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这是一场荒谬与真实的较量,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十九世纪末,人类哲学界出现了一种新的哲学思潮——存在主义。该词最早由法国哲学家加布里埃尔马塞尔提出。

《局外人》这是一场荒谬与真实的较量,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存在主义的中心思想是关注人的价值与尊严,它并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思想,有多少存在主义哲学家,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发轫于哲学界,却在文学界开花结果。存在主义主张这里探索和文学创作相结合,将表现存在主义思想观点为己任。在存在主义文学代表作家包括萨特、加缪、波伏瓦、梅勒等。

其中,加缪的《局外人》则是存在主义中最为经典的小说之一,它们用一个荒诞的故事,揭露了荒诞的人生。

《局外人》的故事并不长,讲述主人公默尔索被告知母亲去世,他请了两天假去参加母亲的葬礼,葬礼结束就跟朋友一起出游,结果却因为卷进了朋友的感情问题中,而杀了一个印度人。之后被捕,在法庭上,法官审判的焦点并没有放在他为什么杀人的案件本身,却以他没在母亲葬礼上落泪而强加于罪,但这两件事上并没有任何关联,最后,却因为一件毫无关联的事情被判死刑,可以说是一场荒谬与真实的较量。

1.

在我们的身边也时常存在这样的一群人,表面看上去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你给他讲笑话,所有人都笑,而他却不笑的时候,你会觉得他那么格格不入。但事实上,并非他格格不入,只是他不喜欢,或者说每个人的笑点同而已。

这往往跟他们的生活环境或者家庭教育过于严格有关,就像小说中的默尔索,他自幼和母亲相依为命,至于父亲他说:“我没有见过我的父亲。关于这个人,我所知道的全部确切的事,可能就是妈妈告诉我的那些事。”也就是说,他从小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并且他跟妈妈的交流从他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并不多。

心里学家说,孩子都比较敏感,在父母离婚以后,父母的负面情绪就会映射到孩子的身上,使其变得敏感、焦虑、冷漠甚至逆反。

而默尔索就是一个冷漠的人,开篇第一句话:

“妈妈今天死了,或许是昨天,我不清楚。养老院寄来通知,说"令堂过世,请来料理后事。“

就点出了他的冷漠,在大众的心里,当儿子听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时,应该是悲痛的,难过的,但主人公默尔索的脸上却看不到任何的感情流露。他继续做着自己的工作,因为母亲去世的那天不是周末,他只能周末才有空。不过,他还是请了两天的假。

《局外人》这是一场荒谬与真实的较量,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在葬礼上他既没有看母亲遗容的最后一面,全程也没有为母亲的死流一滴眼泪,更没有在他的脸上更看到一丝难过的神情。甚至为母亲守灵的时候孩子喝咖啡,打瞌睡,更不知道母亲去世的确切年龄。

他说:他人之死,母亲之死,他人所选择的生活,他人所选择的命运,与我何干?

在葬礼结束的第二天,他约女友去洗浴中心,两个人一起游泳,看电影,最后发生了关系。面对女友“你爱不爱我”的问题,他会直言不讳的说“我不爱你,但如果你想结婚的话,我也不会反对”当面对邻居“要不要做朋友时”,他说:“怎么都可以”。

可以说,默尔索的冷漠不过是一个单亲家庭的产物,并非他的错。他也是一个善良的人,他会听老萨拉玛诺这样一个和狗相依为命的鳏夫诉说自己的故事,虽然很多时候他都不在意他说了什么,但对于一个鳏剧的人来说,这样的倾听就是莫大的关怀,并且,在得知狗走丢了,他还会帮他出主意,告诉他如何去找到丢失的狗。

2.

默尔索是个收入微薄的小职员,他之所以把母亲送去养老院,并不是他不想养,而是情非得已,他工作太忙,不能24小时陪伴妈妈,并且即便在一起,两个人也无话可说,就像他自己说的:“妈妈在家的时候,一天到晚总是瞧着我,一言不发。”

但妈妈去了养老院以后,似乎更加开心了,就像养老院院长在安慰默尔索时说的一样:

“您知道,在这里,有一些跟她年龄相近的人和她做伴,他们对过去时代的话题有共同的兴趣,您年纪轻,她跟您在一起到会感到烦闷的。”

以至于,后来当默尔索想把母亲接出养老院时,她也的确不愿意离开,因为不习惯,在那里她已经有了自己的圈子以及自己的快乐。

《局外人》这是一场荒谬与真实的较量,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这不正是我们当下两代人之间的代沟问题,父母跟孩子之间总有很多互不理解的问题,很多家庭里,都存在这样的一个状态,父母和子女之间总是话不投机半句多的状态。孩子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圈子,两代人之间的共同话题也就少了。所以,默尔索把母亲送到养老院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呢?

相信,天底下的孩子都是爱妈妈的,只是每个人都表达方式不同而已,有人觉得让母亲跟自己住,即便只是一天看上一眼就是孝顺,有人觉得让母亲24小时候有人照顾就是孝顺。

表面上看默尔索对妈妈很冷落,但事实上他很爱自己的妈妈,才会在审判庭上当着所有人的面毫不掩饰的表达了自己对妈妈的爱:

“我爱我的母亲,像大家一样”。

但他这种异于普通人意识中对妈妈的爱而让他成为了别人眼里的异类。也因此,检察官在法庭上,说他是个十恶不赦的人,一个没有人性的人。

甚至以此推断出他杀人是有预谋的,是故意的。最终,检察官以法兰西国民的名义,因此宣判默尔索死刑。

3.

默尔索死了,对于这样的宣判他是不服的,他曾经挣扎,一反之前的沉默,站起来,激动的为自己辩驳,甚至都有些语无伦次。

他觉得自己很委屈,明明自己很爱自己的妈妈,为什么大家都说他不爱,明明是在讨论他杀人的案件,为什么大家却在讨论他究竟爱不爱妈妈的问题。

《局外人》这是一场荒谬与真实的较量,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但这些已经不重要,因为萨特曾说:

“他之所以引起社会的公愤,是因为他不遵守游戏规则。

最终默尔索也看清了事情的本质,他与他们而言,他就是局外人,而他们于他而言同样是局外人,他们彼此都生活在互不相干的人们眼中,即便自己做了什么都可能错,与其任人摆布,不如活得真实。

他说:“人生在世,永远也不该演戏作假。”

不演戏作假就是真实,真实就是真真切切的存在,比如,你看到什么.....做了什么....心里想的是什么样的.....就是什么样的,实事求是。

当法庭派来牧师拯救他的时候,他拒绝了,因为他从来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错。他对牧师说:我只是被告知犯了罪,要为此接受惩罚,除此之外,没有人有权对我做出任何要求,我从来不后悔之前的决定。

其实,在整本书里,默尔索才是那个真正真实的人,或许就因为他太过追求真实和本真,才会被世人排斥,才会跟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活在当下,我们曾经又何尝不是另一个默尔索呢?在进入社会之前,我们总是最求真实,追求真相,可在社会的洗礼中,慢慢的失去了自我。变得随波逐流,最终丢了自己的初心。

这或许就是加缪《局外人》的真谛,用荒诞的写法来讽刺那些失去本真的人们,从而唤醒我们的初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