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个角度去观看《局外人》,那么它或许值得被所有人阅读

一件事,一幅画,一本书,一场电影…不同的人看待总会有着不同的看法,或觉得好,或觉得烂,或觉得毫无意义,或觉得意义非凡。但无论是它们本身,还是创造出它们的人,都没有义务去平衡各方带来的好坏批判。因为,除它们自身以包括创造出它们以外的人,都只是“局外人”。

《局外人》(原名《局外人・鼠疫》)是1957年诺贝尔奖得主阿尔贝・加缪的一部文学代表著作。这部20世纪经典之一,在诺贝尔颁奖时的颁奖词是这样的:“由于他重要的著作,在这著作中他以明察而热切的眼光照亮了我们这时代人类良心的种种问题。”

从两个角度去观看《局外人》,那么它或许值得被所有人阅读

小说讲述的是主人公莫尔索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经历,上到亲朋好友,下到毫无关联的陌生人,接二连三的事件不断发生直到莫尔索误杀一个人后被判处死刑。小说并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亦没有吸引眼球的冲突。乍一看小说从头到尾却是直心灵的,莫尔索的每一个行为,每一个想法,都不禁令人感觉那就是真实的自己,冷漠、无情、自私,却也是对的荒谬体验。

从感性的角度看《局外人》:一个不受外界干扰,不受任何约束,追随本心的闲散人士本身是那么欢乐,却不断被道德绑架直到崩溃。在引起共鸣的同时亦让人产生抗拒整个世界追随本心的真理性。

可回归理性,《局外人》却更像是一本教科书,那处处不为人知且隐含极深的真实情感,考量着人类种种观念,而这才是《局外人》的价值所在。

从两个角度去观看《局外人》,那么它或许值得被所有人阅读


01.站在道德高度评价别人的人,往往忽略掉了自身是整个事件的局外人

小说的开篇就这么写道: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搞不清。我收到了养老院的电报,“母默,明日下葬,这看不出个所以然,也许就是昨天死的吧。”

母亲去世后,莫尔索去参加母亲葬礼,那天天气晴朗,去给母亲送葬时,莫尔索的唯一想法是,“今天天气不错,若不是母亲去世,今天应该适合踏青。”

送葬完回到自己住的市区,莫尔索因为守了一夜很劳累,回到家倒头就睡了过去。第二天醒来,他决定去游泳,恰好遇见了之前的一个同事,俩人相识的时候变互有好感,于是再次相遇的他们便开始约会、看电影,最后莫尔索带她回了家,满足了自身的肉欲。

小说中,莫尔索就是这么一个荒谬的存在。在所有人看来,给母亲送葬的时候,居然还会有人想着天气好适合游玩,刚送葬完母亲,莫尔索就可以进行寻欢作乐,这太不孝了。

可事实并非如此,小说中有这么几处细节暴露了莫尔索的内心真实情感,书中说道:

“沙拉马诺老头每日都要咒骂自己的狗,可一旦狗走失,他又椎心泣血,感叹“我怎么活下去呢?”

“雷蒙怨恨情妇对自己不忠,想要狠狠报复,可还觉得心底对她颇为留恋。”这是小说中对莫尔索对母亲情感的深层隐喻,咒骂狗,狗丢了,还是会伤心;想报复情妇,心底却又留恋十分;

他并非是那个别人眼中的不孝子,只是他无法做到假装让自己伤心而去为母亲“哭丧”,让所有人知道他失去母亲会很悲痛。在莫尔索看来,人必有一死,对母亲而言,死亡并不是坏事。事实上,除莫尔索与母亲以外的,都算是局外人。

从两个角度去观看《局外人》,那么它或许值得被所有人阅读

莫尔索对母亲的真实情感就是如此,那些并不了解他的人,企图站在自己的角度,即使毫不知情也要用所谓道德观念压迫莫尔索就范。这一点,从莫尔索去为母亲送葬和守灵也可以证明,一个不孝的人又怎么可能去送葬,一个在别人眼里是个六亲不认眼泪都不愿流一滴的人,又为何会多此一举去为母亲守灵。

当下的我们,大多时候也被笼罩在别人自以为是的压迫下失去至亲至爱对于当事人本身是一件悲痛的事情,至于他们是怎么样的感受,与任何一个人都无关,人们企图用自己想象出来的情感,去覆盖当事人内心真实的的情感,可往往真实的情感只存在当事人心中。要知道,一旦去迎合别人,那么内心的幸福感便来的虚伪,是给他们带去了幸福。

从两个角度去观看《局外人》,那么它或许值得被所有人阅读


02.不讲理的道德绑架,是一条无形的铰链,“杀人又诛心”

有一天,默尔索与女友和邻居雷蒙去海边度假,美好的一天却遭遇了一群残酷的阿拉伯人。而他们爱好是雷蒙女友的亲朋好友,雷蒙因此前对女友乱花钱和欺骗自己怀恨在心,便将女友暴打了一顿。再遇见时,阿拉伯人愤怒地将雷蒙打伤。默尔索和女友把雷蒙送回住处后,莫尔索又感到无聊回到了沙滩。

但这一次,他被雷蒙连累,再次遭遇那群阿拉伯人时,其中有个人对莫尔索举起了刀。

“我只觉得铙钹似的太阳扣在我的头上……我感到天旋地转。海上泛起一阵闷热的狂风,我觉得天门洞开,向下倾泻大火。我全身都绷紧了,手紧紧握住枪。枪机扳动了……”

莫尔索杀人了。法庭上,法官、神父、民众他们对莫尔索对审问主题不是他杀人的缘由和过程。他们只围绕一个点,“为何在葬礼上没有哭泣,对于母亲的死,为何那么无动于衷?”

即使这与杀人案无关,但每个人都想让莫尔索承认,他就是不爱母亲,他就是个“怀着杀人犯的心,埋葬了自己的母亲。”

从两个角度去观看《局外人》,那么它或许值得被所有人阅读


莫尔索意识到人们似乎很在意自己在母亲葬礼上的表现,他觉得自己是否真的错了。于是他辩解:“不用疑惑,我是爱母亲的,但每个人都会死,甚至有些健康的人的内心,是希望自己所爱的人死去的…”他却被律师打断了,因为律师觉得这对他不利,太过直白。

“可以这么说,他们好像在处理这宗案子时把我撇在一边,一切都在没有我的干预下进行着。我的命运被决定,而根本不征求我的意见。”

他是否是自卫杀人,亦或是失误杀人,都不重要了,人们只想要他们自己想要的答案,对于一个犯罪的人来说,毫无辩解可言,即使他承认了自己杀人的事实,但这又与自己在母亲葬礼上的表现有何关联?在人们眼里,“连自己母亲死亡都无所谓的人,故意杀人是必然的。”

这是加缪所获的诺奖颁奖词中“明亮而热切”的体现,事实也是如此,现实社会中无处不在的礼数,规矩以及传统情感像自动程序一般输入到人们的脑海中,由一件过往所做的坏事甚至是他们自认为的坏事判定一个人,相反人们也更愿意相信一个好人至始至终不会做什么坏事,如果有,也是无心之过。

于是为了自己能得到更多的同伴,人们需要去讨好,去守护,去迎合,去伪装。就好比莫尔索最终庭审时,身边的朋友邻居逐个过来作证,他们也并不是提供莫尔索杀人案件相关证词。而即使莫尔索没有对他们造成过任何一个微小的伤害,哪怕是一句谩骂,他们依旧将莫尔索平时冷漠的表现视为其故意杀人也是情理之中。

从两个角度去观看《局外人》,那么它或许值得被所有人阅读

03.妥协和妥善的合理协调

从道德绑架层面,《局外人》真实的将情感体现的淋漓尽致,但回顾主人公莫尔索的种种行为,却又是另一番体验。

实际上,《局外人》正确的观看角度是双向的,

一,是从除莫尔索以外的所有人身上,找寻自身有过与他们类似的想法和举动的错误思想。

二,是从莫尔索身上找寻过于极端所带来的影响。或许莫尔索在母亲葬礼时,能与人分享一下自己的悲伤,而不是将情绪间接发泄在与女友的陪伴上、女友问她是否爱她的时候,他可以稍微点点头、领导为其谋划前程的时候,他可以表示自己的不愿而不是直觉拒绝…归根结底,莫尔索也一直把自己当作这个世界的局外人,即使没有外人的那些行为。

这是加缪《局外人》另一个打开方式,妥协与妥善,两者天差地别。前者满足的他们,委屈了自己,反向讲,如果人们同意了莫尔索的思想行为,同样是对莫尔索进行妥协,而这也只是满足了莫尔索,同样委屈了他们。而后者,却可以从中找寻一个平衡,各自满足。

从两个角度去观看《局外人》,那么它或许值得被所有人阅读

显然,《局外人》全书都在互相伤害,小说中没有一个人物得到始终的幸福感,包括莫尔索自给自足的欲望,但他最终的结局注定也是失败告终。

小说中,莫尔索与道德绑架进行对抗,不愿迎合他人的生活使他心满意足,活得自在,也极为真实准确。可莫尔索也是有需求的,他感到孤独时,会急于与女友进行肉欲补偿,他需要烟,需要酒,他也需要满足自己的欲望,从理性角度看,他甚至想让自己开心就好。

而这是一个极端,一个在任何场地对待任何人都将自己当外人的同时,外人也被其当作是外人,显得双方都格格不入。在这个充满七情六欲的世界中,情感互予是必不可少的,实际看上去并没有需求的背后,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极端的认为自身并不想与外界交际,又何谈外界会去迎合自身?

《局外人》里面的人物无一是绝对正确的,也无一是绝对错误的。就如同颁奖词所言,是“人类良心上的种种问题”。

无论是站在莫尔索角度去批判那些道德绑架的人,还是站在自我角度去感受莫尔索这样追随真心的人多真实自在,《局外人》这部小说,都没有站在一个平衡点去从中找寻美好来的透彻心扉。

当面临道德绑架的时候,莫尔索给我们追求真实的勇气。而当自己感到孤独时,极端的将自己封闭起来等待别人来讨好,又何尝不是一种自私的表现。不被爱是不幸运,而不会爱或不想爱,却是一种极大的不幸。

从两个角度去观看《局外人》,那么它或许值得被所有人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