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庄子》《孟子》书中只言片语也没提到对方,庄周孟子为何没交集?

氤氲袅


中国的儒家和道家可谓是中华文明的督脉和任脉,一阳一阴,一显一隐,一朝一野,相辅相成,共同支撑和哺育着中华民族,使得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而薪火相传至今的奇迹文明。

儒家和道家的创始人分别是孔子和老子,老子比孔子年长,孔子曾问道于老子,两位先圣前后有过两次会晤。虽然道迥异,但二圣相谈甚欢,和而不同。

在他们身后一到二百年间,儒道两家分别迎来了各自的另一位圣人—孟子和庄子。孟子长庄子两岁,这两位忠实地继承和发扬了各家始祖的学说,为儒道日后的地位和影响力夯实了基础,被后人尊为两家的亚圣。然而,令世人奇怪的是,两位同时代、地理位置相距不远、同为当时闪耀的两颗巨星,竟然始终未能谋面,甚至互相在其著作和讲学过程中都未提及对方,未曾像他们的师祖那样愉快地会晤,实在是中华文明的一大憾事,也是后世人们一直不解的困惑。

是他们互相不知道对方的存在吗?显然不是。

孟子和孔子一样,也是满腹经纶,怀着济世救民的治国理想,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游说众诸侯。但结果是一样的,没有哪国采纳了孟子的思想,但都对孟子表达了敬意。这样的经历使得孟子在当时名重天下,齐宣王虽不采纳孟子的治国理念,但在齐国著名的稷下学宫把孟子奉养了十几年,后来是孟子自己离开的。所以,对于名重天下的孟子,庄子不可能不知道。

同样,庄子和老子也很相似,始终怀着追求天道、回归自然的隐士思想,著书述说。跟老子相比,庄子更纯粹,《老子》中,尚有不少的治国理念,而《庄子》中,则纯乎自然之道,几乎完全避世。同孟子相比,庄子也是周游列国,但不同的是,庄子是为了游学传道,而不是去见国君推销政见。当楚威王听到庄子的大名后,曾经派遣两个大夫携千金前来邀请庄子赴楚为相,这才有了《庄子·秋水篇》里著名的对话,庄子拒绝了邀请,表示宁愿像乌龟拖着尾巴在泥塘里打滚活着,也不愿成为被尊贵地供在太庙里的冰冷的祭品。孟子也曾去过两次宋国(庄子的国家),而且,他们还都见过同一个国君—梁惠王,所以孟子也不可能不知道庄子。

然而,双方互不理会,究竟为什么呢?

孟子不理会庄子,应该是孟子心里始终装作江山社稷,以弘扬儒家思想、济世救民为己任,根本没时间也没心情去和庄子打嘴仗。孟子自己曾说过:“吾岂好辩耶,吾不得已也”,可见孟子不是那种喜欢打嘴仗的人,况且也不一定辩得过庄子,所以干脆不理庄子,假装不认识。

《庄子》一书中,庄子经常拿孔子开涮,然而对眼前的孔子门徒孟子却只字不提,确实令人倍感困惑。可能的解释是,庄子在大是大非上崇尚清静,不愿卷入是非争斗。虽然庄子和惠子经常辩论,但那只是好朋友之间关于生活方面的一些普通争辩,如著名的“鱼之乐”之辩。惠子是政治家,但庄子从不和惠子辩论国家政治问题。从《庄子·养生主》里“庖丁解牛”的故事也可以看出庄子的避实就虚思想,庖丁的刀之所以用几十年不坏,是庖丁善于游刃有余,从不硬砍骨头。庄子通过孔子的故事已经充分达到贬责儒家思想、宣扬道家思想的目的,又何必和身边一位儒家高手天天过招、互吐口水而搞得很不开心呢?庄子虽然穷困一生,但会养生,悠然自得、不与世争的思想,使得其寿命依然达到了84岁。

两位亚圣似乎是中华文明这枚硬币的两个面,相互依存,但永不会面。又犹如两颗璀璨的流星,平行地滑过,始终没有交集,但从不同角度同时照亮了中华文明的夜空。


唐明国亮


说说我的观点:

一,先从个人的抱负和人生观来说,孟子汲汲于用世,曾一度仕齐为卿。他一方面既要正人心,息邪说,距彼行,放淫辞;一方面又忙着游说各诸侯国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最后在不得已之下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庄子却不同,他过的是隐居生活。庄子追求的绝对自由,诅咒对人的一切束缚。他虽然过着“衣弊履穿”“困窘织履,槁项黄馘”的艰难生活,但他志向坚定,不肯与统治者合作,还把魏国的相位比作腐鼠。司马迁说庄子做过漆园吏也许是因贫而仕。他把当时的政治生涯当成最险恶可怕的勾当,把政界人物看成最凶暴卑鄙的角色。

二,从整个大环境来看,庄子之学在当时并不是显学。庄子一生过着隐居的生活,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还随时揭他们的老底,庄子之学在当时又不是显学,凡此种种。说明庄子隐居僻处,自说自道,孟子对他很可能不熟悉。而且庄子对孟子的事业并不构成威胁,孟子忙于游说诸侯,发扬先王之道,距杨墨,放淫辞,可以说无暇他顾,即使知道有庄子这个人,也会让他在僻处自说,何况孟子说自己是不得已而辩,庄子连提也没有提到他,他怎么会无端的去批评庄子呢?

三,至于庄子无一字提及孟子也不难理解。庄子本来就“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他认为“辩无胜”。庄子是反对辩论的,他与人辩论,几乎是因为别人先发问,庄子隐居一方,孟子又不批评他,不会有交集。

四,在庄子时代,孔子早已被世人奉为师表,而利用“重言”是《庄子》的主要创作方法之一即借古人、老人之名姓说出自己要说的话。孟子虽然是儒家的砥柱,名声赫赫,但不是他心目中的古人、老人,怎么说也比不上儒家的创始者孔子。

总之,孟子和庄子互不提及是有时代原因的。


流云看天下


孟子不理会庄子,应该是孟子心里始终装作江山社稷,以弘扬儒家思想、济世救民为己任,根本没时间也没心情去和庄子打嘴仗。孟子自己曾说过:“吾岂好辩耶,吾不得已也”,可见孟子不是那种喜欢打嘴仗的人,况且也不一定辩得过庄子,所以干脆不理庄子,假装不认识。

《庄子》一书中,庄子经常拿孔子开涮,然而对眼前的孔子门徒孟子却只字不提,确实令人倍感困惑。可能的解释是,庄子在大是大非上崇尚清静,不愿卷入是非争斗。虽然庄子和惠子经常辩论,但那只是好朋友之间关于生活方面的一些普通争辩,如著名的“鱼之乐”之辩。惠子是政治家,但庄子从不和惠子辩论国家政治问题。从《庄子养生主》里“庖丁解牛”的故事也可以看出庄子的避实就虚思想,庖丁的刀之所以用几十年不坏,是庖丁善于游刃有余,从不硬砍骨头。庄子通过孔子的故事已经充分达到贬责儒家思想、宣扬道家思想的目的,又何必和身边一位儒家高手天天过招、互吐口水而搞得很不开心呢?庄子虽然穷困一生,但会养生,悠然自得、不与世争的思想,使得其寿命依然达到了84岁。

两位亚圣似乎是中华文明这枚硬币的两个面,相互依存,但永不会面。又犹如两颗璀璨的流星,平行地滑过,始终没有交集,但从不同角度同时照亮了中华文明的夜空。


赵越


孟子与庄子虽然生活在同一时代,但是他们的思想观点却迥然不同!孟子不理会庄子,应该是孟子心里始终装作江山社稷,以弘扬儒家思想、济世救民为己任,根本没时间也没心情去和庄子打嘴仗。孟子自己曾说过:“吾岂好辩耶,吾不得已也”,可见孟子不是那种喜欢打嘴仗的人,况且也不一定辩得过庄子,所以干脆不理庄子,假装不认识。

《庄子》一书中,庄子经常拿孔子开涮,然而对眼前的孔子门徒孟子却只字不提,确实令人倍感困惑。可能的解释是,庄子在大是大非上崇尚清静,不愿卷入是非争斗。虽然庄子和惠子经常辩论,但那只是好朋友之间关于生活方面的一些普通争辩,如著名的“鱼之乐”之辩。惠子是政治家,但庄子从不和惠子辩论国家政治问题。从《庄子·养生主》里“庖丁解牛”的故事也可以看出庄子的避实就虚思想,庖丁的刀之所以用几十年不坏,是庖丁善于游刃有余,从不硬砍骨头。庄子通过孔子的故事已经充分达到贬责儒家思想、宣扬道家思想的目的,又何必和身边一位儒家高手天天过招、互吐口水而搞得很不开心呢?庄子虽然穷困一生,但会养生,悠然自得、不与世争的思想,使得其寿命依然达到了84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