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如何理解《孟子》说的"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这句话?

十二十页


天下之言论,不是归属于道家,就是归属于墨家。然后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出来参乎了一句:“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即归墨”。春秋中后期,道家崛起。道家创始人老子被许多人拜访过,比如孔子。孔子虽汲取了道家的部分观点,但是讲究的是不利己,不利众的观点,这个被孟子学去了。先介绍一下杨、墨二人吧。

杨子,本名杨朱,字子居,魏国人,中国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传承的是老子之道,传扬的是为己主义。

墨子,本名墨翟,被誉为科圣”,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墨家学派创始人物,中国墨家的思想有利益性、科学性、仁义性、哲学性、进步性,崇尚平等、和平、节约、学习。

为什么孟子一辈子都在骂杨朱和墨子?

墨子和杨朱,则分别代表着利己(无政府主义),兼爱(社会主义)的观点,和孔孟之道秉持的仁爱(封建主义)不相匹,这是孟子骂他俩的第一点。

其次,墨子出于儒家,而儒家讲究的是:诶,你在我这学了你就别跑,可是墨子走了之后,建立了墨家学派,还在《墨子》里立了几章,叫非儒。孟子说:这离经叛道的家伙,还骂我们儒家,我也要骂你。

再者,儒家的分裂是孔子后学逐步造成的,孟子在早期改变不了局面,儒学脱离了显学的地位,都被杨朱学派(道家)和墨家占啦,让传承于孔子的孟子不开心惹。



高山流水gyj


《孟子》说的“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这句话出自《孟子·滕公下》,原文是:“……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其意思是:杨朱、墨翟之言传满天下,天下人的言论不是归向于杨朱一派,就是归向于墨翟一派。杨朱主张一切为我思想,是没有为君之心。墨翟倡导平等无差别、不分厚薄亲疏的相爱,是没有父母之心。无父无君之心是禽兽也。

根据以上所述,“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这句话,应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⑴杨朱提倡“为我”思想,缺少兼爱,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至于“无君”,要看什么样的君,是有道、还是无道,不能一概而论。⑵墨翟倡导兼爱,是一种泛爱思想,没有敌我之分,又缺少父爱、母爱之心,不完整。⑶由于二者都存在问题,所以《孟子》所说的“天下之言”无论是归向于杨朱一派,还是归向于墨翟一派,都不能真正达到有利于社会进步发展的目的。这就是我对题主问题的理解。

 

 

注:①杨朱,战国初期思想家,主张“为我”,与墨翟倡导“兼爱”思想相反。②墨翟(约前468~前376),战国初期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倡导“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目的。


微道助您创造终生价值


人们的价值观只有两种: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是利他主义的代表。墨家和儒家,当时都是显学影响很大。

杨朱主张利已主义,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认为每个人都利己而不利他,也不损他,就不会有损人利己的事情出现,世界才是真正公平的。

所以才说天下之言,不归墨,则归杨是有一定道理的。

老子说,天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是损不足奉有余,才是人间产生纷争的根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不然就没办法生活。人们反对的只是极端的利已主义者,精致的也好,赤裸裸的也好,人们都不喜欢。所以人们才都不喜欢道德绑架。


老梁139490047


杨子主张的是‘为我’,即使拔他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利,他也是不干的,而墨子主张‘兼爱’,只要对天下人有利,即使自己磨光了头顶,走破了脚板,他也是甘心情愿的。

所以说,杨朱、墨翟他们我觉得其实算不上是学说,只能说是一种观点,一种来自底层劳动人民的诉求和声音。


三迟


要理解这句话,先联系上下文看一下。

圣王不作,诸候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意思是,圣王也不再出现,诸侯无所忌憚,一般士人也乱发议论。扬朱,墨翟的学所充满天下。于是所有的主张不属于扬朱派,便属于墨翟派。杨派主张个人第一,这便否定对君上的尽忠,就是目无君上,翟派主张天下同仁,不分亲疏,这便将否定对父亲的尽孝。就是目无父母,目无君上,目无父母,那就成了禽兽了。

那么,孟子要做什么呢?

吾为此懼,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

意思是,我因而深为忧虑,便出来捍卫古代圣人的学说,反对杨墨的学说,驳斥错误的言论,发表荒谬议论的人不能抬头。


木山文


孟子曰: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即归墨。杨朱为我,是无君也;墨翟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

注释:圣王,有作为、有大德的君王;作,原指发生、出生、产生,此为出现;放恣,无人管束的状态;处士,非官方文化人;横议,没有原则的言论。

这段话的背景非常宏大,涉及了儒、杨、墨三家思想的纲要及战国时各家思想之辩。真正透彻的解读,不是一篇短文能胜任的,而写一篇详尽通透的长文,可以说头条自媒体作者基本上都不具备这个功力,即使有作者写出,也不是读者能轻易读通的。我发文是意图用我极度有限的知识给爱好者提供些理解思路,仅此而已。

孟子为什么骂杨朱墨翟为禽兽?我们看一段《礼记.曲礼》的原文: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我们后人对儒家思想有个普遍的认知:"仁"是儒学的宗旨。这是一个极度错误的认知!如果对儒学的理解仅在这个层面,就说明其人根本不知儒。我骂过许多自媒体大V,就因为那些人学了一身腐儒的臭毛病,却不知儒之真义,明明不学无术偏又爱装高人。儒家思想的纲要在于"礼",儒门弟子入门前的第一要务是读《礼记》,熟读四书五经才真正算入了儒门(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易传、尚书、诗经、礼记、春秋)。而《礼记》是贯穿四书五经的导读,不读礼记或不奉行礼学,被视为三观不正或政治不正确,不可为儒者。礼学是孔夫子从东周图书馆挖掘出来的儒家宝贝,被儒门人视为"道"之存在,儒门三千弟子大多就是靠礼学谋生——祭祀、治丧以及其他各种大型活动的主持人工作非儒家不可胜任。这个专业技能在古代相当吃香,却也是各家嘲笑儒门的笑柄。

杨朱以"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一言闻名后世,在当时也同样闻名遐迩。这句话最容易解读为"利已主义",后人这么想,孟子也是这么想的,故曰"无君。但是,这句话后面还一句"悉天下奉一身而不取",两句话合起来就具有了哲学的辩证意义,辩证,意味着兼顾了矛盾与统一,杨朱的全性保真观念是正视了人性的哲学思想,比起儒家单方面的求仁、刻意避开礼制存在违背人性事实的奉迎学术,杨朱的"利已主义"学说更显严谨,两种学说发生碰撞,结果可想而知,儒家完败。

墨家尚兼爱,想当然的解读是"个人自由主义",孟子就是这么想的,故曰"无父"。其实"兼爱"与孟子的"义"中包含的"等值反应"观点是相通的,区别就在于:墨家"兼爱"的范围是所有人,孟子的"义"是先把君父摘出来供着,然后在底层内谈义。如此,高下立判。两种思想的碰撞,儒家根本解释不了为何君父可以坐在空调房喝着茶看咱们在楼下你死我活地折腾。一辩论,儒家同样完败。

因战国时没有"主流意识形态",各家思想的产生多是基于最本质的人性:公平公正意识,所有辩论也是在这个背景下进行,辩论的结果也是客观公正的。战国纵横家能靠三寸不烂之舌一张嘴吃遍天下,正是因为当时的背景决定了大家都能讲道理,能讲道理,才有舌辩之士的舞台。当时只有儒家是明确维护礼制的,礼制的特征是:在法理上规定了各个阶层的天赋权利。显然,这样的"礼制"是每个个人都下意识抗拒的(少数得利者除外)。在没有外力压迫的前提下,人们真实的意愿必定选择自由。所以儒家学说在以自由意识形态为背景的战国根本不得人心,在学术影响力上真不如杨朱学派和墨家。按当时的趋势,杨朱、墨家的思想形成主流是必然的,故有"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的说法。在鲁国,儒家弟子扔下老师孔夫子跑去少正卯那里听课的笑话,也说明了如果没有干预儒家被主流淘汰就是必然。

儒家认为天下百姓是无知的,天下必须要"智者"在坚固的秩序下治理,然后才能天下太平。孟子是这个理念的忠实奉行者,他坚定地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杨朱墨子是错误的,希望有个统一的意识形态——当然这个统一只能是儒学来完成。但是,他和谁辩论都被按在地上摩擦,他很无奈,只能祭出大杀器——礼学。此举之意是:礼学是我老师千辛万苦从国家图书馆发掘出来的,是古代先贤总结的最正确的行为规范。你们的学说与先贤思想不容,古代贤人难道还不如你们?先贤都那么说了,难道他们会骗我们?你们怎么狡辩也没用,反正我就是对的,你们就是错的!先贤说不知礼者为禽兽,你们不遵礼学,就是禽兽。

孟子是不是像极了后世动不动就叫嚷"咱们五千年文明,博大精深……你懂个屁"的"爱国者"?


旁敲侧击991


古代人思想受封建礼制影响,所以百变不离其宗,都有封建的影子,今天看来,天下的道理并不是杨朱和墨子所涵盖的了。今天的思想如科学、平等、民主、公平等思想,杨朱、墨子都望尘莫及了。



杨哥之翩翩舞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此语出自于《孟子.滕文公下》 杨朱、墨翟:二人都生在孟子前,具体年代已无法核实,大约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杨朱主张“为我”、“贵生”。墨翟是墨家的创始人,所传《墨子》七十一篇,现仅存五十三篇。主张人们要“兼相爱,交相利”,“节用”,“苦身劳形以利天下”,反对战争,反对儒家的“礼乐”。这是说杨朱墨子的学说在当时充满了天下,在孟子看来,不符合儒家的思想。


杨柳145822138


“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即归墨”。

杨朱“为我”,墨子“非攻”。其实当时杨朱墨子学派确实有一定影响,但还没到“不归杨即归墨”程度。孟子说的是气话,故意夸大其词。

孟子以为:杨朱的‘利己’思想如果推广,所有人都只顾私利,就会不知有君,不知有国;而墨子的‘兼爱’是无差别地对待一切人,便抹杀了伦理、亲疏、等级、尊卑——无论是‘利己’还是‘兼爱’,都势必造成社会的混乱、秩序的崩溃,让人变得和动物无别(自然状态,无政府主义)。

实际上,孟子是将杨、墨两家的学说取其一点并推之绝对化、极端化了。实质是杨朱、墨子学说严重影响孟子学说推广,孟子有点狗急逃墙了!


国学小师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此语出自于《孟子.滕文公下》。 杨朱、墨翟二人都生在孟子前。

杨朱和墨子在都是很著名的哲学家,他们的观点主张不一致,在孟子的时代杨朱的思想已经具有与墨家同等的影响力,对当时人们的思想起到了重要的影响。这句话意思就是说杨朱、墨翟的学说在天下散布传播很广,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致使天下的思想学说,不是来自于扬子就是来自于墨子。这也应该是孟子光大儒家学派能成为亚圣的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