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所有的欢笑眼泪都是身外物,所有的沧桑都是指尖沙


《局外人》:所有的欢笑眼泪都是身外物,所有的沧桑都是指尖沙

存在主义文学大师加缪的代表作《局外人》简介:公司小职员默尔索因失控杀人被指控,却因为他“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流一滴泪”,被陪审团判定为故意杀人。

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通过一个存在主义者对世界荒诞性的透视,形象地体现了现代人的道德良知,戏剧性地表现了自由、正义和死亡等有关人类存在的最基本的问题。”

加缪在这本书的序言中这样描述他的主人公:“不参与这个社会设定的游戏……徘徊在社会边缘,游荡在生活边缘……拒绝撒谎……”

默尔索就是这样一个不愿意自我辩解的人,以他和众人格格不入的灵魂,向我们揭示着这个荒诞的世界。

那些感动过、启发过我们的人和事,或许都和这个故事一样很短,等到我们终于读懂的时候,人生这趟始终疾驰的列车上,窗外的风景早已更替。

某一天再回首,我们会发现,所有的沧桑都是指尖沙,所有的欢笑眼泪都是身外之物。


《局外人》:所有的欢笑眼泪都是身外物,所有的沧桑都是指尖沙

01

生活是在艺术之中,还是艺术之外?

1957年12月,加缪在诺贝尔颁奖晚宴上的发言中说:“于我而言,没有艺术,我便无法存活。”

a. 年轻时以为生活与艺术是割裂的

大三的暑假来深圳实习,在一家商业小报,主要任务是写宣传稿件,但更核心具体的工作其实是拉广告。没有广告主就没有文章,底薪少得可怜。

如此将收入与业绩挂钩的工作当然不能让精神得到愉悦,好在小报也有副刊,于是为副刊写文章成了我的“诗和远方”。

毕业后,不想选择这样失去自我的工作,于是去了一家跨国企业,其实本质上和报社没什么两样。

二十多年的职场生活,一直在试图做一个“局内人”,生存规划是如此之多,一不小心就会从既定的轨道脱落。

渐渐地,职场就把我们打造成一部高效运转的机器,我们要保证性能良好、燃料充足,输出的产品数量与质量缺一不可。

当默尔索的老板问他是否要去新筹办的巴黎办事处时,他的回答让老板很失望,他认为在哪儿都可以,留在阿尔及尔也没什么不好。

显然,这在任何职场都是行不通的。领导给予的机会,我们很难说“不”。何况他连编个听起来合适的理由都不愿意,对领导的善意无动于衷。

或许默尔索已经达到了一定境界,但是他的这种过于超脱,很难让一般人接受并理解。

《局外人》:所有的欢笑眼泪都是身外物,所有的沧桑都是指尖沙


b. 长大后发现艺术就是生活

当领导把我派驻巴黎工作的时候,我还没来及和家人商量,调令已发。

其实那时候我差一点去做一个“北漂”,因为有个长篇小说可以改成电视剧,然而一种无法“拿艺术谋生”的思维禁锢了我,我走不出自己的“局”,选择了暂时搁置剧本去欧洲工作。

谁能想到,这一搁置就是数十年。

如果那时候,加缪的《局外人》就算摆在眼前,也是断然不会影响到我的决策。

默尔索的妈妈说:“到头来,人什么都能习惯。”

默尔索彻底看透了,可惜生命也没有了。

现在,我终于自由了,但时光已经回不来了。而我也突然明白,曾经要寻找的星空,一直在职场的天空闪耀,只是我缺乏鉴赏的眼光将它们采摘。

从生活到艺术,再从艺术到生活,一个人要经过多少个轮回,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

《局外人》:所有的欢笑眼泪都是身外物,所有的沧桑都是指尖沙


02

人生是在期待之中,还是意料之外?

加缪在《局外人》序言中写道:“他不是没有感觉的人,他的内心被一股坚韧不拔而意蕴深厚的激情驱使,驱使他追求一种'绝对'和'真实'。”

a. 自我期待

默尔索内心有期待,却深藏在消极淡漠的外表下,不为世人所察觉。

在母亲去世时表现出来的冷漠,不看最后一眼,不痛哭流涕,甚至还有些不耐烦,这不是人们习惯看到的一个正常的儿子(还谈不上孝子)的作派。

甚至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把母亲送到养老院也是攻击他的理由之一。

还有面对女友玛丽想与他结婚的无所谓,对上司想把他派往巴黎工作时的冷淡态度,与声誉不那么好的邻居为友,这一切与周围关系的链接,都不在人们的期待之中。

因此,没有人会真的理解。

或许默尔索是一个超级智者,认为这些表面的迎合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世界本是虚幻的、荒诞的和不堪一击的。

那起发生在海滩上的造成默尔索理智脱轨的刺激性事件,看似出乎意料,实则恰是他潜意识的“苦苦等待”。

这是他的期待之中,便是世人的意料之外。

既然他无法挣脱与这个世界千丝万缕的关系,不如趁着烈日灼心,果断了结。

一枪怎么够呢?

“……于是,我又对准那具已经了无生气的肉体开了四枪……而这四枪,就像是我在苦难之门上,急促地叩了四下。”

这四枪,彻底地将他的整个人生关在了幸福与宁静生活的“门外”。

《局外人》:所有的欢笑眼泪都是身外物,所有的沧桑都是指尖沙


b. 拥抱意外

默尔索的决绝与他所处的年代、殖民地文化等有关,当今世界的多元化,已经越来越具包容性,所谓的“局外人”也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甚至是一种标新立异、令人艳羡的群体。

有的人,到了应该恋爱结婚的年纪,就顺理成章地恋爱了,结婚了,之后有了家、有了孩子,一切尘埃落定,这种意料之中的人生也没有什么不好。

而有的人,或者是不想,或者是不愿,或者是没有遇到合适的人,就一直单着,过得也很平静快乐,除了与父母的期待有所偏差之外,这样的人生无可指摘。

日本知名主持人、创意顾问小山薰堂曾说:“理想的相遇是不涉及利害关系的。”

人与人之间的相遇,以及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确实很难预料,正如默尔索也无法预知与邻居的交往能够带来如此巨大的人生逆转。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宽容,形形色色的“局外人”也拥有了充分表达自我的权力,既然不能获得一种“期待之中”的美好关系,不如就默默地憧憬“意料之外”的惊喜吧。

《局外人》:所有的欢笑眼泪都是身外物,所有的沧桑都是指尖沙

03

命运是紧握在手,还是假手他人?

加缪出生在一个精神物质均缺乏的家庭,但很幸运的是,贫苦并没有减少他生命的积极能量,他依然保持着热情:“我的生命并非始于痛苦,而是始于圆满。”

正是有这样乐观心态的加缪,才能如此冷静理智地刻画出默尔索这样一个经典的艺术形象。

《局外人》:所有的欢笑眼泪都是身外物,所有的沧桑都是指尖沙

a. 严守底线

默尔索的日常状态展现出特别强烈的游离感,但表面的不动声色与骨子里的坚持显示了巨大的内心定力,以及牢不可破的“底线”。

庭审前,他多次拒绝与神父的沟通。然而神父坚持追问原因,默尔索是这样回答的:

“我可能不确定什么是我真正感兴趣的事情,但我非常确定什么是我不感兴趣的事情。”

对不喜欢的人和事说一声“NO”,其实从来都不容易。

在不违法违规、不违背道德、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如果一个人能够始终遵从自己的内心,那么这个人无疑是幸福的。

无奈这样的人太少了。拥有这种内心自由的人,不是因为担心被社会视为“局外人”而放弃了初衷,就是因为放飞过度而不知不觉损害了他人的利益。

《局外人》:所有的欢笑眼泪都是身外物,所有的沧桑都是指尖沙


b. 回归初心

总是听说“保持初心”,扪心自问一下,什么又是初心?

福克纳在悼念加缪的文章中写道:“正确的路是通向生命、通向阳光的那一条。”

《局外人》不愧为二十世纪整个西方文坛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小说之一。

不需要跌宕起伏的情节,不需要千转百回的缠绵,只需要白描式地展现主人公最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与真情实感,就能察觉到他与这个荒诞又无奈的世界一直在默默对抗,这也是加缪要让读者感知到的那条通往生命与阳光的道路,更是我们的初心所在。

最后一夜,对着漫天星光,默尔索“对自己是确信的,对一切都是确信的”,他相信 “未来的岁月并不比我已经度过的岁月更真实”。

与其在这个世界中渐渐沉沦,不如自己来做一次选择。

他的初心始终都在,如同那满天的星斗,带着大地的气息,穿透了尘间的层层阻碍,扑面而来。

生命的每一天终将消逝,而新的一天又可以让我们一切从头来过。

感谢加缪。

感谢生命中的每一天。


《局外人》:所有的欢笑眼泪都是身外物,所有的沧桑都是指尖沙

——END——

(图片源于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