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談兵的趙括是不善於反思自己嗎?

用戶2399024723332


趙括,戰國時趙國人。馬服君趙奢之子,亦稱馬服子。

從小學習兵法,善讀兵書,但從來沒有打過仗。

歷史上的長平之戰就是趙括的傑作,也讓他留下紙上談兵的成語。

周赧王五十五年秦令王齕進攻上黨,拔之。趙孝成王使廉頗為將,駐軍長平,以御秦軍。王齕攻長平,廉頗築壘堅守,秦數挑戰,趙兵不出

長平之戰


當時廉頗和王齕在長平打仗,趙軍不應戰。秦國就用反間計,派間諜到趙國散步不利於廉頗的謠言。使得被廉頗罷免,趙括接任。同時,秦國秘密令白起前往前線指揮,導致趙軍大敗。白起坑殺四十萬趙軍,趙國至此一蹶不振。

這也是趙括一生中的第一次戰役,也是最後一次。

趙括一生就打過一次仗,沒法去反思自己。敵人沒有給趙括機會,讓趙括去反思。

失敗是成功之母,就算趙括反思自己,又能如何,一切會重來嗎?

一個貴族公子,沒有打過仗,一上來就被委任為總指揮,這樣合適嗎?

長平之戰


古代王侯將相那個不是一步一步爬上來的,而趙括的突然提拔,任誰都會飄的。

錯不在趙括,在決策者。他們把四十萬趙軍交到一個沒有實戰經驗的人身上,拿軍人的生命當兒戲,這樣的國家,肯定統一不了六國的。


三天魚頭


長平之戰進入白熱化的時候,趙括根本就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反思;長平之戰結束的時候,趙括即使想反思自己,也沒有能力再去反思了!

那麼趙括在參與長平之戰之前,為什麼不去反思自己呢?

我們首先需要搞清楚一件問題,一個人在什麼時候才會反思自己?

這個問題也可以換一個問法,在參與長平之戰之前,趙括需要去反思自己嗎?

我們都知道,長平之戰不是趙括主動請纓,而是趙王任命趙括前去指揮的。

趙王為什麼會任命趙括前去指揮?咱們不提什麼中了秦軍的反間計之類的話題,趙王肯定不會是一個傻子,當然還是因為趙王認為趙括完全能夠勝任。

趙括的軍事修為是從哪裡來的?很顯然是來自他的父親趙奢。趙奢也是趙國的名將,在趙王的眼中趙奢甚至比廉頗還要優秀。

秦國有一次攻打韓國,趙王就問廉頗能不能去救援?廉頗答道:“道遠險狹,難救。”趙王又去問樂乘,樂乘持和廉頗一樣的觀點。

而趙奢卻認為:“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鬥於穴中,將勇者勝。”於是趙王就任命趙奢前去救援。趙奢率軍前去之後,還打贏了不可一世的秦軍。從那之後,趙奢的官階一下子就和廉頗、藺相如相同了!

趙括身為名將趙奢的兒子,自幼就開始學習兵法,兵法理論包括戰例全都研究得相當透徹。

尤其是在各種模擬演練、軍事推演,趙括都能出色地完成既定目標,就是他的父親趙奢都抵擋不了。

趙括就相當於軍事學院裡的學霸,連他的導師都難為不了他。這時候的趙括需要反思自己嗎?

沒有和白起交鋒過的將領,絕對不是一個出色的將領。趙括和白起交鋒過了,雖然最終還是失敗了,但能把長平之戰打到那個結果,趙括也算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將領了。

如果趙括能夠在長平之戰中活了下來,以趙括出色的軍事理論修養,只要經過反思和總結,必定會成為戰國時期最出色的將領!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寄暇學宮


紙上談兵是用來說趙括的,其實很冤枉。造紙術的發明是在東漢時期才有的,在戰國時期都是使用竹簡。但不知道為什麼戰國紙都沒有趙括就當了這個冤枉鬼!

趙括被說紙上談兵主要是長平之戰趙國失敗了而他是主帥。要說他不善於總結那是假的。如果趙括不善於總結他就不可能和自己的父親趙奢就軍事理論進行討論和辯論並且每次都可以將自己的父親辯得啞口無言。因為長期跟在父親的身邊所以經常為父親出謀劃策,還和父親一起大破秦軍於閼和,在趙軍當中還是很有威信的。個人本身善於治軍,軍紀也比較嚴明。

長平之戰是換了任何一個趙國將領都必須輸的局面,正所謂天下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相當於趙括就直接進了一個必死之局,也就再也沒有了總結的機會。

之所以說趙必須輸是指國力上的懸殊,這也是為什麼要換趙括為將的原因。在商鞅變法以後秦朝的變法徹底而且完整地延續了下來,國內重農抑商獎勵農耕北有胡宛的資助,南面佔據巴蜀,要糧有糧要錢有錢要人有人要兵有兵。長平之戰中秦國投入65萬大軍,趙國投入45萬大軍。相互已經對峙超過三年,這三年當中從渭河進黃河再從黃河的支流汾河陸路進沁水河直接到達長平之戰的前線為大軍供糧。由於國力的強盛軍隊並不缺糧。反觀趙國本身地薄人稀,長期的對峙使得國內的田地荒蕪無人種植造成了前線缺糧的現實,而

其他五國燕國是秦國的盟友,齊楚韓魏既不借兵也不借糧作壁上觀,趙國為了打破這種僵局需要急勝。若不這樣不需要秦國打,趙國也會因為國力虧空而被其他諸國分而吞之。

當時趙國的大將有以下幾人:其中趙勝善於調配資源;田單作為國家的相國也有實力但因為是齊國人被趙王防備;樂毅年老不能再戰;李牧鎮守邊關防備匈奴的偷襲;廉頗善於防守而不善於進攻;在這種情況下善於進攻的只有趙括所以樂毅也推薦趙括上前線主政。

反觀秦國這邊也是將自己的國運賭上,不僅僅是派出了全國最好的大將白起,副將人選也相當不錯是久經沙場的左庶長王齕。並且增派司馬梗,穰侯投入全國的預備兵力。使得秦國正面戰場兵力遠遠超過趙國。

剛開始的戰役趙括和白起打的有來有回,在第二階段的包圍和反包圍的作戰當中趙括身先士卒深陷重圍,無可奈何的是秦國包圍的鐵筒密不透風,裡面的趙括大軍衝不出去外邊的長平援軍打不進來,為此秦國也付出了25萬人員犧牲的代價。在最後的突圍戰中趙括被亂箭射死,包圍圈中的趙軍缺少糧食在吃光了所有的戰馬甚至是老弱病殘的屍體而選擇投降,最後被坑殺。

在這種情況下趙國沒得選,趙王沒得選,趙括沒得選。年輕的趙括就這樣的在歷史舞臺上謝幕,不多說很讓人惋惜。所以不是趙括不總結,是時間給不了他總結的餘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