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是母體

最基礎的關於存在和物質世界的一般問題如果獲得初步的解決,(存在是人所理解的存在,雖然這是一個動態的認識過程,但大的前提就是不存在絕對的客觀,主觀也不是完全非理性的,理性這個詞已經變得含糊和不確切了,應該用帶有進化論味道的認識來替代,但人類的語言是具有約定性的,只要大家理解“理性”不再是某種客觀實在或實體,康德的先驗邏輯範疇不再是靜止不變的,黑格爾的絕對理念不存在,邏輯實證主義是一種理性努力,那麼理性可以作為人的所有科學性認識的綜合概念存在下去。)哲學就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它孕育產生了物理學、心理學和諸般社會科學,把一般性的思維範疇、概念和邏輯方法等基因遺傳給了它的孩子們,特別是對追求真理的無限的愛和熱情也賦予了它的後人,帶著真知灼見和無與倫比的洞察力,留下永恆的問題遺產,告別歷史,永垂不朽。只要它的孩子們不陷入狂妄的自負,永遠遵循哲學母親確立的“整體性”思想要求去發展自己的學科,這些孩子們可能會有一天完成愛德華威爾遜所設想的“知識大融通”任務。正如神話早已完成它的使命,但依然世代滋養著人的精神世界並給予人的意志以持續的啟發,即使神話傳說和哲學可以作為人類的歷史文化現象歸入到文明檔案和博物館中,但它們將作為人類精神的蓋亞接受虔誠的膜拜和懷念。它們身上的神聖性和某種程度的宗教性使人類不會失去精神的皈依,每一個曾經認真思考過世界和人生的個體,都是它們的門徒。那些憑本能、傳統、習慣和模仿活著的個體,要麼遲早也要加入這個行列,要麼在漫無目的的可怕消耗中終其一生。讀書、學習和思考給了我們一種選擇的權力——要麼墜入紅塵隨波逐流,要麼躬耕家園心懷蒼生。這就是馬克思所謂的只有改變世界才能認識世界。簡單的講就是實踐出真知。大的歷史是人民創造的,這裡面有你也有我。若要社會變好,自己先要變好,這是主體自覺後的領悟,自由意志就是主體判斷和選擇的能力。一般的講,每個個體都具有這樣的自由,但具體而言,只有真正擁有屬於自己的主體特徵的理性判斷力和選擇能力的人才真正擁有自由。而人類個體所處的歷史時代環境是否給予了人擁有自身主體理性判斷力的自由,還是個問題。也許馬克思所說的要反對人的異化,反對商品拜物教,獲得主體自由的解放,也就是這個意思。人在社會中生活,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自由的社會才是人應該生活的社會,在這個社會中,不應該存在剝削和壓迫,更不應該存在高於人的價值的價值本體,而人類歷史發展的現實狀況還遠沒有達到這個階段,人類的目標一經確立,就不能不對社會提出方向性的要求。如果不去實踐思想,任何思想都不會成為科學。馬克思主義是科學,恰恰是因為人類曾經實踐過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