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世界关在门外的“局外人”

原文@3.5 载于中读App

如果,生活的规则是以世俗为标准制定的,那么,与众不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就成了局外人的特质。游走于世俗之外的默尔索是加缪的小说《局外人》中悲催的主人公,一个被世界关在门外的局外人。

一起意外的枪杀案打破了默尔索沉闷的生活,从被捕、审讯到死刑,一切都“井然有序”。对于枪杀案件发生原因的探究,法庭以默认的规则为准则,只选择在自己的意识形态体系中希望看到的事实。默尔索没有按照世俗的标准行事,便被贴上孤僻、冷漠的标签。由人情“冷漠”继而推理出杀人的恶意动机。

律师的出场辩护,一不留神会让读者也和默尔索一样天真地信任司法的“完美”公正程序。实则不然,所谓的辩护,只是维护司法“公正”形象的外衣,律师告知这个老实巴交的小人物“别说话”,在自己的案件中,被告竟成了局外人。

他没有在母亲的葬礼上表达悲伤,“死亡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无法逃离的环节”,他只是坦然接受真实的生活。他没有对女友甜言蜜语,以“结婚不结婚都可以”来回复她的热情,看似冷漠,但是对于充满变数的生活,他就是这样真实地表达活在当下的愿望。他不肯委曲求全,断然拒绝了老板对其升职的厚望。面对生活中的许多事,他习惯地沉默或懒散应对,仿佛一切都无所谓,这些只是表象。默尔索只是尊重自己内心的声音,毫不理睬世俗的困扰,这才是表象底层的驱动力。

默尔索只是世俗眼中的一个异类,思想和行为方式与众不同而已。他没有刻意地特立独行,只是看清了生活的本来面目而保持内心的波澜不惊,只是真实地生活着的一个小人物,不会扮演任何角色。如果没有卷入这起意外的案件,他只是默默地生活在自己的角落里,安分守己,与世无争。作者将其特殊的人格和杀人案嫁接在一起,旨在阐明这样与社会规则格格不入的人是没有存在的空间的,是要被扼杀的。实施这样的过程很简单:将其异化的言行妖魔化,一个无害的防卫过当的小市民就成了怀揣恶意的凶手。

当观念和意识形态左右了司法的目光的时候,法律惩罚的不是一个有伤害他人行为的凶手,而是不认同世俗规范,不妥协于宗教,处处离经叛道的另类。

自尊是自我价值的评判,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积极心理学把自尊分为若干层次,自我价值由他人决定的自尊是最普遍的“依赖型自尊”。拥有“独立型自尊”的人则是以自己的标准来评估决定自身价值。独立型自尊者无视别人的眼光和“规则”,无疑是局外人,很容易被排斥、受冷落,游走在社会的边缘。走出小说,回看生活,不乏我行我素的默尔索们,或者说每个人身上可能都有默尔索的影子。只因听从了内心真实的声音,就成了局外人,上了断头台。否则,又会怎样?如电影《狗十三》中的小女孩,在父权的威严统治下,最终选择妥协和隐忍,按耐住内心的波涛汹涌和青春的呼唤,带上平静的面具,与世俗握手言和。

异类思想的生存需要和社会磨合,物竞天择,万物竟生虽然是自然法则,然而,人与社会的盘根错节,千头百绪的关系需要漫漫长的时间进化才会绽放万物生长的和谐之美。在高度文明社会的曙光尚未照亮之前,只有在小众的精神世界里,局外人才可以自由呼吸,自在生长。

被世界关在门外的“局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