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簡簡單單的《中庸》,處處充滿了孔子為人處世的智慧

導語:

君子之所以成為君子,是因為他有著旁人無法做到的自我修養和自我寬容。這是一般庸俗之人可望不可及的,因此我們在與人交往時候,必須要增強自身的包容性,以寬宏大度的氣量去權衡和麵對他人。

一本簡簡單單的《中庸》,處處充滿了孔子為人處世的智慧

不怨天,不尤人

唐朝的裴略出身於朝廷高等官員之家,後來成為大唐朝廷的侍衛,因為頭腦靈活不久後就被調到宮中,擔任宮中的侍衛。

這一年,裴略參加了兵部主持的武官考核。考完後的裴略自信自己可以考上武官。誰知道開榜的那天名落秋山,氣惱下的裴略並沒有因為已經開榜的結果而放棄。他覺得自己有被錄取的實力,不能放棄最後的機會。於是他直接找上了宰相溫彥博申訴,趕巧的是兵部的尚書杜如晦也在溫府,看樣子二人已經在交談很久。

裴略看見杜如晦也在,心想來的不是時候,便不提落榜之事。彬彬有禮地說:“我在宮裡幹了很長的時間,期間也增長了不少知識,我覺得自己可以做到明辨是非得程度,而且對語言特別的敏感,別人說過的話我都可以一字不漏的把它記下來。如果在朝廷裡做事,我覺得我的能力可以勝任”。

一本簡簡單單的《中庸》,處處充滿了孔子為人處世的智慧

溫彥博心想:這裴略真是個狂妄自大。於是說:“太宗皇帝招賢納士,每年兵部都設有考試,為皇上提供大量的人才,你沒有參加不久前兵部的考試嗎?”

裴略回答說:“我不但參加了,而且考的很不錯,但是考官批改過於勞累,把我的名字漏了。”

溫彥博聽了這話,臉上掛滿了笑意對不遠處的杜如晦說:“原來是你兵部的問題,這狀都告到我這來了。”

杜如晦從容說到:“我真希望有人能對我們兵部工作提出些建議,但是兵部每年的考核都是經過仔細的評卷、複查得出的結果,也許你很優秀,但是也有人比你更加優秀,這次沒錄取還有下次機會。”這句話基本斷掉了裴略的計劃,杜如晦又說:“你除了能說會道,還有什麼其他本事嗎?”

裴略急忙回答:“我還會吟詩作賦,若有不信,儘管出題。”

一本簡簡單單的《中庸》,處處充滿了孔子為人處世的智慧


溫彥博手指屏風,讓裴略以屏風為題,即興賦詩一首。裴略圍著屏風繞了一圈,低頭略一思索張口就來:

高下八九尺,東西六七步,突兀當庭坐,幾許遮賢路,當今聖明在上,殿門大開以待天下士人,君是何人,竟在妨賢。

說完便推翻了屏風,裴略語氣驚人,所作行為更是出乎意料。這首詩表面在說屏風遮擋了路,實際在暗示當權的人不識人才,堵住了賢路。溫彥博笑著對杜如晦說:“你聽出來沒有,他這是諷刺我溫彥博呢”,話還沒說完呢裴略接上了嘴,他比劃自己的肚皮“我不僅刺博我還刺肚(杜)呢”。兩位朝廷官員徹底被他逗笑。

幾天後,裴略辦理了手續,被朝廷授予校尉之職,官職雖然小但是也已經進入正途。

一本簡簡單單的《中庸》,處處充滿了孔子為人處世的智慧

人們都有一種趨利避害的心理,渴望成功的人不在少數,真正成功的人卻屈指可數。同樣的機遇放在不同人的身上,結果往往是千差萬別的。決定你是否成功的要素只有你自己。而自己面對的問題是怎麼面對成敗的心態問題

裴略在看上去毫無機會的情況下並沒有怨天尤人也沒有就此放棄,而是緊緊抓住最後翻身的繩索,引起關鍵人員的注意,一舉翻身,迎來了人生的大轉折。

我覺得人生在世,不管做什麼事情難免會遇到失敗和挫折的時候,這個時候你要摒棄“怨天尤人”的消極態度,用自己的才華也用合適的機遇讓世人重新認識你,以一種“想人之所未想,見人之所未見,做人之所未做“的姿態出現在別人面前,不輕易放棄自己的理想,不輕易承認自己的失敗,受住各種困難和考驗,這樣才能成功。

一本簡簡單單的《中庸》,處處充滿了孔子為人處世的智慧

勿欺也,而犯之

宋朝時期蘇軾來到王安石的府中,巧的是王安石不在府裡,蘇軾就在王安石的書房裡等待。看見王安石所寫的詩稿。提筆接上下半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

意思是說王安石搞錯了,菊花的花瓣是不出落得,提完便離開了王府。幾天後,王安石在黃州任職,親眼看見了菊花落下花瓣。這才意識到自己錯改了王安石的詩句,想向王安石賠禮道歉,一直找不到機會。直到後來蘇軾想起來王安石曾經提一件事,囑咐自己去取瞿塘峽中部的江水。蘇軾立刻動身但是因為路途遙遠,蘇軾在船上睡著了,等到睡醒早已經靠岸,沒辦法蘇軾只好取瞿塘峽下峽的江水。

等見到王安石,蘇軾對錯改詩句的事情一再向王安石賠罪。王安石說:“你沒看過菊花凋零落下花瓣,我不怪你。”然後朋友二人就談到取水的事情,蘇軾說已經取來了。王安石趕緊生火燒水煮茶,而茶色半響才出現。王安石問蘇軾這是中峽的水嗎,蘇軾張口就說當時是,他可不敢說自己是因為睡過了才忘取中峽水。王安石笑著說:“你又來騙我,這明明是下峽的江水,你卻說是中峽的。”蘇軾大吃一驚,問他從何知道是下峽的江水。王安石安撫的說:

“讀書人不可輕舉妄動,凡是要知根知底,上峽的水比較迅急,下峽的水流又太過緩慢,只有中峽的水不急不慢,上峽水煮茶茶水過濃,下峽水煮茶茶水過淡,這壺裡的茶水半響才出茶色,這才知道是下峽的水。

一本簡簡單單的《中庸》,處處充滿了孔子為人處世的智慧

蘇軾離席謝罪,王安石扶起彎腰的蘇軾又安慰他說這不是什麼罪過,並且指出蘇軾太過聰明,容易疏忽細節。王安石對蘇軾做的錯事並沒有表現出責備,而是誠實地勸他,指出蘇軾的不足之處。從此蘇軾也不敢自視清高,他虛心向前輩請教,細心的鑽研學問,成為歷史上著名的詩詞大家。

朋友有過錯,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是人都會犯錯。對待朋友的過錯一個實事求是的勸告,而不是礙於他的顏面欺騙對方,即使當時的他並不明白的你用意,事後回想起來也會覺得你的勸說是對的。世間的萬物講究的是”適度“兩個字,不管你的付出是好還是不好,說過了火,你的善意就可能被看作為”不懷好意”,你的善舉就會讓人產生反感。

這是孔子就事論事的所提出的建議。我把它伸展開來。可以理解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相處不能用欺騙和陽奉陰違來維持,要實事求是地指出他的不足之處,用寬容心對待朋友的過失。王安石對蘇軾得勸解很無疑是完美得證明了這個道理。孔子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所說的很多東西,雖然在現實中很難實行,但仍然是我們所向往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每個人都是理想型主義者。換句話來講,我們至少都是理想型和現實型的主義者。

(“勿欺也,而犯之”是子路請教孔先生如何對待君王時候,孔子得回答的話。孔子說道:“不要陽奉陰違地欺騙他,卻可以當面觸犯他。。因為反對而頂撞,語言上要回避,行為上要慎重,才可以明哲保身。其實不然儒家奉行"君為臣綱",臣子萬事以君王為中心,即使是勸諫也會採取相對溫柔敦厚的原則。孔子提出"勿欺也,而犯之"的是君之道,臣子在君主犯錯時應該正面勸解。)

一本簡簡單單的《中庸》,處處充滿了孔子為人處世的智慧

總結:

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長河中積澱了豐富的文化成果,其核心就有著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孔子的思想跨越了時代的侷限性,受到有識之士的賞識和推崇,他的溫和的理性主義、深刻的人道情懷、樂觀的人生態度等直至今日都是我們學習的價值所在。像裴略落榜秋山,但是他並沒有放棄,不抱怨老天爺的不公,也不責怪考官的無情。一個人尋求機遇的繩索,從而翻身。像王安石對蘇軾的理解“勿欺也,而犯之”實行起來雖然很艱辛,這使我想到了另外兩個字“責任”。不會礙於情面從而放縱他的錯誤,該講的,非講不可,不該講的,隻字不提。

一本簡簡單單的《中庸》,處處充滿了孔子為人處世的智慧


讀史有感:

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物質發展飛快的同時,精神層面上卻搖擺不定,甚至停滯不前,從而產生無故的焦慮和不安。縱觀社會中的我們,總是會為了某些事情而煩惱,或者是房子、金錢。總是每天悶悶不樂的,抱怨環境抱怨事實,也就是所謂的怨天尤人,從而產生對自身的一種壓力。

其實我們擁有十分豐富的文化蘊藏,只不過需要我們的開發和挖掘。因此我們有必要重新的去了解先人的智慧。來穩定自己的精神層次的不安與焦慮,讓自己的頭腦變得明晰靈活起來。孔子的智慧集中了先人的智慧,這其中有哲學的智慧,有為人處事的智慧等。我們還應多讀多想多學讓自己變得更加睿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