敢於出奇兵,敢於用險,才可能“以弱勝強”。顯然,廉頗和趙括都不合適,能力上的差距肉眼可見。

那麼,此時趙國還有誰?很多網友都喜歡“臆想”李牧。沒錯,李牧的確是戰國同時代唯一一名能和白起相提並論的名將,出奇兵是他的招牌人設,如果長平之戰由他唱主角,趙國或許就可以出奇制勝,至少打個平局。

但問題是,長平之戰結束於公元前260年,此時的李牧在趙國北方邊境可能還是一名中級軍官,且不說此時的李牧是否有20年後那樣威猛無敵,趙國君臣如何能極具慧眼的在人堆裡把此時並不出名的他挑出來,並敢於連升數級讓他提前二十年挑大樑?

是不是有點想多了?

當然,如果真的可以,雖然非常不合歷史邏輯,我倒是願意相信李牧將軍能夠力挽狂瀾。

因為,他是李牧。


張明揚不說話


長平之戰的失敗,趙括確實有這樣那樣的理由。但身為趙軍主帥,趙括對於長平之敗難辭其咎,他勢必要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哪怕他只是一個背鍋俠。

對於趙括的遭遇,我本人是表示同情的。

初出茅廬,就遇到了白起這樣的沙場宿將,戰敗自然是在所難免的。因為這一場,就對趙括其人全盤否定,顯然是有失公允的。

原因有四。

其一,趙括與白起交手,這本身就是一場不平等的較量,趙括完全沒有機會發揮本身的實力。

其二,趙括並不知道秦軍已經換將,因為並沒有做出針對白起的有效判斷。

其三,趙括初出茅廬,就主導一場關於國運的大戰,顯然是有些揠苗助長了。

其四,即使面對白起這樣恐怖的對手,趙軍依然可以殲敵二十餘萬,顯然不能說趙括一無是處。


如果給趙括足夠的空間成長,從底層軍官做起,一步一步向上走,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五到十年之後,趙括會成長為趙奢那樣的一代名將。

但歷史並沒有給趙括機會,歷史也沒有給趙國機會。長平之敗,決定了趙國的命運,也決定了趙括的人生。

那麼話說回來。

如果趙國想要取得長平之戰的勝利,到底該怎麼說呢?

歷史已經驗證了,正面強攻只能是自取滅亡,那就只能採取守勢。

首先,趙王要全方面的信任廉頗,不要給廉頗託後腿,讓廉頗在前線穩住局勢,短時間不要與秦軍發生正面衝突。使出一個“拖”字決,儘量的拖延決戰的時間。

其次,趙國上下要軍民一心,堅定抗秦的決心,千萬不要偷偷去和秦國議和,讓其他五國看清楚趙國抗秦的堅決態度,儘量拉攏五國站在趙國這邊。因為此時的秦國,經歷伊闕之戰、鄢郢之戰,已經完全取代了齊國的霸主地位,五國不可能不忌憚秦國。

第三,派使者出使各國進行遊說,重點是齊、魏、楚三國。齊國休養生息二十餘年,國庫充實,物資豐富,趙國只需重金賄賂齊相後勝,讓其勸說齊王建借糧給趙國,讓前線的趙軍不至於斷糧。

魏國公子無忌素與趙國交好,只需向魏王許以重利,陳說利害,再借助魏無忌的勢力,大不了重演竊符救趙之事,讓魏國派兵北上長平。

楚國經歷鄢郢之敗,早就與秦國有深仇大恨,只要派人出使趙國,陳說利害,都不用楚軍兵臨長平,直接進攻秦國南部,簡直秦國注意力即可。

第四,如果有可能,可以派人遊說韓王,激起韓王羞恥之心。長平之時,韓國已成為秦國附庸,韓王完全可以藉口出兵助秦,派兵到長平與趙軍裡應外合。倒是三晉合併攻秦,裡外夾擊,就算不能大敗白起的秦軍,也能迫使秦軍退兵,不至於有長平大敗。

以上四點,若趙國可以保質保量的完成,那趙國尚有翻盤的餘地。否則長平之敗,趙國無論如何也避免不了,這黑鍋趙括是背定了。


盜帥夜留香YE


趙括不是趙國的罪人,沒有一個人人能打贏長平之戰。廉頗李牧誰能不行,因為對手是綜合實力較弱的趙國自己,拼不贏秦國的綜合實力。



長平之戰其實是秦趙兩國綜合實力的比拼,趙軍無論是誰都會敗的,敗在的綜合實力上面。


趙王也不是白痴,廉頗雖然雖然能守住,但是趙國的實際情況不允許這樣,趙國的糧草無法供給40萬趙軍長時間的堅守,所以趙軍只能拼死一搏。最後結局可想而知,40萬趙軍被全殲,趙國元氣大傷。


百花爭豔只為你


趙括造就了“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紙上談兵”也讓趙括徹底背上了罵名。隨著歷史的發展,這個罵名趙括會越背越久。趙括真的像歷史所說的那麼一無是處嗎,長平之戰的失敗真的怪罪於趙括嗎?首先要說明的是,長平之戰趙軍潰敗,趙括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可以說是直接原因或重要原因。但是如果將長平之戰失敗的全部原因都歸結於趙括的話,未免有點冤枉趙括了。

戰國後期,秦國已經成為天下最強大的國家,秦國統一天下的局勢逐漸明朗起來。當時唯一能夠和秦國抗衡的國家也就是隻有趙國。趙國雖然可以和秦國抗衡,但是趙國的國力遠遠比不上秦國。在秦國面前,趙國依然是一個弱國。只要秦國一舉打敗趙國,秦國就會徹底掃清統一天下的障礙。幸運女神還是站在秦國一邊,很快就送給了秦國一個絕佳的發動戰爭的藉口。262年,秦國派軍隊進攻韓國的野王一帶。秦國佔領野王之後,把韓國的上黨郡和本土的聯繫切斷。韓國的上黨郡已經成為秦國嘴中的肉,秦國隨時可以吃到嘴裡。面對秦國的進攻,韓桓惠王特別害怕。韓王決定丟車保帥,希望獻出上黨郡換取短暫的和平。秦國進攻韓國就是為了蠶食韓國,韓國割讓上黨郡就已經到達了戰略目的。但是上黨郡的郡守馮亭不願意投降秦國。馮亭決定把趙國引入戰爭,利用趙國的力量對抗秦國,馮亭轉而把上黨郡十七座城池獻給趙國。

馮亭這是典型地臨死之前拉一個墊背的,但是他的誘餌實在太大,大到許多人根本無法拒絕。馮亭的使者到達趙國之後,趙國朝野上下頓時議論成為一鍋粥。趙國平陽君趙豹建議不要接受上黨郡。趙豹認為馮亭明顯不懷好意,想把趙國拉入戰爭,實現自己的目的。趙孝成王明顯要想上黨郡,只不過他想找一個人贊成自己的觀點。於是趙孝成王又找到了平原君趙勝和趙禹商量此事。結果二人勸趙孝成王接受上黨郡,認為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擴充版圖的機會。趙孝成王為了眼前的利益,接受了上黨郡,封馮亭為華陽君。為了穩妥起見,趙孝成王派平原君接收上黨,派老將廉頗駐守長平一帶以備不時之需。

秦國損失不少士兵,而且消耗不少財力,辛辛苦苦打下了上黨地區,結果夾在嘴邊的肉被趙國搶了去。就相當於秦國這個農業一大清早就是準備殺豬、柴火、鍋灶、材料等,辛辛苦苦忙活了一整天。終於等到了晚上,把豬肉燉爛了,秦國把豬肉盛到碗裡,正準備吃的時候,趙國這個農夫趁秦國不注意的時候把碗裡的肉迅速吃完。趙國吃完肉之後,還抱著一副跟秦朝打架的態勢。這時候秦國能不惱怒嗎?果然趙國的行為徹底惹怒了秦昭襄王,秦國決定出兵攻趙。戰國時期最大的戰役長平之戰爆發。

被惹怒的秦軍很快就攻佔了上黨郡,趙國還沒有把上黨郡焐熱就被秦國奪了過去。果然不出趙豹所料,趙國沒有吞下上黨反而將自己拖進了和秦國的戰爭。老將廉頗雖然寶刀未老,卻也沒有抵擋秦軍的進攻。王齕很快攻破了趙軍的第一道防線,打敗了廉頗。廉頗只能且戰且退,廉頗退至丹河東岸,修築壁壘,趙軍自此固守不戰。長平之戰陷入僵持階段,這一僵持就長達三年之久。

長時間的僵持需要有強大的國力做為支撐,趙國的國力明顯不如秦國。趙孝成王很快就出現了政治上的失誤。趙孝成王主動找秦國議和,結果議和不成反倒讓秦國看出來趙國的虛弱,同時也看到了其他各國不敢救趙。秦昭襄王更加堅定了一舉擊垮趙國的決心。我們經常說高手過招拼的是內力,趙國的外力已經處於下風,內力更比不上秦國。三年的消耗,使得趙國國內接近崩潰,其他國家既不敢借兵也不敢借糧。趙國此時是戰不過、撤不了,只能眼睜睜看著長平前線消耗自己的國力。此時的趙孝成王對只會防守的廉頗已經大為不滿。趙孝成王只想趁早結束戰爭,哪怕是小敗也可以接受。雖然秦國的國力強過趙國,秦國也被三年的戰爭拖個夠戧。秦國也想早日結束戰爭,秦國想的是卻是徹底擊潰趙國。

秦昭襄王和範睢都知道不打掉廉頗很難打破僵局,於是他們絕對使用反間計,離間趙王對廉頗的信任。秦國間諜到處散播謠言說秦國人最怕的不是廉頗而是趙括,如果用趙括為帥一定可以打敗秦國。趙孝成王本來就對廉頗堅守不出的戰略非常不滿,希望早點結束無休止的對峙,他也希望找一個善於進攻的將軍取代善於防守的廉頗。儘管連趙括的母親都認為趙括不可能重用,病急亂投醫的趙孝成王還是決定啟用趙括。趙孝成王為了儘快結束戰爭命令趙括率領25萬大軍增援長平前線,這樣在長平一線的趙軍達到了45萬。為了應對趙國的新變化,秦昭襄王征伐國內15歲以上的男子支援長平前線,僅長平前線的秦軍就達到了60萬,支援戰爭的秦國人更是多不勝數。秦國更為重要的變數是秘密換上了人屠白起。

趙括到了長平前線之後,迅速改變了廉頗以守為主的戰法,轉而發起反攻,以求快速結束戰爭。白起根據趙括急於求戰的心理,以示弱的方式吸引趙括攻打秦軍堅固的壁壘。白起慣用的招數就是利用堅固的壁壘吸引敵軍進攻,然後再以工事為依託然後在預定的區域殲敵。白起秘密派遣一支25000人的精銳部隊突襲到趙軍後方,切斷了趙軍的退路,又命令一支5000千精銳騎兵部隊將趙軍一分為二。趙軍被迫由進攻轉入防守,就地築造防禦工事,等待救援。趙軍在長平被圍困長達46天,趙括多次率部隊衝殺始終沒有衝出重圍,趙括被人也被亂箭射死。趙括被射死之後,趙軍失去了主心骨,趙軍全部投降。秦軍將投降的趙軍全部殺死,趙國45萬大軍只活下年幼的240人。當時趙國的總人口也就是300萬,這一戰造成趙國七分之一的人口損失,三分之一男性人口損失。趙國從一個強國迅速跌落成為一個弱國,一個待秦國宰殺的弱國。

趙括在白起面前確實是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將軍,白起在短時間內就殲滅四十萬趙軍。但是並不能說明,趙括一無是處。趙括其實有一定軍事能力,趙括當年就輔佐趙奢打敗了齊國。麥丘之戰如果不是趙括出謀劃策,趙奢可能要兵敗齊國了。整個長平之戰,趙國的損失固然巨大,45萬趙軍只活下來240人。但是秦軍的傷亡也不少,史稱秦軍傷亡過半,也就是說秦軍也傷亡了30萬人。當然有可能廉頗也消滅一部分,但是廉頗消滅的秦軍肯定是少數。趙軍45萬大軍中,被坑殺的有40萬,戰死只有5萬。趙括以5萬人的代價造成秦軍30萬人傷亡,說明他有一定能力,至少不是我們理解地那樣。如果對方將軍不是白起的話,戰勝的結果還真不好說。

白起號稱人屠,也是戰國時代最能征善戰的將軍。整個戰國時代超過100萬士兵死在白起手上。白起打敗的將軍不計其數。白起每次打仗的傷亡比都遠低於敵人,也只有趙括能讓白起如此狼狽。如果對面秦軍將領不是白起而是其他人還真不好說最終的結果會怎麼樣。其實從一個側面也可以看出趙括沒有那麼不堪。趙國換上趙括之後,秦國及時地換上了白起,估計他們也不確定王齕能不能一定戰勝趙括,白起則是更為穩妥的保證。趙括應該有一定軍事才能,只不過還要戰爭的歷練。趙括沒有經過戰爭的歷練,就一下子擔任45萬趙軍統帥,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一個絕大挑戰。別說是趙括,就是白起第一次擔任主帥也沒有統兵45萬。也許趙括經過戰爭歷練之後會成為一名出色的將軍,可惜歷史沒有再給他機會。其實歷史就是這樣,有時候勝負就在一瞬間,美名與惡名有時候也在一瞬間。

我無意為趙括翻案,無論趙括是不是名將,他都要為長平戰敗負責。但是把長平之戰的全部責任都推到趙括頭上,也絕對冤枉了趙括。人的大腦出現了問題,即使擁有再強大的四肢也是白搭,更何況敵人的四肢更加粗壯。趙國在長平之敗表面上敗於軍事,實際上是敗於政治和國力。趙國長平戰敗的根源在於趙國的實力不如秦國。比如當時趙國人口也就是300萬,而秦國人口達到了500萬—600萬。趙國的整體實力比要大大弱於秦國。如果說非要說誰可以打贏白起,贏得長平之戰的話,我覺得韓信可以。可是韓信是跨時代人物。

就當時趙國處於絕對劣勢的情況來看,趙國還真沒有合適的人選,或者趙括根本就是最佳人選。廉頗肯定不行,事實證明廉頗連王齕都打不過,更不說白起了。趙軍在長平的劣勢在一定程度上跟廉頗的堅守有一定關係。廉頗毫無疑問是一名非常出色的將軍,但是未必適合長平之戰,也未必是白起的對手。如果不是廉頗將趙國接近拖垮,也不會有後來的長平慘敗。說到廉頗,可能會有人馬上想到同為戰國四大名將的趙將李牧。如果當時李牧處於巔峰狀態,我倒覺得李牧可以一戰,即使打不贏白起也不至於全軍覆沒。可惜的是當時的李牧非常年輕也沒有嶄露頭角,當時的李牧還只是無名小輩。趙孝成王不可能將國家命運交給一個還未證明自己的毛頭小子。樂毅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當年樂毅率領五國聯軍幾乎滅掉齊國,樂毅已經是名聲在外的名將。但是樂毅畢竟不是趙國人,更何況還是一個剛剛歸降的別國人。趙孝成王也不可能將如此重任交給一個剛剛歸降之人。再說了樂毅也不一定是白起的對手。其他將領更沒有如此資歷,也沒有如此能力和白起抗衡。

趙國的失敗不在趙括戰敗之時,而是在趙孝成王接受上黨郡那一刻。秦趙兩國實力上的差距才是趙國戰敗的根本原因,所以當時趙國換誰上都無法改變趙國戰敗的命運。唯一能改變的是趙軍的傷亡人數。


依稀說史


為國捐軀的趙括真的是罪人嗎?

答:我認為不是!頂多是為戰敗二埋單的!

誰才能為趙國贏下長平之戰?

答:換做廉頗也未必就可以勝利,只是還可以拖下去!

我來分析一下具體情況:

長平之戰是公元前262年至公元前260年發生在秦、趙兩國間的一場戰爭。當時,秦國勢力日益強盛,周天子形同虛設,各諸侯國人心惶惶。而這一場戰爭的爆發無疑對秦國、趙國,乃至天下的局勢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秦國主帥:王齕換成白起;

趙國主帥:廉頗換成趙括;

(範睢使用計謀讓趙國把主將由廉頗換成趙括,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



一、秦國經濟力量強盛,更有巴蜀糧倉。趙國地處戰爭中心,連年戰爭沒能全力以赴發展經濟,戰爭拼的是經濟,因此趙國戰敗是必然。

二、秦國軍隊適合防禦,不善於進攻。趙國軍隊善於速戰速決。

三、趙括沒有錯誤,換誰都是一樣的結局。

四、趙括的軍事才能從斷糧46天沒發生軍變可以看出來。

五、趙括身先士卒,勇猛陷陣反映出軍人的高貴品質。

六、趙孝成王力排眾議任命趙括是形式所逼,並非錯誤決策。趙孝成王是一代明君。


時說新語


趙括是偶老鄉,偶替老鄉來翻案,趙括也不容易,起碼不是趙國的罪人,當時秦國已經把上黨郡三面合圍了,正要一口吞下這塊肥肉。趙王年輕氣盛,他聽完趙豹的話大怒說:“我動用上百萬的軍隊,征伐經年累月,卻沒有得到一座城池。如今,不用出兵反而能夠得到十七座城池,為什麼不幹?”趙王都大怒了,趙豹也不好再勸阻什麼了,戰爭就這樣打了起來。臨陣換了趙括的緣故也是無奈,廉頗屢戰屢敗,最後直接認慫,和秦軍對峙,避戰不出了。按常理講,這樣能保存實力,也算是一條上策。可是這樣一來,後勤怎麼辦?人家產糧比你多(牛耕田),運糧比你方便(水路),時間長了,肯定是趙國耗不起啊。而且到了這個時候,長平之戰已經打了兩年了,趙國已經是強弩之末,實在耗不起了,只能換將,以求一線生機。而趙括也不是故事中所謂的紙上談兵,毫無經驗之人。他從趙奢攻麥丘的時候就已經從軍了,並且出計策幫助自己的父親攻克麥丘。算起來從那時起到長平之戰也已經十五年了,這期間發生的閼與之戰,趙括也立功不少。除了沒當過主帥,趙括怎麼看都是一員名將。換帥之後秦軍詐退,趙括無論如何也只能追上去了。因為趙國四十五萬大軍實在耗不起,只能速戰速決。再往後就是趙軍被圍困,斷糧四十六天。在這四十六天之中,趙括的作為,也頗為可圈可點。四十六天沒有食物,趙軍並沒有潰敗,卻在趙括的帶領下四處搏殺。一直到趙括親自出戰不幸被殺,趙軍才算失去了靈魂,殘存的被俘虜坑殺。這四十六天的搏殺結果,導致的是“

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也就是說,秦軍參戰的是六十萬人,趙括殺了三十萬。除去那些投降被坑殺的趙軍,也就是說,趙括在這四十六天裡,在完全劣勢的情況下,和白起打出了接近一比一的戰損比。這麼輝煌的戰績,換換你試試看,硬抗秦老虎一嘴毛,趙括又怎能不配被稱為當世名將呢?也正是趙括的英勇搏殺,讓損失過半的秦軍不得不暫時退卻,給趙國贏得了一年的喘息時間。之後的邯鄲之圍,趙國才能安然度過。不少人說長平戰敗是因為趙括戰略失誤,可對戰不按常理出牌的白起,趙括能挺如此之久,趙括之能怎能被貶損。可歷史從來都是成王敗寇,不怪趙括無能,白起戰神的神話又豈是浪得虛名。他可是白起啊!長平之戰的失敗,完全是因為趙王在己方處於完全的劣勢之下一定要發動戰爭所致。這樣認識不清自己和敵人的差距,無論做什麼事情,失敗都是必然的。而趙括,一個隱藏在戰國中的名將,卻要為趙王的錯誤背鍋,背上紙上談兵的罵名,被後人譏笑,也實在令人嘆息同情。不惹秦老虎算了,惹不起要怕的起,不然就自取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