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庄子》《孟子》书中都未提到对方,好像两人没有任何交集这是为何?

氤氲袅


庄子是战国中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重要的代表人物。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学派。庄子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

《庄子》是庄子的代表作,还有《逍遥游》《齐物论》,都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庄子隐居南华山,又葬于南华山,被称为南华真人,《庄子》被奉为《南华经》。庄子的哲学思想,继承老子的道法自然,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

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孟子满腹经纶,怀着济世救民的治国思想,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尽管没有得到诸侯的重用,但受到各国的敬意,让孟子名扬天下。孟子在当时的影响,庄子肯定是知道的。

庄子始终怀着追求天道,回归自然的隐士思想,著书述说。比起老子更注重自然之道,没有什么治国理念,几乎完全避世。庄子的周游列国,只为游学传道,并不向各位国君推行政见。楚王听其庄子大名,邀他在楚为相,庄子婉言谢绝。

中国的儒家道家,中华文明的精髓和根基。一阳一阴,一显一隐,一朝一野,相辅相成,共同支撑和哺育着中华文明。庄子和孟子,同一时代的两位亚圣,年龄相仿,地域相近,为何互不理睬,从未谋面,并且双方的著作都未提及对方,既是中华文明的一大遗憾,也是后世不解的困惑。

两位圣人志不同,道不合,两者思想不在同一领域。孟子以弘扬儒家思想,济世救民为己任,对于庄子不思进取的行为置之不理,不足为奇。庄子崇尚清静,不愿卷入世俗的是非之争,从不谈及政事。庄子己经通过孔子的故事指责儒家思想而宣传道家思想,也就觉得没必要与身边的这位儒学大师进行过招,互吐口水,弄得都不开心。只是《庄子》一书有许多对孔子的指责,却对孟子只字未提,这实在是令人不得其解。

两位亚圣同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者和创新人物,当时闪耀的两颗巨星,其思想相互依存同为一家亲。至于两位从不提及对方,那是他们的思想闪耀出灿烂的光芒,如同两条平行线,从各自的角度,闪亮着中华文明的夜空。








朱八戒CC


众所周知,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是儒家的第二号人物,是“圣人”孔子之后的“亚圣”,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说的第二号人物,其乃是旷世奇人,有经天纬地之才,他的文章气势磅礴,他的思想深邃宏阔,他的寓言想像奇特,他的风格嬉笑怒骂。

孟子与庄子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两人年龄相差无几,也同样都活动在中原地区,为什么他们就从来没有见过面呢?甚至在各自的著作中,也都从来没有提及过对方呢?这真是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查阅历史资料,发现解释他们两人“老死不相往来”最具有代表性的说法有朱熹之说和傅佩荣之说。朱熹认为,二者“老死不相往来”有两个原因,一是地理位置的原因,两人势力范围没有交叉,孟子往来于齐、宋、邹、鲁之间,最南面的地方也只到过梁国,而庄子活跃在淮西一带,在那个信息不畅通、交通不发达的时代,两人自然也就没有交流的机会了;一是各自身份地位的差异,庄子生活在穷乡僻壤,一生穷困潦倒,一生没有发达过,算不上当时的知名人士,算不上当时的“闻人”,当时没有多少人去理会他,所以,也就没有引起孟子的留意与关注。

傅佩荣认为,儒家有一个原则,叫做“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孟子对于庄子这样的人,肯定是没有什么兴趣的。因为孟子要带着学生们周游列国,想要为国君所用,想要为老百姓做点事情,以此达到造福百姓的目的。

而庄子是一个笑傲山林,甘愿自己过苦日子而毫不在乎仕途的人,跟孟子可以说是没有见过面,即使见面恐怕也没有话说。

我认为,庄子之所以与孟子“老死不相往来”,根源在于庄子本人,因为庄子传播的是道教,而道教向来主张无己无功无名无为,尽管庄子学术水平高,却只顾自己孤芳自赏,没有象孟子那样带出很多的学生,故那时的庄子不可能名气很大。由此看来,当时的孟子应该不清楚庄子的存在,不知道在他的时代,曾经有这样一位大师。这让后世之人,心中充满了遗憾。

说实话,孟子与庄子的双雄会,确实让人充满期待。一个是咄咄逼人,一个是天马行空,同样的滔滔不绝、一泻千里,同样地拥有无限的激情、无穷的自信乃至无比的傲慢,他俩若能相见,该会有怎样精彩的场面呢?

遗憾的是,两颗耀眼的流星,居然就这样平行地滑落,没有冲撞出哪怕半点智慧的火花。遗憾的是,仅仅因为庄子本身低调导致的名气不大,没有足以引起孟子的特别关注,致使所有的期待顿时化成了泡影,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的遗憾。

由此看来,为人处世,不可一味只图虚名,也不可一味刻意无名。



歪嘴说历史


《庄子》《孟子》书都未提到对方,好像两人没有什么交集这是为何?回答这个问题,先筒述一下这两位思想家吧!

庄子(公元前369一286年)是战国中后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孟子(约公元前372一289年)是战国中后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由此,庄子和孟子是同一时期人物并年纪也差不多大。特别一提的是,他们各自学派的祖师爷(创始人)代表作,老子《道德经》和孔子《论语》都是从《易经》解答出来精华。只不过是老子以《易经》坤卦,为阴形成的道派学说,孔子以《易经》乾卦,为阳形成的儒派学说。

当时东周朝就是《易经(周易)》的思想作基础来统治社会,这足已说明道家与儒家一脉相承。儒道合一形成了当时封建社会的主流与辅流。

为此,综合所述,《庄子》《孟子》书都末提到对方这个问题,作以几点解释,会一目了然。

01

《孟子》中心思想讲的就是“仁义”。他的思想认识很朴实,提出了“民为贵,君为轻”的“仁政”主张。意思是统治者应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再来考虑统治者利益,为政者保障人民的权力先行。

《庄子》中心思想讲的就是“道德”。他继承老子的思想,“道”是客观存在的,是宇宙万物的本原。“道之真修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为天下。”意思是大道的真髓精华用以修身,它的绪用以治理国家,它的糟粕用以教化天下。

为此,《庄子》和《孟子》的中心思想合在一起为“仁义道德”。这完全合乎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宗旨,构建稳定的和谐社会这一指导思想。所以这是《庄子》《孟子》书中都末提到对方的重要因素。

02

首先,对一个思想家又是文学家来说,著书立说是坦明各自的思想观点,找到发展社会,管理社会的理论依据。并不一定要在各自的著作中来提及对方。两个不同思想学派更不会拿别派观点来著书立说。

再说,庄子和孟子两人分别都是道家老子和儒家孔子的继承者。在他们二人看来,老前辈创造的思想学说早已定论,道儒两派互相对立,已经早就在老子和孔子之间得到各自认可。为此,后世继承者不会再论。

03

庄子和孟子同处于当时的战国中后时期,当时社会以《易经》思想作统治基础,构建的封建宗法“周礼”制度面临灭亡,诸候争霸,战争动乱局势中。两家思想互相吹奉也是挽救不了秦国统一的趋势。

其实两人处在的社会,己经发生根本变化,尊信法家思想统治的秦国发展很强盛。至此儒家思想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同样道家思想在当时社会也不看好。这个时候两家也不会互相打击,互相吹奉更是不可能的。

总而言之,《庄子》代表的道家思想和《孟子》代表的儒家思想,都倡导构建稳定社会和谐社会的目的,是不会相互排斥的,并且很有互补性。对当今社会提倡“仁义道德”教育很有大意义。


刘梦辉1445414400581


这个“交集”,实实在在地,确实没有。我以为,虽然庄子的外王内圣思想对儒家产生重大的深远影响,以至使我们这些早已脱离孔孟教育,且已到老年的人,都不陌生。然而,作为同时代人,两人兴趣爱好及具体贯彻的主张,注定没兴趣也没功夫互相关注一下,研究一下。一个是教育家、政治理论家,孟子好交际、喜跑官、爱教人,游说国君推行自己民贵君轻的仁政至上思想主张。因为人家不接受,只把他当学者尊重,便不接受国君的赠金,可见不缺钱。孟子虽爱四处走动,但因为接触的都是王公大臣、国君宰相,在富裕繁华之地,轮不到去见穷乡僻壤,因为缺粮去借粮被戏弄的穷棒子庄子。文学家庄子喜闲居、独来独往、不受管束、害怕见国君,认为伴君如伴虎,自由散漫,兴趣爱好也不同,不喜扎堆喜独处,搞文学创作,创作十万之多文字的著作。可见两人在时间上实在没功夫即使认识也不可能见面。山野村路的,高低不平,人生地不熟的,让孟轲在宝贵的时间里怎么找到庄周。正如现在这两种人互有厌恶及陌生一般,那时人也应一样,所以双方即使互相知道,也不可能互相提及,正如今人难以接受如此自辱一般。“外王内圣”思想也沒必要互相见面切磋,更何况,对儒家影响是后来的事。











从北方从日出之地飞来


庄周和孟轲是同时代,但是交往甚少,在《孟子》和《庄子》亦未见交集,并不奇怪,因为他们的门类不同是主要原因。

①孟子的祖师爷是孔子的儒家学派,既是思想家、教育家,又是政治家。所以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②庄子的祖师爷是老子的道家学派,既是先秦著名思想家,又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③老子和孔子是″主张不同“的学派创始人,又是至诚的礼仪"朋友″。″上善若水“是他们两人共同的认识,也是两人共同最高的思想境界。

④古代学者甚是敬仰自己的祖师。庄周孟轲亦是如此,他们都知道两位祖师既是好朋友又是各有主张,从未有相互不敬之处,作为晚辈虽然主张不同,政治有分岐,但不可有不端行为。

①居住属地甚远。孟子是山东邹城人,而庄子是河南商丘人。相距近千里,各有事业,交友访问,谈何容易。

②孟子喜欢从政,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等。

③庄周一生视仕途为草芥,不追逐官祿,一生贫困潦倒,且猛烈抨击当时社会"圣人生而大盗起",直接把茅头指向暴君。

综之,庄孟二人在上述情形之中,不可能有什么交流、访问。《孟子》成书又早,而《庄子》成书则晚得多。所以,两书中无交集则是情理之中了。


全峰山


《庄子》和《孟子》

庄子(公元前369一前286年)(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名周,

孟子(公元前372一前289年)(今山东邹县)人名轲,字子舆,

两人前后差三年,也可以说是同一時期的人

庄孑是战國時代的思想家,道家思想的创立者,同時也是著名的散文家,他对各家学说无不涉览,但以老孑之言作定准,曾经著书十佘万言,大概是都采用寓言式的文章來表达他生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复杂的時代,情愿过着贫苦的生活,作者著有《四部备要》本十卷,《庄子集释》四册十卷巜庄子集解》《诸子集成》本八卷

孟子:战國時期大思想家,敎育家和散文家,他的老师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学生,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后世以孔子并称为《孔孟》历游齐,宋,滕魏各國,以他的政治主张游说诸候,但当時诸候都认为他的主张迁阔,远离实际,不加采纳,因此他"他所如(往)不合"退而与弟子万章之徒作《孟子》七篇,《孟子注疏》四部本十四卷,《孟子集注》四部备要本七卷,《孟文正义》四部备要本三十卷《孟子文选》散文七十佘篇《孟孑译注》中华书局本注译简明,

他二人不在一个地方,一个论德,一个沦义,各写各的书,所以互相没有來往。


秋阁一凭栏



梅里一了


《庄子》注重于认识论,《孟子》讲的是实践论。前者专注于“存在”,后者专注于“价值”。两人分别是“老子”和“孔子”的传承,前辈有交集,只是传承者向各自学述发展中交集渐少,各说各话的结果。


形而上之规则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人物,属哲学范畴,他们的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致虚守静,无为而治。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生要人物,孔子创立,孟子发展,他们的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信。他们首推周礼,以"仁,恕,诚,孝是其价值观,着重修德,家族伦常,提昌仁政,抨击暴政,重视礼乐秩序,移风易俗,极富入世思想和人文精神。

因二人的观点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所以没有提及的必要。


云鹤166082174


庄子早上去捉蝴蝶了,有诗为证,庄子早提蝴蝶,望帝春归托杜鹃,孟子不是去给他取孟婆汤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