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讲人性本善,荀子讲人性本恶,两人互相矛盾吗?

nicole4


本身来讲,任何的矛盾都有统一的地方。

所以你可以看似矛盾,但是统一的是什么,就是两者在分析人性上,来表达善恶标准的统一。

换言之,孟子讲的是集体利益为前提,人是善的。

而荀子讲的是个人利益为前提,所以人是恶的。

但是他们有没有统一的时候,当然是会有的。那就是个人利益是为了推动集体利益的时候,那即使是所谓的微观的“恶”,也是集体的“善”。这就是为什么,舍身取义,大义凛然,被人们称之为英雄的原因了。

所以很多问题,别分开来看,要合在一起,明白讲的角度是什么。

希望有所帮助。


荷析


孟子和荀子都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其实二者殊途同归。


一、孟子的“性善论”。

《三字经》的开篇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很多中国人小时候就读过,印象深刻。孟子是如何解释的呢?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告子上》

“侧忍之心”就是仁,“羞恶之心”就是义,“恭敬之心”就是礼,“是非之心”就是智。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天生具有的,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它是内在的。


孟子的观点能站住脚吗?我们可以举出很多反例。例如,“恻隐之心”,人天生就有吗?刚出生的婴儿,他有恻隐之心吗?他饿了就会哭,不会因为心疼父母而不哭不闹。“羞恶之心”,人天生就有吗?刚出生的婴儿,光着身子,他知道羞耻吗?孟子所说的“仁”“义”“礼”“智”其实都是后天形成的。

二、荀子的“性恶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

他认为人性“恶”,善良都是装的。

人“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 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 曰:分。分何以能行? 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 ——《荀子 .王制》

但是荀子认为人比动物强,因为人是群居动物。“人何以能群,曰分 ”意思是我们怎么能一起相处,就是“分”,意思是各安其分,这样才能共处,否则就乱套了。为什么能各安其分,因为都秉持着“义”。”如果人有了“义”,有了“ 分”,有了“群”,我们就能够战胜一切。



而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如果一个人有羞恶之心,肯定能做到安分守己。如何能实现义、分 、群、礼,最后统治万物?荀子认为是礼乐教化,可以让他从坏变好。荀子的基本理念与孟子殊途同归了。


穿着毛衣的历史


两者并不矛盾,只是都有些片面。

当然孟子和荀子所要表达的并不是字面上的那么肤浅,他们的出发点和要阐述的理念需要全面考量。单独拿出这一两句话来评判,就成了断章取义。

有说,食色,性也。又有,饮食男女!这都是人作为生物的最原始的本性。在这基础之上,才有善恶之分。

善和恶,是人迈过了最低阶生物本能阶段后,有了意识和分辨能力,成为“人”之后,出现的分化。

而且,善和恶也不是绝对的不相容的。


勇评书话


孟子和荀子都是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并将这个学说发展成了仁政和王道理想。荀子继承了孔子的礼的思想,并发展成了礼法兼治的思想。他们其实是儒家的一体两面。或者说,孟子是唱红脸的角色,而荀子,是唱白脸的角色,他们都是儒家人生哲学舞台上的大师。


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孟子从生活经验中得到启发,认为人的本心中有善的种子。他举例子说,一个人看到孩子快要掉到井里去了,那一瞬间会产生一种惊惧害怕和恻隐之心。他不是说和这个孩子的父母有什么关系,他也不是想谋取一个好名声,他这种恻隐之心,是自然而然从内心深处发出来的。这说明,人的心中就本来存在善的种子。

孟子进一步论证说,除了恻隐之心,人类心中还有羞恶之心、是非之心和恭敬之心。这是人类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的基础。

孟子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我们来翻译成现代文,孟子说:“其实就实情来说,人性是可以为善的,这就是我所说的人性本善。至于有的人行为不善,并不是因为人没有善的能力或萌芽,也就是说这不是人本质的过错。同情之心,人人都有;羞耻之心,人人都有;恭敬之心,人人都有;是非曲直之心,人人都有。

同情之心,就是表现为相互亲爱的仁;羞耻之心,就是表现为行为方式的义;恭敬之心,就是表现为社会行为规范的礼;是非曲直之心,就是表现为人有智慧可以进行是非判断。仁义礼智,不是外边给我的,是我本来就有的,只是我们未曾思考罢了。所以说:‘你追求它就能得到,你放弃它就会丢掉。’人与人之间相差一倍、五倍乃至无数倍,是因为他们没有发挥出善的本质的缘故。

《诗经》上说:‘上天生育了众多的人民,有万物就会有准则。人民掌握常道和法度,崇尚那美好的品德。’孔子说:‘作这首诗的人很懂得道啊,所以他说有万物必然有其准则;人民掌握常道和法度,所以才崇尚那美好的品德。’”



孟子又从反面论证,说人不去行善,并不是说人没有善心,不是人的本质不好,而是人把善心忘掉了,或者说外界的环境,把人的善心蒙蔽了,所以人只要保存并发扬善心,就能做一个善人。所以孟子说,人的一生,无非是寻找丢失的善心而已。

荀子则强烈发对孟子的性善论。荀子认为,人是社会动物,是群居动物,人需要在竞争中得到生活资料。但生活资料是有限的,而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这样必然会产生争斗,产生战争,人性的恶,就来自人的生存与欲望。

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但荀子并非是把人性看的过于绝望。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但还是可以行善的,行善那是后天的学习和道德教育的结果。也就是说,人性是恶,但后天可以为善,关键是要加强对人性欲望的管理,加强后天的学习。这样就可以为善。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


看出,孟子的人性善认为,人性可以为善,为恶是后天环境的影响,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但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以让人向善。他们其实都强调后天的环境和道德修炼与学习的重要性。

无论是孟子的性善论还是荀子的性恶论,其实都是劝人向善的理论。不过孟子告诉人们,你的内心是善的,你只要听从内心善的声音,你就可以做个好人。因为人在性善论这个方面,道德起点是相同的,所以,人皆可以为尧舜。

而荀子告诉人们,人的内心是恶的,欲望是无穷的,但你也不要对人性绝望,因为后天的环境,比如道德和法律可以管理约束人的欲望,后天的道德学习也可以让人向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涂之人可以为禹。

所以儒家哲学是成人成圣之道,都是劝人向善的,不过孟子是正面劝说,荀子是反面提醒,这二者,完全不矛盾。


好玩的国学


个人比较赞同荀子“人之初性本恶”的观点,但这里这个出:初,我的理解,不是人刚刚出生,也不是说人在很小的时候。而是直指人性的,人性本来丑恶的一面是作为高级动物的天性,人心向善是教育和后天学习与社会法制管理的问题。对于人性二字,单纯的以善恶来评判,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都显得有些粗浅。我以个人先前写的一篇文章简单的阐述一下关于人性养成和文化属性之间的关系。原文如下:

一周前,与两位老友组队看了新上映的电影《哪吒》,电影中的龙太子敖丙与哪吒的成长故事让我生出许多感触,是故,决定写下这些许的感触,顺带对“生涯规划对人成长的重要性”这个话题做一个简要的论述。

人生的成功源于有效的生涯规划——“魔丸”与“灵珠”即便先天不同,也可以通过后天的生涯规划,获得价值实现。诚然,在多元化发展浪潮大爆发的当今社会,成功的意义不再具有原始局限性,成功的人群同样不再有局限性,各个行业爆发式的增长,各种颠覆传统模式的“成功快车道”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来自各个不同出身、不同阶层的“成功人士”。在“快捷”文化风靡的当今社会,享受在这种“文化模式”下的人们,将“快捷”当成了成功的不二法门。但是,成功之路从来都不是康庄大道,在“成功快”的背后存在着一张历经了十数年快速发展的互联网产业网。仔细想来,我们所能知道的这些“快捷文化成功人士”的成功之路无一不是因为搭乘了“互联网经济”这辆时代快车。事实上,在内行人眼中,这些成功都不是“快捷”的成功而是潮流的成功,是新兴产业的成功,是时代文化的成功人在整个时代背景下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懂得选择!

懂得选择,事实上就是懂得对发展趋势做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做出对未来的预判,最后根据预判对结果进行前置设定,最大限度的让未来的不确定通过有效的规划变成“可能”——这就是生涯规划。然而,任何的选择都不是轻易能够做出的,在“选择”这个范畴里有两个能力维度的考量。一个是“如何选?”也就是对未来预判的能力;另一个是“如何择?”也就是自我决策的能力。“懂得——选择”的能力培养来源于四个要素:家庭环境、学习环境、社会环境、个人价值追求。

先说家庭环境要素:这是先天要素,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决定所生长的家庭环境,这是先天性决定的。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家庭环境是一个以父母价值导向、家庭社交环境、家庭有效沟通机制及外在的家庭物质条件所构成的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决定孩子成长的灵魂。“孟母三迁”的故事为国人所共知,后世对这个故事的解读,大多将其归类于“环境影响人的学习”这种观点。我个人不反对这种观点,但是这种观点的表达多少有些“以点概面”意思。原因就在于:无论孟母选择“三迁”还是“五迁”,这个行为的根本导向是孟母本人对教育价值的追求和认可,“迁而为学”。换句话说,作为孟家家庭环境的塑造者和承担者的孟母,“三迁”行为只是为了实现家庭价值期待而作出的具体行动,事实上“三迁”是孟母在追求高价值教育的家庭价值导向的意识下对孟子进行的学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总体来说,这是一个生涯规划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家庭环境与价值导向、学习环境选择、社会环境选择最终推动孟子个人的价值追求,最终成功塑造了亚圣——孟子的形象。这个过程绝非单单一个“环境影响学习”可以归纳的,对教育而言,父母才是教育成败的关键,或者说以父母为主导的家庭教育环境的好坏才是孩子成才与否的关键所在。

再说学习环境,客观来说,学习环境的优劣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成绩的优劣,这应该是一个普遍共识。佐证的例子就是:全国各地的学区房持续被追捧、安徽六安的毛坦厂中学(高考工厂)等等,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诚然,一所好的学校,的确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起到积极的作用。原因在于,人对外在大环境有着适应与融入的需求。对学生而言,在良好的学习竞争氛围中,会因为整体向上的外在学习环境而使得学生普遍具有努力学习以期能够更好的融入整体环境的动力,从而也就能够获得更多的学习主动性,取得更好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对学习环境的适应性的好坏能够从侧面印证家庭教育的优劣,换言之:不是每个学生都能适应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学习的,能否适应竞争激烈的学习环境?侧面取决于家庭价值导向的对外适应力,检验家庭教育的优劣,也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对价值的认知和判断能力。电影《银河补习班》中工程师的儿子与教务长的儿子的成长结果就是做好的佐证说明。

接着谈社会环境,说实话,社会这个概念是一个很泛的话题。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本篇文章对“社会”这个概念仅仅从教育与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的关联来做一些阐述。之所以要谈社会环境与教育的关系,直接原因是因为从事教育相关工作的全体人员,都属于社会人群中的一份子,其中不乏已经组建家庭、已经为人父母、甚至子女都已经为人父母的不同年龄阶段的老师,不同的年龄段就意味着不同的教学心态,不同的教学心态就意味着不同的教学风格,而不同的教学风格往往决定的不同的教学成绩。这其中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所有的老师其实都是跟其他人一样的社会人士,由教育工作者所主导的校园教学环境往往就是一种区域化的社会环境的一种集中体现,在这个环境中,老师在教育学生,学生同样也在影响老师,而相对学生及学生的家庭这个包含更广的范畴而言,由教师群体为主要要素的环境相对由学生及学生家庭所构成的环境而言就是小环境对大环境了。结论很自然:大环境影响小环境。归根结底,学生的人格养成,能力素质发展走向,是由家庭环境、父母境界、交际圈内的人物格局、学习环境、社会环境等构成的文化属性决定的。家庭教育是一个长久的精神输出、价值观导向输出,需要长久的进行!








向领袖鞠躬


到底是孟子的人之初性本善,还是荀子的人之初性本恶?

张岱年先生有一段评论说得极好:

        孟子言性善,乃谓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是仁义理智四端。荀子言性恶,是说人生而完具的本能行为中并无礼义;道德的行为皆必待训练方能成功。孟子所谓性,与荀子所谓性,实非一事。在对性的界定上,孟子善意地看待人和人生,相信人能够自我完善;荀子则以一种冷峻严厉的目光审视人和人生,不相信人能够自我完善。——《中国哲学大纲》

        其实,自宋明理学兴起以来,大家都很清楚,“孟子所谓性,与荀子所谓性,实非一事”。

        孟子的性,强调的是先天之性,是人的道德禀赋以及进行道德训练的能力。

        荀子的性,其实讲的是后天之性,是对经验世界中人性的概括。

        换句话说,荀子看到了现实世界中的恶,就认为人性是恶的。而孟子则从人的恻隐之心出发,看到了在现实世界中人心残存的善念,从而坚信先天的人性是至善的。

        荀子看到了恶,所以强调礼法;孟子看到了善,所以强调道德。

        宋代以来,儒家在坚持孟子性善说的基础上,对孟荀的人性论进行了折中调和。

         宋儒讲的“天命之性”,就是孟子理解的性,是先天的,萃然至善的;人生而后有的“气质之性”,则是恶的来源,是经验的,需要去克服的。

         应该说,这个问题在宋明理学的视域下,基本已不成问题,而可以得到较为圆融的解释。

         其实,对现代的研究者而言,重要的不是争论孟子性善,荀子性恶谁对谁错的问题。

         而是,他们的学问根基为何以此立论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理论问题和现实影响。



知行合一李建兴


不矛盾,人性有恶,也有善,人善被人欺,矛盾是互为转换的,善人也会用恶人之道还致其之身,私变公,公变私就是一个演变过程!


雪铁龙26


圈层与角度不同想法不一样,没有对错。犹如站在不同的地方会看到不一样的景。


手机用户22301414909


人性的善恶是变化的,两位先贤只是从不同角度论述人性!目的都是为了教育诱导,让人走正确路线!

生而为人,从来时一张白纸,除了具备动物本能,吃喝拉撒,别无他物,别无他性!这个层面看,人性是善良的,清白而来!所以需要好好教育,为了让这个人更加圆满!成功!

生而为人,从落地来时,就要受外界熏陶,受物竞天择的洗礼,因为有竞争,就会有优胜略汰!这就会使人来时有恶的一面,表现!为了生存,最来时是食物的竞争,然后是生存空间的竞争,配偶的竞争,然后是资源拥有量的竞争,这样不断竞争,如果没有良好的教育做基础,就会使人慢慢在竞争中被淘汰!所以也是说需要有良好的教育!

因此两个人的观点不冲突😃


慈悲不堕I富贵命理


人性既不本性善,从来也未本性恶。善恶本来在父母,教善从善恶从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