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紀鑫為何說項羽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貴族?

古今之變


項羽的死,是一個時代的結束,標誌著流氓打敗貴族,實用打敗傲慢,分封制在中國自此逐漸退出舞臺,取而代之的是中央集權制。

沒有了分封制,自然也就沒有了貴族。陳勝的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開啟了一個時代。

項羽不肯過江東,是因為項羽與其叔父項粱在江東誅殺刺史及其部下100多人,後又帶八千江東子弟兵南征北戰,如今只剩他一人,他回去還不是死路一條。

如果把項羽看作是“中華歷史上最後一個貴族”,那麼自漢代之後,我國就沒有了“貴族”。“貴族”文化的缺失所帶來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它使得我國的傳統文化發展走上了一條迥異於西方的道路。

所以西方的中世紀始終沒有形成典型的專制王權政體,這其中既有政治經濟制度方面的原因,也有文化方面的原因。此外,貴族文化對自由人格和獨立人格的養成也有積極的作用。中國的封建社會則不然。自秦朝統一中國,就實行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形成了“天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的制度文化。

西周的周天子分封的對象主要是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而貴族階級就是分封制度的產物,世襲權利的家族傳承是貴族的基本特徵之一。但項羽生不逢時,其家族隨楚國的滅亡而敗落。但這種分封制度下形成的貴族精神根深蒂固於每個貴族心裡,不是短時期內能夠完全改變的。

項羽兒時看著秦始皇的出行儀仗,便指著秦始皇說:“彼可取而代也。”這是貴族骨子裡的高傲。鉅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決一死戰,從來沒有任何投機取巧的算計。這是項羽的性格,也是貴族的價值觀念。

秦始皇兼併六國一統天下後,雖然消滅了六國的貴族勢力,實行了中央集權制度,從政治和制度兩方面徹底消滅了貴族勢力。但他們的社會文化影響依然存在,並潛移默化地發揮著作用。這就為日後的六國反秦鬥爭埋下了伏筆。當時的六國民眾,幾乎是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六國貴族之後作為自己的反秦鬥爭領袖。

項羽也不負眾望,帶領民眾推翻了秦朝的殘暴統治。之後,項羽卻主持了大分封,最後導致爆發了楚漢爭霸,以項羽自刎於烏江結束。再一次證明分封制行不通,依靠分封制產生的貴族社會文化也隨之消亡。

劉邦與項羽的戰鬥,是一個以平民的智慧戰勝了貴族的傲慢的歷史故事。在大多數人看來,劉邦自然是一代英雄,因為他成功地創立了強大的漢王朝,而項羽卻是被拋進了歷 史最黑暗的角落。

但是項羽的死,卻讓兩千年來的中國人久久不能釋懷,那是因為,自從項羽死後,中國的貴族精神也隨之而亡,再沒有那種對高尚靈魂的崇拜,更沒有那種對人類尊嚴的無比敬畏。有的只是劉邦的平民式的實用主義,無論出於何種手段,不管卑鄙、無恥、耍 賴,只要能夠達成目的,便是英雄——那是項羽曾經不屑的!



當代曹植


項羽的死,感動了兩千年來的中國人。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向來都以成敗論英雄,只有項羽是一個例外——他雖敗猶榮。他完全是以一個蓋世英雄的形象雄踞在 歷史的地平線上。有人將中國人對他的懷念歸功於司馬遷的描述,歸功於司馬遷作為漢王朝的史官,而將漢王朝的敵人描述得如此富有英雄的氣概。這是不錯的,正 是因為有了司馬遷的一顆勇敢的心,一顆堅持正義、堅持史實的心,一顆對人類尊嚴懷著巨大敬畏的心,才有了我們今天的“青史”,才有了我們今天的驕傲。司馬 遷也正因為他對人類尊嚴的敬畏,在他為了個人尊嚴、歷史尊嚴而歷盡磨難之後,才成就了他的作為英雄的事業。可以說,司馬遷也是一位了不起的秉筆的英雄,他 的氣概,與持劍的項羽的氣概,一起構築了中國的精神氣質。

失敗的項羽之所以能夠成為英雄,蓋因他的最後一戰。這是一場完全為了尊嚴的戰鬥,他的“無臉見江東父老”的決絕。他有機會逃亡,卻選擇了戰死沙場;他 寧可戰鬥到最後只剩下自己一個人,卻還以一人之力,獨戰百萬大軍。不獨是這種悲壯的情懷與慘烈的氣勢造就了項羽的千古英豪,更在於他以這種方式的戰死,維 護了他作為一個獨立的人的傲慢的尊嚴。

司馬遷在他的《史記》中記錄了項羽的剛愎自用,也記錄了項羽天真率性的氣質特徵,以及他的直率坦誠。以此對比劉邦的狡詐與無賴。可以這樣說,劉邦與項 羽的戰鬥,是一個以平民的智慧戰勝了貴族的傲慢的歷史故事。在大多數人看來,劉邦自然是一代英雄,因為他成功地創立了強大的漢王朝,而項羽卻是被拋進了歷 史最黑暗的角落。但他的死,卻讓兩千年來的中國人久久不能釋懷,那是因為,自從項羽死後,中國的貴族精神也隨之而亡,再沒有那種臨死不屈的傲慢以及對人性 懷著天真的幻想,再沒有那種對高尚靈魂的崇拜,更沒有那種對人類尊嚴的無比敬畏。有的只是劉邦的平民式的實用主義,無論出於何種手段,不管卑鄙、無恥、耍 賴,只要能夠達成目的,便是英雄——那是項羽曾經不屑的!

中國人不能忘懷於項羽,而更多的時候,中國人又覺得,畢竟,項羽是失敗的人,他的尊嚴,相比劉邦的巨大成功,更是可以不屑一顧了。人們寧願服膺於劉邦 的那種平民式的實用主義,由此而使整個中國,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更多時候淪於可恥的黑暗專制之下而毫無尊嚴地生活著,甚至為此反而慶幸不已。這算不 算是一種悲哀呢?

我同時又想到,為尊嚴而死的,還有一個被誤解的人,那就是屈原。中國人對屈原的誤解,可謂較項羽更甚。項羽在中國人的知識精英階層,尚可將之視為一介 武夫,除了蠻力與戰鬥,便一無是處,除了“霸王別姬”那一幕,尚存一點點柔情與霸氣。他的最終的失敗雖也換來一絲同情,似乎更多的是對他毫無陰謀智慧的鄙 視。

而屈子的死,則有了更多層面的深長意味,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也有著不同的理解與詮釋。而在我看來,大多是一廂情願的誤會與誹謗。遠期的姑且不論,而近 代以來,我所知道的,大凡有兩種論調:一種認為他屬於“愛國者”,他的死,乃在於殉國;另一種,則認為他的死,乃歸於愚頑,無視大帝國的最終必將歸於統 一,無視楚國君主的昏庸無能,愚忠於他的主子,是奴隸式的忠誠,是甘願為專制主義的奴才。以上兩種論調,以郭沫若與魯迅為代表,以及他們的追隨者。我相信 魯迅之所以將屈原視為奴才,有他在特殊歷史時期的引申的意義,並不一定針對屈原本人,這種出發點與郭沫若並無兩樣。但他們的追隨者,就不一樣了,就將這種 觀點真地放進了歷史研究的範疇去了。

在我看來,所有這些論調,都是對屈原的侮辱與損害,因為他既不是一個“愛國者”,也不是一個“奴才”。誰都知道,楚國與其它所謂的“六國”一樣,僅僅 屬於“領主”,繼承的是周朝的爵位與封地。雖說戰國時代周朝早已名存實亡,但畢竟還有“名存”這一事實。他們的封地,名義上仍歸屬於周朝。當時的國,並沒 有如今的國家的概念,因此,何來“愛國者”的稱謂?其次,屈原作為楚國的大臣,並不僅僅是一名官僚,他是楚國的貴族,他與楚國的君主有著共同的祖先,有著 相同的血緣。因此他根本就不是君王的奴才,而是領主的同盟。至少可以認為,他與楚王的不和,乃在於利益同盟內部的爭執,是同一個集團內部的紛爭。(事實 上,作為奴才的官僚,是充滿血腥鎮壓與屠戮的黑暗的清王朝的發明,而我們今天,仍然整天在電視上不厭其煩地播放著有關這個極度落後極度愚昧的末日王朝的電 視劇,對它的殘忍的君主甚至歌功頌德,奴才之聲不絕於耳!)他當然看到了楚王的昏聵與無能,他所惋惜的是,作為偉大祖先的後代,作為一個強悍部落的首領階 級,他看到了他的整個部落的最終滅亡的命運。對於他來說,被秦國吞併是不可接受的,因為那是一個貴族對另一個貴族的攻伐、侵略與霸佔,是一個貴族勢力對另 一個貴族勢力的欺侮與辱沒,無視周室的權威,根本沒有正義可言。其實,就整個戰國時期而言,所有的攻城略地,都不在正義的層面上,具有合法的性質,雖然他 們常常扛著正義的旗幟,以周室的名義出征。

眾所周知的是,當時的楚國與其他六國一樣,是周王朝所分封的諸侯,他們至少在名義與形式上,都必須共同尊順周王朝的權威。它與古希臘城邦的不同之處在 於,地中海的那個古國是城邦的聯盟,而戰國時代的中國各諸侯國乃是周王朝的分封。屈原所忠於的,不是這個楚國,事實上,他也並不忠於已經失去威權的周王 朝。他的自沉汨羅江,乃是出於對他的祖先傳承下來的血統、封地以及他自身尊嚴喪失的痛苦、無奈與絕望。作為楚國的貴族,他看到了楚國即將的滅亡,以及他的 宏大的抱負不能實現的悲哀。可以這樣說,他的死,完全是為了他作為一個高貴者的靈魂的尊嚴。孟凡利

屈原死後,中國再沒有如此富有尊嚴的貴族精神在文士中的傳承了,如此的悲涼、壯闊與崇高。兩千年來,中國的士子們在專制的統治下,大多成為權力的奴 才,尤其到了清代,即便是慷慨的死,也是毫無尊嚴可言。在現代中國,也只有老舍與傅雷們的死,堪與相較,還算有一點屈子的風骨。

而項羽的死後,中國再沒有如此富有尊嚴的貴族精神在武士中的繼承了,如此的傲慢、瘋狂與高貴。兩千年來,中國的武士們也大多遵從的是卑鄙的計謀、權力與財富,即便是戰死沙場,尊嚴也並不是他們最後的選擇。

人,有尊嚴地活著或死去,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對尊嚴的追求,是我們所必須的。


小森短視頻


如果把項羽看作是“中華歷史上最後一個貴族”,那麼自漢代之後,我國就沒有了“貴族”。“貴族”文化的缺失所帶來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它使得我國的傳統文化發展走上了一條迥異於西方的道路。西方的中世紀,社會形成了一種固化的貴族制度。建立在諸多政治經濟特權制度的基礎上,生成了世代相承連綿不絕的貴族文化。這種貴族文化強調教養、榮譽、尊嚴、責任,以及道德意識,體現了人的自我意識和道德自尊。它的存在,在某種程度上抑制抵消了專制王權在政治上的漫延氾濫。“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就是例證。

所以西方的中世紀始終沒有形成典型的專制王權政體,這其中既有政治經濟制度方面的原因,也有文化方面的原因。此外,貴族文化對自由人格和獨立人格的養成也有積極的作用。中國的封建社會則不然。自秦朝統一中國,就實行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形成了“天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的制度文化。出於權力制衡的需要,作為一種制度補救,西漢之後,統治者為了保護“士人的節操”,在制度文化中形成了所謂“將相不辱”的規定。

項羽的死,感動了兩千年來的中國人。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向來都以成敗論英雄,只有項羽是一個例外——他雖敗猶榮。他完全是以一個蓋世英雄的形象雄踞在 歷史的地平線上。有人將中國人對他的懷念歸功於司馬遷的描述,歸功於司馬遷作為漢王朝的史官,而將漢王朝的敵人描述得如此富有英雄的氣概。這是不錯的,正是因為有了司馬遷的一顆勇敢的心,一顆堅持正義、堅持史實的心,一顆對人類尊嚴懷著巨大敬畏的心,才有了我們今天的“青史”,才有了我們今天的驕傲。司馬 遷也正因為他對人類尊嚴的敬畏,在他為了個人尊嚴、歷史尊嚴而歷盡磨難之後,才成就了他的作為英雄的事業。可以說,司馬遷也是一位了不起的秉筆的英雄,他的氣概,與持劍的項羽的氣概,一起構築了中國的精神氣質。

失敗的項羽之所以能夠成為英雄,蓋因他的最後一戰。這是一場完全為了尊嚴的戰鬥,他的“無臉見江東父老”的決絕。他有機會逃亡,卻選擇了戰死沙場;他 寧可戰鬥到最後只剩下自己一個人,卻還以一人之力,獨戰百萬大軍。不獨是這種悲壯的情懷與慘烈的氣勢造就了項羽的千古英豪,更在於他以這種方式的戰死,維 護了他作為一個獨立的人的傲慢的尊嚴。

司馬遷在他的《史記》中記錄了項羽的剛愎自用,也記錄了項羽天真率性的氣質特徵,以及他的直率坦誠。以此對比劉邦的狡詐與無賴。可以這樣說,劉邦與項 羽的戰鬥,是一個以平民的智慧戰勝了貴族的傲慢的歷史故事。在大多數人看來,劉邦自然是一代英雄,因為他成功地創立了強大的漢王朝,而項羽卻是被拋進了歷 史最黑暗的角落。但他的死,卻讓兩千年來的中國人久久不能釋懷,那是因為,自從項羽死後,中國的貴族精神也隨之而亡,再沒有那種臨死不屈的傲慢以及對人性 懷著天真的幻想,再沒有那種對高尚靈魂的崇拜,更沒有那種對人類尊嚴的無比敬畏。有的只是劉邦的平民式的實用主義,無論出於何種手段,不管卑鄙、無恥、耍 賴,只要能夠達成目的,便是英雄——那是項羽曾經不屑的!

中國人不能忘懷於項羽,而更多的時候,中國人又覺得,畢竟,項羽是失敗的人,他的尊嚴,相比劉邦的巨大成功,更是可以不屑一顧了。人們寧願服膺於劉邦 的那種平民式的實用主義,由此而使整個中國,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更多時候淪於可恥的黑暗專制之下而毫無尊嚴地生活著,甚至為此反而慶幸不已。這算不 算是一種悲哀呢?


Ignore


韓信是漢朝的開國大將,是劉邦手下的三大能人之一。項羽是西楚霸王,秦末漢初的第一大英雄,也是韓信一生之中最大的對手。其實早年的韓信曾經在項羽的手下當過差,當時的項羽把韓信封為執戟郎中,就是專門負責給項羽拿武器的。其實在當時,韓信早就顯露出了驚人的軍事才能,范增也曾警告過項羽,如果不用韓信的話,一定要殺了他。但是一向剛愎自負的楚霸王沒有聽信范增的話,最終項羽也是敗在了韓信的手中,結束了輝煌的一生。

那為什麼項羽不肯用韓信呢?很多人會認為那是因為項羽沒有發現韓信的才能,其實事實並非如此。我們都知道在遇到韓信之前,早期的項羽幾乎沒有遇到過對手,不論是王離還是章邯這樣的大將,一個個都被項羽擊敗了。我想即便是韓信出馬,也很難能夠打出像項羽這樣的戰績。因此即便韓信曾給項羽出過主意,但是未必會比項羽的方法強。因此,項羽並非是沒有發現韓信的才能,而是認為他比不上自己。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項羽的出身,項羽是出過大將項燕的後人,身上流淌著貴族的血液。古代的規則非常講究仁義道德,在打仗的時候從來不喜歡使用陰謀詭計。而韓信恰好就推崇兵不厭詐的思想,於是他提出來的意見即便是對的,也不會被項羽採用。因為身為貴族的項羽根本就不屑於做這種“下三濫”的勾當。於是一直以來,項羽都非常瞧不起韓信,以至於即便知道韓信有才,更是用一個執戟郎中的官職來嘲弄他。

最終,韓信用實際行動證明了用兵之道在於謀略而不是單憑勇力。在垓下九里山,項羽的軍隊面對大漢軍隊的十面埋伏,即便項羽再神勇,也無法突圍,最終在烏江自刎。






愛發視頻的小夥



不要說什麼神勇千古無二了,霸王的威名他也擔不起,他勉強算是一個合格將領,僅此而已。

一個締造了無數經典戰役、被寫進歷史課本、歷代公認的戰神級別項羽在這位看來只是「勉強算是合格將領」,那真得看看這位是有什麼高見了。

第一個要面臨的問題就是這位要如何解釋以少打多,破釜沉舟的鉅鹿之戰。

通常的說法是,項羽能打贏秦軍是因為“破釜沉舟”,但是,真實的戰爭從來不是靠玩命就能打贏的。這就好比真正的草根逆襲,不是光靠勤奮就能達成的。事實是,秦軍王離部放棄抵抗,是在“破釜沉舟”一個月以後的事,而章邯所部停戰,則是十一個月以後的事。而這段時間裡,楚軍和秦軍的防線基本沒什麼變化,即便是《史記》裡也沒有關於這段時間秦軍傷亡數字的記載。從軍事常識來說,陣地戰中,你統計不到對方的傷亡情況,那隻能說明你從沒佔過戰場主動權。

這段話槽點多的數不勝數,「真實的戰爭從來不是靠玩命就能打贏的」——孫子的置之死地而後生聽過嗎?單單項羽前後時期,就有白起燒船毀橋、韓信背水一戰。

「事實是,秦軍王離部放棄抵抗,是在“破釜沉舟”一個月以後的事」咋的,王離是打著打著自己抑鬱症犯了所以放棄抵抗?破釜沉舟只是一戰,其後一個月項羽以少勝多,九戰九捷,終於打退章邯,活捉了王離,殺死了秦將蘇角,秦將涉間舉火自焚。一個「事實是」說的跟項羽贏靠的是對面放棄似的,九戰九捷直接帶過不提,真是一手好春秋筆法。

「而這段時間裡,楚軍和秦軍的防線基本沒什麼變化,即便是《史記》裡也沒有關於這段時間秦軍傷亡數字的記載。」


隨便放個鉅鹿之戰形勢圖

鉅鹿之戰後,項羽一直進逼,章邯求和,項羽不答應,又打敗了章邯一次,一口氣從到了漳水北岸,打到洹水南岸。(章邯狐疑,陰使候始成使項羽,欲約。約未成,項羽使蒲將軍日夜引兵渡三戶,軍漳南,與秦戰,再破之。項羽悉引兵擊秦軍紆水上,大破之。)

這時候,項羽不進攻了,不是打不過,是糧草沒了,這才在圖上殷墟的地方接受了章邯的求和,不知道這位是怎麼定義「秦軍和楚軍防線基本沒有變化的」。

「如果你統計不到傷亡情況說明沒佔有主動權」,王離部隊都被全殲了,這叫統計不到傷亡?戰爭雙方,一方糧草都不夠了,另一方還多次主動投降,這是誰佔了戰場的主動權,還需要解釋嗎?

鉅鹿之戰這一些甚至操作,足以奠定項羽戰神的稱號,以少勝多、糧草不多,對方更是號稱秦朝最後的名將章邯,率領的更是秦軍精銳主力。誰輸誰贏還能被顛倒黑白成這樣,真是讓我大開眼界。

當然,這才是抹黑的一小部分,接著往下看這位的「高論」

或許有人問,不是秦國二十萬降兵最後都被項羽坑殺了嗎?非常遺憾,這個說法只見於《史記》這一本書,除此之外,再無其他文獻或是考古證據能證明。況且從常識上說,在冷兵器時代,五六萬人要去殺十幾、二十萬人,而且還是受過訓練的軍人,即便是統統被繳械那也是根本無法完成的任務。再者說,就算項羽和他手下的楚軍個個都是超人,他們連二十萬人都殺了,也不差章邯他們三個吧?非要留下對方還給人家都封了王,封地還是天下最富饒的關中地區,讓他們獲得了項羽手下眾多有功之臣想都不敢想的地位和財富,這在邏輯上顯然是說不通的。

雖然人家都投降了,這位還是不死心,接下來又來了個神論,項羽沒有坑殺20萬。

我們再來依次看看「非常遺憾,這個說法只見於《史記》這一本書,除此之外,再無其他文獻或是考古證據能證明。」

看到這一段真是讓我震驚到了,坑殺的說法只見於《史記》這一本書?漢朝兩大史書,除了《史記》還有官方的《漢書》,《漢書·項籍傳》怎麼寫的?「於是夜擊坑秦軍二十餘萬人。」

至於沒有考古證據證明……還有人不知道項羽坑殺秦兵的萬人坑上世紀就發現了。

史學界關於這場坑殺確實小有爭議,但爭議的也是有沒有20萬這麼多,反對派其實也沒有啥證據。但是直接連坑殺都否認的,我還真是第一次見。

至於為什麼要坑殺了,史記裡寫的清清楚楚:


秦軍降諸侯,諸侯吏卒乘勝奴虜使之,輕折辱秦吏卒。吏卒多竊言曰:“章將軍等詐吾屬降諸侯,今能入關破秦,大善;即不能,諸侯虜吾屬而東,秦又盡誅吾父母妻子。”

簡單來說,項羽手下楚國兵,當年被秦國滅國,這事還沒過去幾年,本就是血海深仇,這次秦兵一降,當年各國貴族都虐待這些秦兵。不滿情緒一起,還有人覺得是章邯出賣了他們,萬一沒打破函谷關,自己家人只怕要滅門,秦兵們已經處在譁變邊緣。再加上秦兵實在太多,前面也說了項羽自己部隊都有糧草問題,加上秦兵。只怕問題更嚴重。

投降的三個秦國將領仨人本身級別太高,按照當時的傳統,那也該是封王級別(參考劉邦封彭越等一批將領為異姓王),當時可以封的地兒要麼太偏,要麼關中,但是封了關中,讓秦國將領管秦國故地……這可容易出事,就連韓信都跟劉邦說過,項羽用欺詐的手段坑殺秦降卒二十餘萬人,唯獨章邯、董翳、司馬欣得脫,秦人對這三人恨之入骨。正在這時項羽以武力強封這三人為王,秦國百姓都不擁戴他們。

所以坑殺秦兵,滯留三個秦將並封王,可以說是一箭三雕,在當時可以說是必然的選擇。


父母年代記憶


眾所周知,項羽是楚國舊貴族之後。為什麼把項羽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貴族呢?

首先,還要從周王朝的分封制說起,西周的周天子分封的對象主要是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異姓功臣貴族、同姓王室貴族、先代帝王后代和遠氏族部落首領)。周王朝從西周(前1046-前771年)到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存在了將近800年。而貴族階級就是分封制度的產物,世襲權利的家族傳承是貴族的基本特徵之一。但項羽生不逢時,其家族隨楚國的滅亡而敗落。但這種分封制度下形成的貴族精神根深蒂固於每個貴族心裡,不是短時期內能夠完全改變的。

其次,從項羽的品性以及他的一些事件來看,在他的身上集中體現了傳統社會貴族階級的一些典型性格特徵。 項羽兒時看著秦始皇的出行儀仗,便指著秦始皇說:“彼可取而代也。”這是貴族骨子裡的高傲。鉅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決一死戰,從來沒有任何投機取巧的算計。這是項羽的性格,也是貴族的價值觀念。 鴻門宴上,項羽優柔寡斷,最後放走劉邦。在他看來,暗算前來賠禮道歉的人算不得英雄手段。尤其是項羽臨死,還不忘將自己的頭顱交給故人領賞,反映了他對感情的注重。真是頂天立地的大丈夫。

所以在秦始皇兼併六國一統天下後,雖然消滅了六國的貴族勢力,實行了中央集權制度,從政治和制度兩方面徹底消滅了貴族勢力。但他們的社會文化影響依然存在,並潛移默化地發揮著作用。這就為日後的六國反秦鬥爭埋下了伏筆。當時的六國民眾,幾乎是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六國貴族之後作為自己的反秦鬥爭領袖。

項羽也不負眾望,帶領民眾推翻了秦朝的殘暴統治。之後,項羽卻主持了大分封,最後導致爆發了楚漢爭霸,以項羽自刎於烏江結束。再一次證明分封制行不通,依靠分封制產生的貴族社會文化也隨之消亡。


洋洋談歷史


項羽出身與名門貴族.是一位豪氣蓋世、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在秦末風雲變幻、群雄並起的大環境下,他以拔山之力、蓋世之氣,突起於壟畝之中,沒有任何憑藉,很快就摧毀了暴秦的政權,於是宰割天下,分封王侯,號稱“西楚霸王”。項羽傳世最著名的詩篇就是《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楚漢相爭,開始時項羽節節勝利,劉邦幾為其所擄。後來由於項羽驕傲自滿,導致其戰略上連續失誤,而劉邦則逐漸轉敗為勝,最後垓下(今安徽靈壁東南)一戰,楚軍全軍覆沒,項羽逃至烏江自刎而亡。《垓下歌》便是項羽被漢軍圍困垓下,軍帳夜飲,對其愛姬虞姬所唱。全詩“慷慨激烈,有千載不平之餘憤” 項羽重情誼,愛江山更愛美人,項羽歷來深受女性的喜愛 ,上面李清照的詩可以為證. 歷史猶如一枚硬幣,正面是帝王,反面是賊寇,屬於項羽的那枚硬幣,在落地的瞬間被命運的手指不經意的撥弄,於是翻了個身,於是劉邦成為了漢高祖,項羽卻只留下了一首《垓下歌》…… 而項羽一生光明磊落,率真守信,缺成為失敗者,而劉邦一個潑皮誣賴,品質低下,老於事故算計的人缺最終成王.!!!!這也是中國歷史的悲哀!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一直存在著一個定律:成者王侯敗者賊。統治者也利用著人民的這種心理,政治鬥爭中的勝利者總是想盡一切辦法貶低失敗者,甚至不惜無中生有,造謠誣衊。翻開史書,我們看一看失敗者的歷史,幾乎一律是惡行劣跡。唯一的例外就是項羽。他在與劉邦爭奪天下的鬥爭中失敗了,可是在劉氏王朝所寫的史書中,項羽仍舊是一個相當完美的人物。    從某種意義上說,項羽是中國最後的一個貴族。 屬於早已離我們而去的另外一個時代,一個令我們無法理解的時代。翻開史書,我們可以發現,千金一諾,以身赴難,士為知己者死等等令人可歌可泣的壯舉,在先秦的歷史事件中隨處可見,在以後則很難發現。      與為了成功不計手段的劉邦相比,項羽身上不帶有一點劉邦的那種無賴氣質,他所有的就是一種豪放的、直率的、高傲的、自愛的貴族氣質。 歷史往事不願多說,心中空感這位舍我棄誰的悲劇英雄,悲劇的貴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