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荒诞文学的背后,是现代人无法摆脱的荒诞感

《局外人》是加缪小说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之一,堪称20世纪,整个西方文坛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小说之一,在豆瓣上评分高达8.9分。讲述了主人公默尔索,荒诞的遭遇。他在公司里当小职员,经济条件一般,没有条件亲自照顾年迈的母亲,只能把她送进养老院。

后来得知母亲去世,他去参加葬礼和女友、邻居相处,在海滩上杀了一个阿拉伯人,经历一场不公的审判,最终被判处死刑。整部作品没有激烈的冲突,更多的是个人真实的感受,人与社会、人与世界之间的荒诞。

整部小说以默尔所的第一人称展开,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向读者介绍杀人案的来龙去脉,而第二部分是从默尔索入狱后,审判的过程和默尔索的内心独白交替进行。

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背后,隐藏着现代人无法摆脱的荒诞感。这部作品,创造的不止是一个故事,一个典型人物,而是个体作为局外人,如何面对世界。

加缪在作品的结尾,借小说主人公默尔索的视角,从心理学和哲学层面来探讨生存的意义。今天我就结合主人公的遭遇以及作品意义来探讨这部作品的魅力之处。

《局外人》:荒诞文学的背后,是现代人无法摆脱的荒诞感

一、主人公默尔索:不愿面对亲人离去,不敢接受爱情,感觉众人在审判自己

默尔索是位30多岁的未婚男人,在一家公司当小职员。他唯一的亲人是母亲,独自一人住在养老院里。直到有一天,养老院发电报通知默尔索,母亲去世,他前去奔丧。

①亲情:唯一的母亲去世,默尔索超乎超人的冷静

面前唯一的亲人离世,大部分人都会伤心欲绝。而小说的第一句话是,“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这种冷静的口吻,让读者大跌眼镜,似乎默尔索才是局外人。

他在守灵时,也没有表现出伤心的一面。抽烟、喝咖啡和别人聊天。在葬礼的过程中没有哭,甚至为自己有条件上床睡12小时,而感到喜悦。在妈妈下葬的次日,一切似乎恢复正常。

他和新结交的女友一起去游戏、看喜剧电影。周围的人注意到默尔索的冷漠,而默尔索认为这些人是专门来审判他的。这种对妈妈的死漠不关心的态度,恰恰反映默尔索的精神和生活状态。

作者用这种反差,刺激读者的心理。在大多数人眼里,面对亲人的离世,要以痛哭来表达自己的爱。但其实爱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默尔索用他最真实的一面,来对待母亲的离去,他选择做他自己。

②爱情:女朋友玛丽期待默尔索求婚,等来的是冷漠

玛丽是一名普通的女人,她想结婚,想得到默尔索全部的爱。她一直在期待默尔索跟她求婚,但是默尔索的回应,却是那么冷漠。

他虽然也挺喜欢玛丽,也表示什么时候结婚都可以。但在玛丽问爱不爱她时,他并不能确定,他们之间的感情是不是到爱的地步,于是回答她也许不爱,这让玛丽很伤心。

玛丽是一个对默尔索真心付出的女人,但就算这样,还是无法接近他的内心。对于默尔索来说,只忠于他自己。在旁人看来,默尔索无疑是冷漠的。用消极的态度去伤害别人,但也只有这样的他,能够活出自我。

《局外人》:荒诞文学的背后,是现代人无法摆脱的荒诞感

③转折点:默尔索成为杀人犯

默尔索受到邻居雷蒙的邀请,带着女友来到海边度假。在海边度过一个愉快的下午,这时几个阿拉伯人的出现打破了他们的平静。他们是雷蒙女友的家人,雷蒙曾经因为女友乱花钱而打了她。阿拉伯人拿出刀子为雷蒙女友报仇,他们伤了雷蒙。

默尔索只好和女友带雷蒙回到屋子,但在屋里感到无聊的雷蒙,这时重新走向沙滩。这也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他又遇到了阿拉伯人。这次他在预感要被伤害时,率先开枪打死了对方,他成为了杀人犯。

作者在小说中反复描写当时的阳光是如何炽烈,给默尔索的生理和心理造成怎样的影响。一方面是对环境特点的精准捕捉,而另一方面表达了宿命,为后面的审判做铺垫。从公司的小职员到杀人犯,让剧情急转如下。

二、荒诞的审判背后:偷换概念、制度悖论、个体意识的体现

小说的第二部分,从默尔索的案件开始。这起案件,其实并不复杂。双方发生争执在前,默尔索缺乏谋杀的动机。从现代法律来看,可以定义为激情杀人或者防卫过当致死,但这起案件的走向,却呈现出荒诞的一面。

①偷换概念

以默尔索的经济状况是请不起律师的,所以他接受了法庭指定的律师。律师对于他的事情并不上心,只想按流程办事,尽快结束这起案件。

最后本案的焦点落在了默尔索为什么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哭,这个问题上。在检察官的指控中,默尔索成了一个冷血、处心积虑的杀人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有人提醒他,只要根据世俗的需求,表达母亲的哀悼,就有可能获得谅解,但他拒绝了。

原本在母亲葬礼上的行为,跟这起案件是不相关的,在审批的过程中,却被一点点偷换概念。一个案件的审判,在我们看来应该是公正的,但在法庭上却出现如此荒诞的一幕。这场不公的审判,让默尔索放弃了上诉的机会,他明白自己无法辩解。

②制度悖论

在审批的过程中,从法官、检察官和陪审团,都是用一套程序化的标准来衡量个人的品行从而定罪,从这个方面也揭示了现代司法制度的悖论。

在这个案件中,对于陪审团而言,做出一个维护既有公共秩序的判决,远比复杂的民族矛盾更为容易。而默尔索正是这种制度下的牺牲品。

在制度悖论的前提下,默尔索被判处死刑成为一种必然的结果。制度是为人服务的,而一旦冷冰冰的执行,制度也就成了枷锁。制度悖论,已经背离了原本的初衷。

《局外人》:荒诞文学的背后,是现代人无法摆脱的荒诞感

③个体意志对群体意志的反抗

在这场审判中,默尔索面对的是一场荒诞的审批。一方面审判在按部就班的推进,默尔索被人们推向死亡。而另一方面,默尔索的内心反而越来越平静。

他的肉体走进了牢笼,而他的思想却比外面的人更自由。在这里默尔索选择不讨好一个人,而是独自一人面对世界的残酷。

这种反差在小说的末尾达到了高潮,最终他以这种形式实现了个人意识对群体意识的反抗。默尔索把自己活成了局外人的姿态,他坚持自己的活法,却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三、独特的创作背景:加缪独特的生活经历,

作者加缪1913年出生在阿尔及利亚,在贫民区长大。父亲从小在孤儿院长大,一战中入伍战死,留下加缪和母亲相依为命,两人靠着抚恤金和母亲当女佣微薄的薪水为生。

这是典型的一个底层家庭,这拮据的生活下,加缪还是完成了他的学业。成名之后,他还是声称是无产者。

另一方面加缪英俊的形象和出众的才能,让他脱离底层。他对婚姻制度是悲观和排斥的态度,保持着局外人的视角。

加缪年少成名,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玩笑。原本要去巴黎,却在最后一刻被好朋友说服,撘了他的顺风车。结果两人,在一场车祸中去世,如同他的作品,一样荒诞。

《局外人》:荒诞文学的背后,是现代人无法摆脱的荒诞感

总结一下:

在加缪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努力把贴在他作品上的标签撕下来。作为一名哲学家和思想家,在他的作品中,可以体会到生命的意义。

加缪荒诞的人生,也体现在他的小说中。这部小说,被称为荒诞文学的巅峰之作。在荒诞的背后,让我们看到真实的自己。也许我们都曾经是局外人,但我们仍然在努力,最终和世界握手言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