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傳統坐月子的誤區

做媽媽的經歷,讓新媽媽擁有一段一生難忘的記憶。瞭解現代人如何坐月子是每一位新媽媽們要面對的課題。對於傳統坐月子,人們的初衷是好的。既然被稱為傳統,應該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在傳統觀念下,人們對產後新媽媽在月子期間保健的認識上有一些誤區,有必要引起注意,並做更改。

走出傳統坐月子的誤區

產後不能受風

傳統觀點認為坐月子時要“避風”,即把門窗的縫隙堵住。而現在醫學認為那樣做是不科學的,其實只要室內溫度適當,就沒必要怕“風”。產後媽媽多汗,夏天容易中暑。冬季適當地開窗通風也可以更換室內的空氣。這樣無論是對於產後媽媽還是寶寶來說,擁有一個好的修養環境——新鮮的空氣,充足的陽光,對她們的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

走出傳統坐月子的誤區

產後多吃少動

傳統觀點認為坐月子就是躺在床上吃喝1個月。而現認為產後媽媽還要注意平衡飲食營養及攝入量,既滿足身體恢復和嬰兒哺乳的需要,又不會因吃過多而引起肥胖等症。通常,產後6個小時便可以下地排尿,24個小時後可以坐起哺乳和進行洗漱, 10天左右可以適當做一些活動,如產後保健操。

走出傳統坐月子的誤區

產後不能刷牙

傳統觀點認為產後媽媽刷牙容易落下牙病。而現認為產後媽媽應該比一般人更注意口腔衛生。因為產後媽媽進餐的次數多,留在牙齒表面和牙縫裡的食物殘渣容易導致口腔感染或是產褥感染。建議產後媽媽每天早、晚各刷1次牙,能在每次進餐後都刷牙、漱口更好。

走出傳統坐月子的誤區

產後吃菜“越淡越好”

傳統觀點認為產後媽媽不可多吃鹽,特別是在產後的前幾天,最好飯菜內一點鹽都別放。而現認為產後媽媽出汗多,乳腺分泌旺盛,體內容易缺水和鹽,按傳統的做法會適得其反,應適量補充鹽分為好。

走出傳統坐月子的誤區

坐月子確實有其必要性,不過太多的傳統禁忌是否科學合理還有待商榷。總之,懷孕和生產對新媽媽而言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產後需要好好休息與調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