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半的孩子,引导背诵《论语》《孟子》可以吗?

宝宝1517


可以是可以,但孩子的智力开发不仅仅在古训一方面,重要的是从小培养孩子对世界万物的认知兴趣,让他涉猎多方面的知识,所谓见多识广,背诵可以提高孩子的记忆力,但让孩子理解其中的意思才对孩子的智力提高有帮助。


Shuang降


少儿尽管理解力不如成人,但是记忆力惊人。古时候基本上三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三字经之类的了。

不管孩子懂不懂,你还得要逐字逐句地给他讲一遍,再背诵会更好。尽管有些东西因为孩子太小,而不能理解,但是他有可能熟记,在他未来成长的岁月中,会慢慢一一领悟到豁然开朗。我记得的很多东西,就是我父亲在我小时候上学前教的,尤其是父亲讲的哪些人很厉害的故事, 在孩童的心理上种下一些立志与励志的种子,对长大后的立志很有帮助。


妖风肆启


不可以!

恳请题主一定要看我的回答,因为可能是唯一正确的答案。

论语和孟子是经典,书里都讲仁爱之道,由于是文言文,你在引导背诵时难免要为孩子解释一些话的含义。由此可能带来一系列的“恶果”。

这个“恶果”就是孩子变得善良友爱,但这种善良友爱却非常脆弱,而且没有任何保护。

你只暗示孩子看到路上有老人跌倒就要义无反顾地扶起来,却忘了告诉他看一看周围有没有监控或者有没有证人?

《论语》里面的人和《论语》外面的人不一样!

看到许多新闻都有小学生扶老人然后被倒打一耙的事例,事情并不大,但每个人都可以想到孩子幼小的心灵会受到多大的冲击。

他在书上看到的价值观被冲塌了!

那么,应当如何教孩子学论语或孟子?

把角度翻成一百八十度,比如孝,你告诉孩子,孝道是一种担当,是一种责任,是一种感恩。但同时也得暗示孝道的另一面。比如《孔雀东南飞》里的焦仲卿和刘兰芝,比如《钗头凤》里的陆游和唐婉。

甚至还可以拿历史故事对横向或纵向的对比。一方面告诉孩子孝顺的正面事例,另一方面告诉孩子负面案例。比如《郑伯克段于鄢》里武姜利用孝道逼迫儿子无休无止地善待弟弟,比如秦始皇的母亲赵姬逼迫秦始皇满足她的私欲,比如窦太后利用孝道去压迫汉武帝,还有宋仁宗连自己想娶的女人都娶不到一切都因为他的母亲从中作梗。

论语或孟子中的所有道理都是美好的,可是这种美好却没有刀子保护。论语告诉我们要做君子,可是如果不做君子,又能如何?

所以,与其读论语,孟子,三字经,弟子规这类东西,不如给他讲历史故事,好的,坏的,对的,错的,开心的,悲伤的,快乐的,痛苦的。

人间没有那么美好,但也没有那么墨暗。

身为父母,要做的不是让孩子成为一个赤身裸体的好人,而是应当让他成为一个拥有铠甲和钢刀的好人。


亦有所思


6、7岁的孩子,可以读诵《论语》《孟子》等国学经典了。

孩子学国学不论年龄大小,有的家长从小就会让孩子要学一些,比如先学习一些简单的“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道德经”,古诗词什么的,当然,在孩子还不识字的时候,只是让他们先听一听,再跟着读一读等一些最简单的学习方法。这些都比较通俗易懂,3~4岁的孩子完全可以跟着学了,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学习能力是很强的。

中国古典经典对孩子的潜移默化的熏陶是很长远的,r所以对于一些经典的国学文化的滥觞,不要怕孩子被蛊惑,可以让孩子当作文学作来品读,当孩子多接触了不同的文化思想后往往会会有所悟有所得,所以孩子在幼小时就领悟国学是不用担心的。一般来说,孩子学习不同国学的年龄大致如下:

1、半岁的孩子,就可以经常听一些《论语》等经典的录音,这样当他们会开口说话的时候,往往就可以说出一睦经典的句子来了。

2、孩子3岁的时候,可以经常引导他们读诵一些经典的国学,如《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但学习量不要太多,每天100字左右即可,并且要用愉悦的语气来引导,也可以用CD不断播放熏陶,这个时候孩子的吸收能力最强,听力最好,往往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3、4-6岁的时候,就可以让孩子读诵《千字文》、《老子》、《论语》等一些节奏感强,易记的国学经典了,为了帮孩子解决识字问题,可以先让孩子读《千字文》,之后再学习其他的。

4、7-9的时候,可以让学习《大学》、《孟子》、《庄子》、《中庸》等,对孩子的性情情操影响深远,可以让孩子在良好的土壤里茁壮成长。

5、让孩子学习国学经典的年龄,最后在10岁之前,因为一般9岁或10岁之后,他们的心思就开始散了,思想的变化发展就复杂了,这时候就比较不容易引导了。国学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所起到的帮助真的很大,比如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行为、习惯等,可以让孩子变得诚实、好学、尊师、积极、善良及责任感等,无论是做人、做事,还是学习,对孩子都有积极的督导作用。


超能博士


窃以为,不可以。人,当读《四书》,而非读“死书”。

这个问题,关系到当下儿童读经的大问题,也是关系到孩子成长的大问题。所以,真一在此谈一下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以就教于诸位方家。

针对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的两点:一是读经典是为了“学”,学是为了“活用”;而不是为了“读”,为了“死记”,像个机器人。二是人到了哪个年龄时期应该学什么,当有所区分,不能“小学”未读,入手就读“大学”。如此,既违悖人之生理,也违背成长规律,更不符合道理。

《论语》与《孟子》是教人如何成就君子圣贤的经典,欲若成就君子圣贤,必当先学做人,倘若人事还不懂,就学君子圣贤之道,如此以为,实乃拔苗助长,急于求成。六岁半的孩子,正是由天真的时期,逐渐步入少年,需要培养的是人的品行及人的情趣与乐趣,而不是“读死书,背经典”。而当下诸多从事所谓“经典教育”的人士,举出许多所谓成功人士少年时期背诵经典的案例,来奢谈佐证少年背诵经典的好处,的确有为了“孔方兄”而摇旗呐喊的嫌疑。

那么,除了让孩子接受国家规定的常规义务教育之外,究竟如何来培养孩子的品行及人的情趣与乐趣?

先谈品行的教育和培养

培养孩子的品行,当依照“礼、义、廉、耻”四字来进行,这是对《四书》的“活学活用”。

一是要对孩子进行“礼”的教育。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孔融让梨”的故事成为千古美谈,要教育孩子尊老爱幼、尊师礼让、遵守秩序……从小让孩子知道尊敬长辈,爱护弱小,礼让不争,守秩序,不任性乱为。

二是对孩子进行“义”的锻炼。让孩子知道,做人要承担义务,讲义气,不能自私自利,以免长大了成为见利忘义的小人,譬如自己喜欢吃的、玩的、用的,不能独享独用。教孩子进行“洒扫应对进退”的劳动锻炼,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养成热爱劳动、不懒惰的好习惯,以免长大了好逸恶劳。

三是对孩子进行“廉”的培养。教孩子在吃饭、穿衣,在使用学习用具等方面不要浪费,更不能羡慕、攀比别人,知道爱物、惜物,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东西。长大了,要做一个廉洁奉公、勤俭节约的人。

四是对孩子进行“耻”的熏陶。家长首先自己要做到衣冠整齐,莫学那些明星人物袒胸露背,以不知耻的“暴露”为美。还要教孩子要立志,努力向上,知道“人”若是自甘堕落,就是耻辱。

再说情趣与乐趣的培养

人活在世上,若能培养成高雅的情趣和乐趣,人生会变得丰富多彩,倍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不至于成为低俗或无聊的人。培养孩子习学琴棋书画,或诗词歌赋,也不用考什么等级,拿什么证书,纯粹是为了丰富人生,修心养性,活得潇潇洒洒,像梅兰竹菊一样,做个具有美德的正人君子。

总而言之,人之一生,需要读书学习,学以致用,切莫让读书学习成为人生的负累。


一真讲堂


您想让孩子背诵《论语》《孟子》,应该是想让孩子学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这非常好。中国文化非常需要从小培养的。但是,需要把握好两点,一是经典的选择,二是适合的讲解。


说实话,对6岁的小孩子来说,《论语》和《孟子》都不适合。《论语》虽然简短,但是不好懂,而且比较枯燥。6岁的孩子还处于幼儿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的特点是,对情感、生活、美有着很强的感受力,也适合于接触富有情感、富有生活、有着美感的事物。所以这阶段的孩子,需要玩,需要兴趣引导,需要有生活,需要培养对万事万物的情感,孩子也是在这个时候,打下情感、生活、美的基础的。哪怕是道德的教育,也是以情感为基础的。


《论语》和《孟子》显然不符合这个特点。《论语》难懂,而且枯燥。虽然孔子是一个最讲情感的人,《论语》里最重要的仁和礼,背后也都是人心中美好的情感。但是《论语》太简要,文本本身也并不优美,和今天有着巨大的时代隔阂。如果要让孩子读《论语》,需要家长或老师,有着强大的引导能力,能将孔子这个人和他的时代,用很通俗生动的方式,帮孩子还原出来,让孩子能进入。这也要求孩子能有这样的理解接受能力。6岁的孩子,还不具备。大一点了,小学中高年级了,便可以了。


《孟子》好懂一些,里面故事比较多。和《论语》的简要相比,是完整的而且很生动文章了,读起来也蛮有气势。但是《孟子》里的文章,并不是6岁的孩子能懂的。6岁的孩子能懂的,只能是里面一些寓言性质的小故事。而《孟子》真正的精华,自然不是这些寓言小故事。是背后的时代,是孟子这个人,是他的思想观点和执着而艰难的人生,是我们在今天要怎样学习孟子。这也需要大一些的孩子,才能理解的。6岁的孩子,理解不了这些。


孩子不能理解,也难以觉得美,还要背诵,那就只是在完成任务了。《论语》短,还好背。里面警句非常多,或许有些用,日后学习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也许能明白意思。《孟子》长,都是长文章。对文章来说,理解永远是第一位。我们背文章,只是为了培养语感。背《孟子》,或许能培养一点古文的语感。《孟子》里也确实有很多很优秀的古文。但这么小,就去背,太难为孩子。而且估计大一点了,就会忘光。


想学习中国传统经典,有适合小孩子的经典读物。回答里也有人说了,这就是《千家诗》。《千家诗》本来就是古人选给小孩子读的经典诗歌,以春夏秋冬的季节来编排,所收录的诗绝对都是古诗中的经典。而且情感,生活,美,三者都具备了。今天人们想让孩子学习传统文化,习惯拿古代的蒙学读物直接来学,比如《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其实,这些都不符合小孩子情感、生活、美的特点。拿这些给孩子学,是相当省力而且偷懒的一种办法。也是今天很少有人能对少儿的传统经典教育有研究有探索有创造的无奈之举。


孩子是被动的,你给他什么他就得学什么。我们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给孩子最合适,最能给他生命滋养的东西。中国传统文化那么丰富,没有能给小孩子生命滋养的东西吗?当然有,但需要我们去研究,去再创造,在传统和现代,在古典文化和孩子之间架起一座桥梁。6岁的孩子,还是和他一起读一读《千家诗》吧,跟他讲一讲《千家诗》里优美动人的故事。《三字经》《弟子规》不用读。《论语》《孟子》大一点了,我们再读。当然,也是需要讲的。


风乘教育夜话


关于国学的问题,我很乐意与您探讨一下。

6岁的孩子是可以引导背论语和孟子的。我想您能有这样的提问,证明你是一个对孩子有规划的家长。并且规划很细致到背诵科目上。能选择国学进行背诵,也证明您看到了国学的精华。

孩子在早期教育的时候,让他尽量多诵读一些中国古代的经典是有很大好处的:

1、可以激发提高孩子的记忆的能力;

2、培养孩子对经典的兴趣和热情;

3、培养孩子学习与自我学习的能力;

4、熏陶孩子对中国文化的感情、并有助于个人品格的早期形成。

当然,在孩子的理解能力和知识储量并不是很好的时候,别说论语、老子,就连三字经、唐诗三百首等启蒙读物,孩子也领会不了其中主旨。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越来越丰富、理解能力越来越强,孩子脑海里的经典会不断被唤醒,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我想您也是看到了并且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这些进步而选择背诵国学。

就拿论语来举个例子🌰

首先熟读论语里的名句,会增加孩子的表达能力。

熟读论语,可以在无意间培养孩子的社会公德意识----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比如人不知而不愠,比如智者自知,仁者自爱。

熟读论语,可以塑造人文情怀,比如“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熟读论语,可以让孩子懂得敬畏,避免无知者无所谓的情况出现。

其实论语乃至整个儒家学说,归根结底,就是“君子学”。孩子小时候不理解,只是死记硬背,但是长大了,有了生活的经历,心里就会有所领悟,指导他的人生。

并且反回来想,论语、孟子也就是古时候人们的教科书嘛,如果有这么多可学的好处,何乐不为呢。相信一节的选择吧。加油




Yuki老师有声绘本故事


完全可以有选择的读,《论语》《孟子》不是毒草。几千年过去了,里面肯定有糟粕,所以我们要有选择。小孩子不可能完全理解,但可以先熟读成诵,然后再一步步理解。

以前的国学大师南怀瑾,从小就能背《滕王阁序》,还有《红楼梦》的部分篇章。唐初四杰王勃,十四岁就写出了包含中华文化密码的《滕王阁序》,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都是其中脍炙人口的名句。还有很多科学家,如丁肇中,钱学森,小时候上的都是私塾,背了四书五经中的大量内容,不仅没有害处,还促进了他们成材。看看我们的孩子,十几岁能背什么?更不用说写了。这是不是我们当代再难出大师的原因?

实际上,儿童时期的大量背诵能很好的刺激孩子大脑潜能的开发。当然,也不能强迫孩子,要逐步培养其兴趣,如果孩子肯背,则善莫大焉。


江湖夜雨92


不必,《论语》太深了!先懂内经吧 最少是前五章过了再说懂《论语》。我在中医群兜了一圈,人家都跟我吐槽说内经读不懂,让个孩子背《论语》太太太深了!其中志学的句子可以让孩子记记,其它没啥必要。

《论语》17.9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想要给孩子培养人文素养,让孩子多背诗歌就行了!诗歌以其韵律传达汉字语言的流畅优美、与节奏,不忿不戾,对孩子心志之定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诗经》里有些篇章深,有些却是很浅的,言简意赅,也是对孩子思维判断力的简练训练。《诗经》不够用了,《唐诗三百首》来凑,单从五律可始挑出来背诵吧!等孩子年纪大点想去找这些诗的背景故事的时候,就是掌握文史知识的开端了。以文成史,文成在价值观连续,史胜在是真实社会管理的记录,能虑到历史和社会时代背景的孩子心胸会开阔一些。心胸开阔意味着健康的体魄和人生选择的顺意,这样的幼教是对孩子未来的优化塑形。

但是,别过度了!幼儿以睡眠饮食适量的活动保障健康地成长,过分压榨脑力等于是在盘剥孩子本神的成长空间,没必要,而且对幼儿成年后的发展不利。风物长宜放眼量,家子别太着急了,适得其反就不好了!还有,如果家长不热爱学习的话,一味逼着孩子学习孩子可能会有逆反心理的,顺其自然吧!天赋就是天赋,强扭不来,幼儿教育以健康成长为核心价值观。

祝安。


节度使95


给孩子多看一些传统文化的书籍,比如《弟子规》可以给孩子看这些电视,推荐一款动画片名字叫《中华弟子规》

《老子》《孟子》的书籍,文章都可以,老子的道德经不错,做成大事之前,先学会做人,都可以看,这是老祖宗的东西,为什么不能看呢?

“人之初性本善”人的本性本就是善良的,所谓的“恶”都是后天环境因素造成的,尤其是学龄前的孩子,孩子的内心比较的单纯,纯洁,好像一张白纸,你给她什么教育,她的内心就会出现什么色彩。

做人要做到,互敬互爱,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弟妹,爱惜朋友,哪怕是陌生人也不要表现的那么冷漠,因为,茫茫人海中,你怎么确定他不会和你有任何交集呢?

但是,有爱心是好事,在教育孩子有爱心的同时,要告诉孩子忠奸善恶,好人和坏人的定义,让孩子学会用智慧去处理人际关系,用慧眼去识破这个社会的好与坏。

中华传统文化,真善美,是做人的道理,我不是一定要说学习西方文化不好,但是,都觉得西方文化好,那么中华传统文化谁来传承呢?那么多老祖宗留下的东西,都被人遗忘了,都去学习西方文化了。其实,有些时候觉得西方文化好的同时,外国人却在学中国的老子,孟子,这说明什么?说明中华传统文化再外国人的眼里,他还是有吸引力的,还是会值得学习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