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群星闪耀(13)——杜甫 从“富二代”变成忧国忧民的“诗圣”

书香世家

杜甫于712年生于巩县(今属河南),770年冬在潭州前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逝世。

杜甫的祖父是唐初诗人杜审言,很有才华,被武则天召入京师,授著作佐郎,官至膳部员外郎。杜审言对唐诗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后人认为是他奠定了五言律诗的基础。

少年杜甫因为家庭环境优越,过着富足的生活,并且接受着文化艺术的熏陶,这对他日后的诗歌创作奠定了基础。

他自幼好学,七岁就能作诗,却也不失顽皮。

少年杜甫和李白生活相似,也是游历名山大川,广结好友。

人类群星闪耀(13)——杜甫 从“富二代”变成忧国忧民的“诗圣”

难展抱负

731年,十九岁的杜甫就出游山东,漫游吴越。735年,才回故乡参加考试。

736年,二十四岁的杜甫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之后,又开始了游历生活,并在齐赵一带度过了四五年“裘马颇轻狂”的快意生活。

744年,杜甫在洛阳与被赶出皇宫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东鲁。

747年,唐玄宗诏天下有才之人到长安应试,三十五岁的杜甫参加了考试,可是由于政治原因,这次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之后,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可是始终过着郁郁不得志的生活。

751年,三十九岁的杜甫因献《大礼赋》终于得到玄宗的赏识,可是仅得到等候分配官职的资格,由于权相李林甫把持,杜甫最后还是没有得到一官半职。

755年,已经四十三岁的杜甫终于被授予了一个小官,为了生计他只能接受。当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八月,杜甫不幸被叛军俘虏。

人类群星闪耀(13)——杜甫 从“富二代”变成忧国忧民的“诗圣”

李白和杜甫

忧国忧民

尽管个人遭遇不幸,但是他无时无刻不在忧国忧民。这时他所作的诗都表达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759年夏,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感叹国难民苦。几经辗转,杜甫最后到了成都,并在朋友的帮助下在城西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764年,杜甫依然贫苦,到了秋风暴雨之时更甚。他的茅屋破败,孩子常常被饿得嚎啕大哭,彻夜难眠。

765年,杜甫离开成都到达夔州(今奉节)。由于夔州都督的照顾,杜甫一家在此暂住。这一时期,是杜甫创作的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多首,有《春夜喜雨》、《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登高》中的名句更是千古绝唱: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768年,五十六岁的杜甫乘舟出行,一直到770年都是住在船上,漂泊到耒阳遇到江水暴涨,他五天没有吃到东西,幸亏县令派人送来酒肉才得救。

770年冬,杜甫在开往岳阳的小船上去世。

人类群星闪耀(13)——杜甫 从“富二代”变成忧国忧民的“诗圣”

诗圣

杜甫生长于唐朝的乱世中,自己生活地很悲惨,却很同情贫困的百姓。

他的诗多半描写现实生活的苦涩,他被称为“诗圣”,作品被称为“诗史”。

他写了一千四百多首诗,深刻得反映了时代,记录了当时动荡的朝廷和饱受战乱折磨的百姓,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真正历史。

杜甫的可贵在于,他在生活上不论怎么苦,不论漂泊到何处,他总是在关怀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

鲁迅曾说过一句话:“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杜甫的精神将长长久久地照亮这个世界。

人类群星闪耀(13)——杜甫 从“富二代”变成忧国忧民的“诗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