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智圣”孔明,当推“诗圣”杜甫

李远

“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凭阴阳如反掌保定乾坤。先帝爷下南阳御驾三请,算就了汉家业鼎足三分。”京剧《空城计》中的经典唱词,经久不衰,传唱至今,让南阳卧龙岗红遍大江南北。

读懂“智圣”孔明,当推“诗圣”杜甫

南阳卧龙岗

唱词虽为戏言,可窥诸葛亮当年内心世界。“散淡”意为逍遥自在,实为隐士思想。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自言:“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其隐士心态自然流露。这种说法也得到陈寿的认可,据其上奏给晋武帝司马炎《进〈诸葛亮集〉表》记载:“(诸葛亮)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躬耕于野”是隐士典型的生活方式。诸葛亮《诫子书》中亦说:“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而“澹泊”与“宁静”正是隐士心态的重要表征,可见诸葛亮当时却有归隐之心。

孔子云:“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孔子也曾说过,如果他的思想得不到认可和施行,他将乘竹筏,隐居海上。儒家还认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独善其身的最好方式莫过于隐居避世,远离纷扰。

诸葛亮少年时父母便相继去世,此时正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因其叔父诸葛玄与荆州刘表有旧,为避战乱随之来到荆州。荆州的统治者刘表,虽然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懦弱而寡断,却是个颇好虚名之人。以诸葛亮之智,并不想明珠暗投选择刘表,刘表也并未着意身边的这条“卧龙”。由于现实的受挫感,荆州政权上层的愚弱无能,加之整个社会混乱污浊,厌恶之情使诸葛亮产生与“势统”的疏离感,隐士心态逐渐凸现。陶渊明曾在《归去来兮辞》中说:“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诸葛亮正是因“世与我而相违”,故才会选择南阳卧龙岗近十年的隐居生活。

读懂“智圣”孔明,当推“诗圣”杜甫

南阳卧龙岗

中国的隐士往往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就像一线风筝,精神和思想超然物外,飘摇于自由的空间,但根却扎在深刻的社会现实当中。诸葛亮心怀大志,“自比于管仲、乐毅”,虽有隐居之心,也有强烈的入世之愿,只不过残酷的现实,暂时扼杀了他的梦想而已。《诗经·国风·王风·黍离》有言:“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诸葛亮蛰伏南阳等待明主,一旦时机成熟,“卧龙”将会腾飞而起。然而高度自尊乃隐士阶层的群体心理,即使诸葛亮有出仕可能,也往往“只可来招,不愿屈致”。唐代诗人汪遵在《咏南阳》中写道:“陆困泥蟠未适从,岂妨耕稼隐高踪。若非先主垂三顾,谁识茅庐一卧龙。”一个“识”字用得十分传神,反映了诸葛亮当时的“待识”心态。

如今卧龙岗大门前悬挂有中国书协名誉主席张海书写的楹联:“可托六尺之孤,可寄百里之命,君子人欤?君子人也;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吾见其人。”映射出诸葛亮当年“隐居求志”的理想信念,直到刘备以恢复汉室、拯救苍生的大义相招,这才唤醒了他的济世之心,才有一场君臣之间的风云际会。

读懂“智圣”孔明,当推“诗圣”杜甫

南阳卧龙岗

卧龙岗悬挂有清代书法家伊秉绶书写的楹联:“梅花百树鼻功德,茅屋三间心太平。”意为诸葛亮隐居田园,享受清贫生活的人生志趣。当年的卧龙岗南频白河,直通汉江,北障紫峰,遥连嵩岳,东西两侧有梅溪河、十二里河萦回南流,岗上丛林茂密,绿荫蔽日,岗麓河畔是一片沃野平原。

诸葛亮就在岗上绿树掩映之中,搭建草庐,晴耕雨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澹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过着自力更生、韬光养晦的隐居生活。现今的南阳卧龙岗祠园地势开阔,松柏森森,潭水清碧,景色宜人,其总体布局既不失名士祠宇的严谨肃穆气氛,也保留了故居园林的活泼清新景象,诱人的人文景观与优美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令人留连往返。

2015年10月31日,央视二套第一时间“秋天好去处”栏目播出《南阳武侯祠:探访三国故地》。把南阳卧龙岗厚重的历史文化及旖旎的园林风光,与全国人民分享。如今,当人们伫立在高岗上的艳阳秋风之中,剥去喧嚣的凡尘和现代化的包装,试图想象这里曾经的林木茂密荒岭野趣,以及诸葛亮在此逍遥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于是,顿发思古之幽情。

读懂“智圣”孔明,当推“诗圣”杜甫

南阳卧龙岗诸葛草庐

如今卧龙岗大门内南侧立有“汉武侯躬耕处”碑,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南阳知府傅凤飏所立。清代杨铸《躬耕田》赞曰:“吴魏纷纷如奕图,汉家阡陌久荒芜。聊将扶日擎天手,袯襫躬亲自把锄。”诸葛亮在卧龙岗春种秋收,荷锄晨耕,晴耕夜读,自食其力。劳作之余,或在野云庵中会客侍儒纵论天下,或在读书台排除干扰静心阅读,或在宁远楼登高远望抚琴长吟,或在诸葛花园莳花置卉采桑种茶,没有名利的困惑,没有官场的争夺,没有世事的纷扰,可谓逍遥自在!诸葛亮在南阳卧龙岗躬耕期间,其人生的快乐和洒脱,内心的充实和愉悦,岂非今人所能想象和体会。

现在躬耕亭门柱悬挂有清同治四年(1865年),清代著名书画家、篆刻家赵之谦撰写的楹联:“猗此良耜耕彼南亩,四海俱有;日吃三湌夜瞑一觉,无量寿佛。”精心刻画了诸葛亮当年无忧无虑的洒脱生活。意为诸葛亮在南阳躬耕陇亩,靠这些精良的农具躬耕田地,足不出户便知天下大事且什么东西都不缺;只要能够做到宁静致远,即便平平淡淡的一日三餐,夜眠一觉,也能快乐长寿,过着“极乐世界”的生活。

读懂“智圣”孔明,当推“诗圣”杜甫

老子《道德经》有言:“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诸葛亮作为一位深受道家思想熏陶的千年智圣,自然明白其中奥妙和玄机。隐居、入世、归隐,可谓诸葛亮为自己设计的完美人生轨迹。

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从一介布衣做到丞相,但他为官清廉,不事田产,确实常常想到功成身退,很想回到当初的南阳诸葛草庐,过起那种躬耕隐居的生活,但他却因操劳过度,病逝于北伐途中。

第一位读懂武侯之心的是诗圣杜甫。他在《武侯庙》中云:“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罗贯中对诸葛亮的内心世界亦有较准确的把握和揣摩,在《三国演义》的描述中,诸葛亮出山之前,曾对弟弟诸葛均嘱咐:“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卧龙岗大拜殿亦悬挂有清同治年间金国钧所书楹联:“巾扇任逍遥,试看抱膝长吟,高卧尚留名士隐;井庐空眷念,可惜鞠躬尽瘁,归畊(古同耕)未慰老臣心。”对诸葛亮当年没有回到他躬耕之地南阳卧龙岗,而发后世诸多感慨和遗憾。

读懂“智圣”孔明,当推“诗圣”杜甫

卧龙岗大拜殿

武侯之梦,千年方圆。2016年,南阳卧龙岗参加陕西“丙申清明勉县公祭诸葛武侯典礼”,在卧龙岗上敬取十捧“诸葛躬耕熟土”,寓诸葛亮躬耕南阳十年之意,为勉县武侯墓冢英灵送去南阳的缅怀和思念。并恭取武侯墓冢灵土,并迎回南阳卧龙岗,封添在诸葛草庐周围参天古柏之下,也算实现了武侯回归南阳的夙愿。

读懂“智圣”孔明,当推“诗圣”杜甫

《访古寻踪卧龙岗》封面

(本文选自李远文化散文集《访古寻踪卧龙岗》,原题目为《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

作者简介:李远,南阳市卧龙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南阳诸葛亮研究会副秘书长,已发表文学作品千余篇,散见于《小说选刊》《特别关注》《文艺报》《杂文选刊》等数百媒体。出版有文化散文集《访古寻踪卧龙岗》,曾参编外宣书籍《魅力南阳》。

购书方式:请与作者联系(微信:nywlgly),本书定价35元,全国免费包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