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保衛戰》中,日軍高級軍官爲什麼都是中將?

L ゛

完全符合歷史事實。

《長沙保衛戰》戰場上的日軍最高指揮官,是華中派遣軍之第十一軍司令,最多時下轄7個師團約30萬人馬,司令部設於武漢,是日軍在中國戰場上唯一的一個野戰兵團,負責牽制和打擊國軍第五、第六和第九戰區的近百萬大軍。



日軍在職師團長基本為中將,但是軍司令官僅屬於兵團級,達不到方面軍和總軍的規模,所以基本也是中將,只有升為關東軍、華北方面軍或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時,才夠格晉升大將。十一軍歷任軍司令官岡村寧次、圓部和一郎、阿南惟畿、冢田攻(赴任時陣亡)、橫山勇在職時全部是陸軍中將,這個沒有疑問。

不僅第十一軍,華北方面軍下屬的太原第一軍和濟南第十二軍的司令官也是中將 ,比如《亮劍》裡的筱冢義男就是時任第一軍司令官;中國戰場上還有駐上海的第十三軍和駐廣州的二十三軍,軍司令官也是中將,比如13軍的松井久太郎和23軍的田中靜壹。



岡村寧次是從11軍調任華北方面軍司令官時晉升的大將,日本投降時已任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阿南惟畿是回國後成為最後一任陸軍大臣時晉升的陸軍大將,別與在11軍任職時的軍銜混淆。

東條英機特別說明下,1940年7月,近衛第二次組閣,曾任陸軍次官和航空總監的東條英機代表陸軍入閣成為陸軍大臣,軍銜只是中將,在《長沙保衛戰》裡露臉時正是此時。直到1941年11月,近衛內閣倒臺,天皇才晉升東條英機為陸軍大將,命其組閣出任首相兼陸相,這已經是後面的事情了。


度度狼gg

查一下三個人的履歷,和三次長沙會戰的經過就一清二楚了。

1941年4月,岡村老鬼子晉升為大將軍銜。

1941年11月,東條老狗晉升為大將軍銜。

1943年5月,阿南老鬼子晉升為大將軍銜。


第一次長沙會戰,1939年9月--10月

第二次長沙會戰,1941年9月--10月

第三次長沙會戰,1941年12月--1942年1月


第一次長沙會戰是岡村寧次指揮,當時他是中將軍銜。

值得一提的是,岡村寧次就是因為隨棗會戰和第一次長沙會戰沒有達到預期的作戰目標,而被大本營調離前線,回國坐冷板凳的。

當時岡村認為,應以奇襲手段,儘量在短期內殲滅中央軍。把黃埔系消滅了,其它雜牌會喪失抵抗意志,投降日本。

而當時日本大本營總參謀部認為應該以招撫為主,誘降國民黨高層投降,比如說汪精衛。限制作戰地域,不擴大對國民黨中央軍的戰爭規模。這讓岡村大為不滿,公然頂撞參謀部的方針。要求大舉增兵,擊垮重慶政府。參謀部認為他腦子有病,將他調離前線,回日本當軍事參議官,坐了一年冷板凳。

1941年4月,裕仁天皇欽點坐冷板凳的岡村寧次出任華北方面軍司令,同時晉升其為大將。

所以,第一次長沙會戰時,岡村寧次是中將。第二次長沙會戰時,岡村是大將。如果電視劇中,第二次和第三次長沙會戰,岡村還有鏡頭,而且是中將,那就是電視劇搞錯了。


跟岡村寧次和阿南惟幾不一樣,東條英機沒有直接負責過長沙會戰。但是第二次長沙會戰期間,東條英機是日本內閣的陸相。當時他是中將軍銜。

1941年11月,裕仁天皇召見東條英機,晉升其為大將,並讓他組閣,身兼陸相。

所以第一次和第二次長沙會戰時,東條英機都是中將。第三次長沙會戰時是大將。如果電視劇中,第三次長沙會戰,東條英機有鏡頭,而且是中將,那就是電視劇搞錯了。


阿南惟幾指揮過兩次長沙會戰,但是他都是中將軍銜。

值得一提的是,阿南惟幾就是因為跟東條英機不合,才被調到武漢,擔任侵華日軍第十一軍司令。

由於第三次長沙會戰輕敵冒進,差點導致兩個師團被圍殲。因而不敢再發動第四次會戰,同年七月轉任關東軍的第二方面軍司令。

1943年5月晉升大將,和方面軍司令部一起調到新幾內亞戰場對抗美澳聯軍的反攻作戰。

所以阿南惟幾在電視劇中應該都是中將,不會出現大將的鏡頭。


這部電視劇我看過,沒什麼印象了。但是我記得,岡村這個老鬼子,打完第一次長沙會戰後就沒有鏡頭了。只是後來和阿南惟幾有一個交叉鏡頭,但是他當時還沒有就任華北方面軍司令。所以岡村老鬼和阿南惟幾的軍銜是絕對不會弄錯的!

有可能搞錯一兩個鏡頭的是東條老鬼子,他跟阿南惟幾之間也有幾個鏡頭交叉,東條老狗晉升大將是在第二和第三次長沙會戰之間。

不過這不重要,這部劇講的是中國人的抗戰故事。東條英機,他連長沙會戰都沒有參加過,背景牆罷了。


Mer86

歷史上,長沙一共有過四次大規模的攻防戰,戰況激烈,史稱“長沙會戰”,又稱“長沙保衛戰”。第一和第二次會戰,雙方並沒有分出勝負,其實中國軍隊損失更大一些,但是達到了所預想的戰略目的。第三次會戰,是國民黨軍隊與日軍展開的異常殊死搏鬥,最終將日軍擊退,取得了一場大勝。第四次是日軍以大軍發動猛烈攻擊,中國軍隊被迫撤退。


時間節點:

第一次會戰於1939年9月,是中國第九戰區部隊,對日寇的防禦戰役。

第二次會戰於1941年9月,日軍四個師團、兩個支隊以及航空部、海軍等各一部,大舉進攻岳陽、臨湘一帶,企圖擊潰第九戰區主力。

第三次會戰於1941年12月,日發起太平洋戰爭後,日軍決定再次對長江以南的中國軍隊進攻,從而起到一個牽制作用。

第四次會戰於1944年5月,又稱長衡會戰,日軍以36萬兵力,大舉進攻,長沙淪陷。


三個小鬼子的職業生涯:

岡村寧次:參與指揮第一次長沙會戰,當時職位是日本第11軍司令,中將軍銜,1941年,才晉升為大將,任華北方面軍司令。所以出現第一次會戰中的岡村寧次是中將軍銜。

東條英機:1936年晉升為中將,1941年11月擔任內閣總理大臣時才晉升為大將,所以第一次與第二次長沙會戰,東條英機出現是都只是中將身份。

阿南惟幾:1938年晉升為中將,1943年晉升為大將。阿南指揮了兩次長沙會戰,一勝一負,因為43年才晉升為大將,且晉升後,就被調離了當時所在戰區,所以其在長沙保衛戰中出現也只是中將身份。

查了一些相關資料,總結出了一些東西,僅作為參考,另外,可能會有不對不完整的地方,歡迎評論斧正,感激不盡。


小馬侃歷史

從1931年9.18開始,至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侵華日軍有91名將官死在中國。這裡麵包含戰死的大佐級別佐官,死後追晉少將軍銜的生前非將官。

1932.4.29日軍侵華上海司令員~白川義則大將,遇刺身亡。

1939.11.7日軍第2混成旅團長~阿部規秀中將,在中國太行山遭到中國政府軍~十八集團軍主力部隊圍殲。阿部規秀中將力戰陣亡,這是中共十八集團軍,炮擊擊斃的日軍最高將領。

1941.11.25日,日軍第116師團119旅團少將旅團長~山縣業一少將。在中國安徽一帶,遭到中國政府軍~新編第四軍主力部隊圍殲。山縣業一陣亡,死後追晉中將軍銜。這也是中共新編第四軍擊斃的,日軍最高軍銜將領。1942.12.18日軍第11軍司令官冢田攻,在安徽太湖遭到,中國政府軍國民革命軍高射炮部隊炮擊。飛機被打下,冢田攻當場身亡。生前,冢田攻晉升大將軍銜命令,已經下達。

1945.3.7日軍第四艦隊司令員,山縣正鄉海軍中將,在中國浙江一帶,遭到中國政府軍國民革命軍海軍部隊阻擊。山縣正鄉陣亡,死後追晉海軍大將軍銜。

以上僅僅舉幾個例子,說明日軍一般戰死的,以少將或者中將居多。其中,少將軍銜的將領,生前是大佐軍銜,陣亡後追晉少將軍銜的,比中將軍銜的將官要多。

至於真正意義上的日本陸軍大將,除了白川義則生前屬於大將軍銜。冢田攻是已經確定晉升大將軍銜,命令沒有下達,就被炮擊擊斃。其他日軍陣亡的大將,都屬於追晉。

綜合所述,長沙保衛戰時,侵華日軍的司令官,最高軍銜就是中將。看不到大將軍銜的將領,指揮長沙保衛戰,也就不足為奇了。


西江月2

《長沙保衛戰》中出現的岡村寧次、阿南惟幾,職務自然都是日軍11軍司令官,軍銜當時都是中將,符合歷史。

舊日軍的軍銜體系中,將官一級為只有大將、中將、少將三級,沒有其它國家常見的上將這個等級,因此軍銜有時看起來稍微有點怪異。

日軍體系中,一般旅團長為少將軍銜,師團長為中將軍銜,而軍司令官和師團長一樣是中將軍銜。以侵華日軍11軍(三次長沙會戰的對手都是侵華日軍11軍部分兵力)為例,11軍最多的時候下轄七八個師團,軍司令官的軍銜卻和師團長一樣,稍微有點怪異。

(第一次長沙會戰時的侵華日軍11軍司令官崗村寧次)

抗戰中被中國軍隊擊斃的兩位比較出名的日軍中將,被大陸軍擊斃的阿部規秀和和被桂系高射炮打中座機的冢田攻,就職位差距很大。阿部規秀職務是獨立混成第二旅團的旅團長,在被擊斃前一個晉升中將,是日軍少有的職務是旅團長時軍銜為中將的。阿部規秀被擊斃後,因其特殊情況,甚至沒有享受一般日軍軍官被戰場上被擊斃後追授一級軍銜的待遇,沒有追授大將。冢田攻被擊斃時,職務是11軍司令官,被擊斃後享受了追授一級軍銜的待遇,追授大將。

1938年6月,崗村寧次出任新組建的11軍司令官,直到1940年3月。第一次長沙會戰發生在1939年9月至10月,崗村寧次此時作為11軍司令官,軍銜自然是中將。

阿南惟幾1941年4月到1942年7月擔任侵華日軍11軍司令官。發生在1941年9月至10月的第二次長沙會戰和1941年12月至1942年1月的第三次長沙會戰,都是在阿南惟幾做11軍司令官期間。阿南惟幾此時的軍銜自然也是中將。

(第二三次長沙會戰時的侵華日軍11軍司令官阿南惟幾)

東條英機則是1936年晉升為中將,1941年11月軍銜才晉升為大將。如果第一二次長沙會戰期間出場,軍銜是中將當然是正確的。


仁勇校尉

這很正常。

中將歷來對應寬泛的授予對象,這樣的情況也不僅僅是日軍。

比如,日軍師團長的職務軍銜就是中將,此外資深的旅團長、軍參謀長,乃至資淺的軍司令官都是中將。畢竟日軍最高軍銜就是大將(上將),不能誰都授大將。

同樣,當時國軍中將也是一群。資深旅長比如黃橋戰役那個獨立六旅旅長翁達就是中將。師長、軍長,集團軍司令,某些資深副軍長、軍參謀長。還有集團軍副司令、參謀長,戰區副司令、參謀長一般也是中將。因為,國軍上將數量是有限制的。


張勇達州

這個是符合歷史的。電視劇《長沙保衛戰》只講述了前三次長沙會戰,時間為1939年9月 到1941年12月。實際上,一共有四次長沙會戰,電視劇只演了前三次。

抗日戰爭的時候日軍在中國戰場的部隊編制有師團、軍(集團軍)、方面軍、總軍、兵團。日軍最高一級獨立作戰的是師團,師團以上的編制都是不固定的。電視劇中,進攻長沙的日軍為第11軍,日本的軍相當於中國的集團軍。日軍第11軍由第6師團、第9師團、第27師團、第101師團和第106師團組成。日軍的師團長為中將軍銜,同樣軍(集團軍)的司令也為中將。二戰日軍將級軍銜共分為三級:大將(三顆星)、中將、少將。如果軍司令的軍銜為大將的話,在軍更高的將領就沒法設銜了。因此,日軍的11軍司令都是中將軍銜。岡村寧次1941年升為華北方面軍司令時才晉升為大將的,此時日軍的11軍司令官是阿南惟幾正好也是中將。東條英機晉升大將是近衛內閣倒臺之後的事情了。


歷史軍魂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很正常。日軍的元帥不是軍銜,只是一個榮譽稱呼,所以極其罕見。

日軍50年曆史上,只有31名元帥,其中還有不少是大將死後追授的(日本慣例是死後加一級)

一般來說,大將就是最高軍銜。

日軍絕大部分師團長都是中將,旅團長則是少將,聯隊長是大佐。

而日軍師團長就已經很高了,相當於中國的軍長。

日軍軍長之類就極其罕見,相當於中國的戰區司令官了。

日軍軍長一般也是中將軍銜。

日軍軍官一般很難成為大將,因為晉升的門檻太高。

必須是陸軍三長官的陸軍大臣、參謀總長、教育總監以及航空總監、陸軍次官、參謀次長、築城本部長和技術本部長等的本部長,自己是中將軍銜,才有資格晉升。

後來擴充到軍司令官、師團長長、警備司令官、造兵廠長官,但人數顯然也有限。

但所有這些人都必須是中將,有特殊貢獻且任滿5年以上,按順序向天皇提出上奏審議。

日本帝國陸軍從建立到滅亡總共有1200名陸軍中將,升任陸軍大將的僅僅是134名。

其中還有不少人,是以中將軍銜戰死後,被追授大將的。


薩沙

不請自來,見諒。

這段歷史相對來說,還是非常符合歷史事實的。

我們先了解一下,日本二戰時候的軍銜制度和其相對應的級別。

不好意思,盜來的圖,將就看一下。

其實從上圖就可以看出來了,中將級別的軍銜主要是一線作戰軍隊的一級長官,而到了大將,就已經是屬於戰區一級的戰略司令官了。

簡單來說就是一句話:中將是拿著刀砍人的小弟,而大將就是坐辦公室裡面畫畫圖紙的文員了。

最典型的就是日本海軍了。珍珠港事件就是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這個辦公室文員策劃,由砍人小弟南雲中一指揮的一場軍事冒險。

大將負責畫餅,中將負責烙餅。

這樣一解釋,長沙會戰我們能見到的最高司令官都是中將也就不奇怪了。因為長沙會戰屬於一場級別非常高的戰役,日本方面多次動用了其在中國地區所能調動的所有可用兵力。日本更是將長沙會戰視為殲滅中國主力軍團,解決大陸戰事的唯一機會。

所以拼了老命的調動各個師團各地駐防軍。所以我們才能在長沙會戰的戰場上看到那麼多熟悉的面孔。

尤其是岡村寧次。


情僧蘇曼殊

這和舊日本陸軍編制有關。日本將軍軍銜分為少將,中將,大將。在野戰部隊中少將一般為旅團長,師團長一般為中將,軍一級的司令官一般也為中將,大將則為方面軍一級。如當時的華中方面軍。派遣軍。關東軍,南亞方向的南方軍等。除第四次長沙會戰外的前三次都是由日本第十一軍發起。由三個到四個左右的師團兵力組成。哪怕是兩個以上師團聯合組成一個戰鬥集團。其指揮作戰一般是由上級指定或者資格老的師團長帶領其師團部擔任指揮中樞。不另設指揮機構。所以最高都是中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