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中国人,如果没有读一点中国老祖宗圣人经典《论语》《孟子》四书五经,遗憾吗?

生活体会放大镜


答案是确定无疑的,遗憾至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绝非虚言,已经渗透到我们的骨髓里。而中华文化的源头,是上古伏羲,伏羲画卦,文明肇始,从此,以八卦为经典的朴素哲学开始在中华大地流传。伏羲之后,经三皇五帝,至夏(有待考证),至商,中华文化在激荡和酝酿,至商末周初,集大成者周文王演之在前,周公述之在后,六十四卦得以传世,这便是《周易》。西周之后,又至春秋,战乱纷仍,人心思变,各种思潮在中华大地涌动,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儒家、兵家、名家、阴阳家、堪舆家等诸子百家,而以道家、墨家、法家、儒家最为著名。

文王的《周易》、道家创始人老子的《道德经》,儒家创始人孔子的《论语》,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定鼎之作,而《周易》更是“万经之首”,《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论语》也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中国历代的政治统治,都主要是道家、儒家、法家三家并用,而以礼法为主要特点、擅长维护统治秩序的儒家,更是在数千年间经久不衰,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要学传统文化,首推《易经》,其次《道德经》,再次《论语》。《易经》和《道德经》,都是玄之又玄,而相比之下,《论语》要简单多了。作为儒家的头号经典,《论语》不可不学,《孟子》位列其后。如果不懂一些《论语》中的知识,是无法说得过去的。遗憾吗?何止遗憾!差点连民族基因都丢掉了。


国苑芳华


对于这个问题,小编首先要为自己身为中国人而骄傲,感谢老祖宗圣人们给我们后人留了这么多深渊的文化精髓。熟读,确实受益匪浅;没有读,也不必遗憾。


为什么呢?因为儒家文化思想说白了,就是论人生,讲道理,讲道德。什么是仁、义、礼、忠、孝、勇?这些从古至今都是我们的教育范畴。读书学文化,知识是纯硬性的,要通过书本认知而存储到大脑记忆的经验,再和现实实践相互融合,去化解与应用,这才是最重要的。不然,读了也没用,更别说什么遗憾。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老一辈的人,他们大字都不识一箩筐,但与他们交谈,堪称读了四书五经,这都归于人生风风雨雨、起起落落、坎坎坷坷而所积累的阅历。相对来说,有些高文化的人,就逊色很多。


所以,生活是不断经历、学习和享受的旅程。我们有机会,有条件还是要好好熟读孔孟子《论语》、《四书五经》,老祖宗的宗旨我们不能不读,但读了要慢慢消化、融合、应用。真正领悟透了,也就找到了人生的真正含义。


诗蓦1


不必为没有读过这些经典而感到遗憾,这些经典存在的目的是讲述道理,而不是创造道理。道理本身就存在,是人们生活里逐渐积累下来的,经典的作用是让人更好地理解这些道理。



《论语》里面也有相关描述: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古时先辈并没有把文化知识的学习看得过重,反而更注重做人的道理。我们再来看一条: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就相当于我们上小学的时候都会看到的那条标语:先做人,后成才。



要是不为了深入地研究学问,这些古籍看选本、白话本或者一些简易的评论性著作都无所谓,只要能有益于个人生活的提高就可以了。

一定要去追求古籍的原汁原味,对很多感兴趣但又不是学习这方面的人士来讲,和浪费时间没有太大区别。

首先是文言基础的薄弱,这些两三千年前的文言文和唐、宋、明、清等朝代的文言文相差甚远,理解起来比较吃力,很容易望文生义误入歧途,对真正的古籍理解走上一条错路,没有人来拨正的话,是有害的。

我们可以看到网上经常有一些人胡乱发表自己关于古籍的解释,类似民科一样。一问为什么这么解释,就开始鼓动大家藐视权威,坚持自己观点的正确。很多人都会感觉权威也是人嘛,他们能那么想别人自然也可以这么想。但其实忽略了两点:第一权威之所以是权威,不是自封的,是有很多人认同了他的观念;第二,权威的观点被认同是因为有依据,很多野路子的人除了叫嚣反对权威之外,并没有实质依据。

再有一个不好的地方是知识储备的缺少。我们举个《论语》里面的例子: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一般人会从字面上理解,主张行不通了怎么办,那就出海隐居去吧。但实际上却恰恰相反,那个“桴”是一种木簰,很狭小,只能坐两个人。想象一下乘着这么一种交通工具在大海里漂浮,是一种多么危险的事情,所以孔子才需要子路的勇敢。实际在讲,即使主张行不通了,他也要勇往直前,绝不放弃。


待晓儿


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辉煌历史,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仍处青壮年,处于发展中的国家。其它三个真的成了古国。

由于历史悠久,流传下来的典籍浩如烟海,总分类为经、史、子、集四部,有道、儒、墨、法、阴阳等号称诸子百家,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知道的儒家思想和著作多一些。其实做为一个一般人,能大致了解一点已经是很不错,即使是专业搞古文化典籍研究的人,穷其一生,也无法将全部文史资料全部读到,单说一套二十四史,就要车拉马陀。

古语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阅历加上经历,构成人的人生。我们要活的丰富多彩,不是你拥有多少财富,而是你有多么丰富的经历,那是真正的财富。

多读一些书,读好书,对我们了解中华文化,让我们更加有内涵,更懂中华文化传承。

这样,真的会让我们活的更加充实,让我们做为中华民族一份子而不遗憾。





夭夭灼灼


不需要遗憾!四书五经已经是旧经典了,无论它曾经多么的好,多么的出色,多么的牛,它都是老的旧的。我只提一个理由:它所有的对的,好的,出色的地方,都已经被我们学习,消化,包容在我们现代的文化里面了,是不是?它不是独立于现代文化的东西,它只是我们先辈记载的以前的思想和文化,自然有它的历史局限性,过度抬高它,认为它可以和现代文明相比,那就等于说中国人已经退化了,中国是个落后,倒退的国家,中国人是个劣等民族!四书五经,就让它好好地躺在博物馆里面吧,我们有兴趣的,当个业余爱好,没兴趣的,就算了,把语文考试需要背的背好就够了。

任何一个国家,都应该把历史交给专家去研究,至于我们普罗大众,向前看都看不过来了,还有时间和精力往后看?


海石花1819


我们都是中国人,如果没有读一点老祖宗圣人的经典巜四书五经》会遗憾吗?我认为非常遗憾。

——首先中国人是地球上人类社会经历漫长发展演变而成的一个成熟的独特的民族。这个特别的民族具有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有着鲜明东方特色的人文基因。这种独特的文化基因是以东方自然环境与东方人文环境为丰厚底蕴的优秀基因。

——大家都知道《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著名的小说,这部经典小说满含东方的文化特色与情感。里面所用描述的内容完全是中国人所特有的艺术方式与思维习惯。如果《红楼梦》形容一个贾宝玉好看,说他"色若春晓之花,面若中秋之满月",形容林黛玉好看,说她"羞花之照水,弱柳之扶风"。又说贾宝玉"眉似墨画,晴似点漆"。而这些美好之辞正是中国文化特别显著与常见的表现手法,这些美好之辞寄托的中国人的悠悠情怀,正是上万年来我们古人自然而然无声无息的天然之性。

——这种中国人的天然之性的情感早在三干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巜诗经》就己经非常完美地汇总与强调出来了,儒家先贤正是看到了它对中国人的特别价值,所以将它引入《四书五经》。而《红楼梦》对人物的刻化与描写能如此打动世人之心就是因为它的艺术之花与巜诗经》是一脉相承的,从而也是置根于中国人的天然情感禀赋。试想如果没有读过《诗经》,你就不能从根本上撑握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情感灵魂的根基,而之后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与《红楼梦》的诗文的独特艺术的历史渊源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精神逻辑,我们就更是不得其要领了。这样以来,尽管我们一直都在接触这些文化给我们的艺术感受,但我们却永远得感受不到这些美感同我们生命灵魂深处的共鸣。

——由此可见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没有读过包括《诗经》在内的《四书五经》那是多么的不明智,因为正是这些经典才能让我们中国人内心的真情实意得到完全的舒发与自由的飞翔。

——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有时间熟读深究《四书五经》,那么一定是最可许的中国人。《四书五经》虽然有着旧时的道德与人格标准,但是《四书五经》所依据的天道思想,我敢说那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这些天道之理以天人合一为思想的核心。这样的核心思想使得中国人作为一个优秀卓越民族而永远高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时这种核心思想作为中国人的一种精神源泉也使中国人具有了一种独特天赋和一个卓越的人格。

——《四书五经》中的中国式智慧与中国式思维与西方哲学思维完全不同,巜四书五经》的思维和智慧是将个人情况放在整个的自然宇宙以及整个社会以及历史中来考察的,这样以来自然界中的一点点小小变动都会影响一个人的动向与命运。所以,中国人一直尊崇"顺天合地而成人",即一个人的命运是天定的,我们只能做的仅仅是更加积极主动深刻地认识天道,地道,人道而顺之全之。而西方哲学思想以及科学思想与技术仅仅是巜四书五经》智慧中《人道》的一个可关注可有为的因素而已。

——如果我们能熟练掌握西方哲学思维以及西方科学技术与知识,再配以《四书五经》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思维,那么我敢说也许马克思的辨证唯物主义也要让它三分。因此,《四书五经》不论在中国人的人性情感基因方面以及在思维与智慧上,还是从它对中国人特有性格与精神的塑造上,巜四书五经》都是中国人不可错过的老祖宗留下的经典之宝。


国学思维


说到古典的经典,我们现在很少去读,好多人都表示想读,但是难以看懂。我说说自己的看法。

大家都想读,但是没有阅读的环境。

我说的这个环境,是指这些典籍的使用环境,使用环境决定了阅读环境。现在是白话文的天下,谁要是天天把这些“之乎者也”挂在嘴上,应该都是写“回”字有四种写法的人了。虽然这样说,但我还是喜欢读古代典籍,喜欢古代文字的言词达练、朗朗上口,只是我们的环境影响到了阅读这些典籍的重要性。

这其实有点类似我们学习外语,没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是很难收到成果的。我们身边应该有这些例子,比如我们费心费力地去学习英语,但总是无法达到和老外对话的地步,而外出留学几年的人回来,考试、口语两不误。我就浅显地认为是环境影响了学习的方向。


大家都想读,只是积淀很少能达到。

我想这点应该是有的。我们学习中,虽然有一些文言文,但是还是粗浅的,根本达不到如我们读白话文文章那样得心应手。其中,有的字词古代的意义和现代不同的原因,也有我们很少使用,而淡化的原因。比如,我们考试用文言文写作文,我想读《论语》《孟子》等应该会很轻松吧。

可能条友会说,这是你积淀不到,不代表全部。那这肯定是的,但我想,于我相同的应该占大多数,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束手无策。

古时候,虽然大家交流都是用白话文,但是古时候的行文都是文言文,说话之间也常用“之乎者也”,这是一种社会现象。于古人而言,没有什么可稀奇的,就如我们现在听说白话文一样。而我们什么一切都是白话文,就十分影响我们学习文言文,进而影响我们阅读文言文,更别说使用文言文了。

遗憾吗?应该是多有遗憾。

对于没有认真学习“四书五经”,我想大家应该都会有遗憾,但是不至于说是抱憾终身吧。毕竟,每个时代有其自身的行文表达形式,抒情形式。我只能说自己要加强学习“四书五经”等古代典籍,毕竟这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不能遗失,或者失传,这是很可怕的,就仿佛人没有了灵魂。遗憾是有的,只有多提高自身,尽量地多去学习。


白铅华


“四书五经”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是先贤留给我们的精华智慧。通读这几本书,即使你不能背下来,至少在脑子里会形成印象,对你的人生大有裨益。“四书五经”是一种思想教育范本,是以文化为根基的“价值修为、人生修为、行为修为、思想修为、处事修为、道德修为”的标准。圣人之道看似古板,实是大有益处,看“四书五经”,只是熏陶,而不是清式教育。 读懂它,我们可以判断出现在社会上的价值观是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以让我们有以史为鉴,从古书里学到新的经验。只有把“四书五经”里的深层意义学到了心,记在了脑海,才会正确地把握过去、现在和未来,有助于发现和探索社会结构中深层次的东西,如此圣书,我们没有道理不传承下去!“四书五经”是中国文化历程碑上的瑰宝,作为新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必须掌握和涉猎,并将其传播于社会大众!


渔丈人2


其实读不读它是看你职业所在,在网络中我看了好多人对易经和道德经的解释,各有各的说法,本来诸子百家都是在易经上演变而来的,道德经也是从易经演变而来的,都带有迷信的说法,不是专业可无法弄懂它的原理所在,其实易经是古人对天地日月运动规律的记载,八封易术,就是一分为二的记述了地球方位与太阳,月球的变化规律,文王却把它拿来算卦问吉凶,阴阳学家把它拿来择期选日,看地弄风水,道家用它来弄神装鬼,好多人对八八六十四卦的解释,不懂的人,感到神秘而莫名其炒!其实这些书,这些言论,是古人对天地日月,人间万物的一个初步了解,和初步认识,因为他是文言文,看起来很神秘,若用唯物变正法和白话解释出来就不值得神秘了!特别阴阳学中那些东西你若相信了!可能一天就凝鬼凝神的!


蓝天白云126978817


其实自己只要有对于自己是中国人的认同,愿意栖身于中华文化圈中,你都会或多或少接触到中华文化典籍的道理,其中很多常用成语就来自古书典籍,比如一些俗语,也体现这中国文化熏陶下的处事风格,有些职场生活,邻里关系,方方面面无不体现中华文化的影响,举个栗子吧,现在流行斑马线让行,很多人是被罚出来的品德,而更有很多人是发自内心的不与行人争路权,为什么之前却很少见让行人呢,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想让,却被前车冲过人行道的潇洒,后车紧紧跟随的催促中,和自己的没注意下,不得不冲过去。作小恶容易,甚至有时会受到大众的夸耀,可做一件善事,却要看别人的脸色,如果不了解中华文化,又怎么得到属于自己的价值观,有时候是因为自己经历的太多了,人生觉得迷茫了,突然才偶然想起曾经读过的《论语》中不正是有一个让自己不再迷茫的底线,毋以善小而不为,毋以恶小而为之。为什么要读古代经典,因为它是经典,已经把人生百态的方方面面淋漓尽致,而我们只不过在自己迷茫的时候,用它找正自己将要去的方向,记住,是找正自己,而不是把它来约束别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