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食不可负也,看“诗圣”杜甫与美食的不解之缘

唯美食不可负也,看“诗圣”杜甫与美食的不解之缘

人性的两大终极欲望:吃和睡。吾日三省吾身:早上吃什么,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就连古代的名人也难免俗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一位吃货诗人,看他与美食的不解之缘。

唯美食不可负也,看“诗圣”杜甫与美食的不解之缘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见过权贵们的豪华盛宴,品尝过宫御赐的樱桃,也曾在荒野里靠挖野菜根才勉强存活;他曾在长安市上开怀痛饮;也曾与农夫们一起分享淡薄的村酒。他就是诗圣杜甫。杜甫的经历实在太丰富,所以他比任何人都更能体会食物的重要与味道。

杜甫喜欢吃鱼

唯美食不可负也,看“诗圣”杜甫与美食的不解之缘

在陕西,杜甫和后来被贬放浙江,开台州文脉的郑广文一起吃了一顿鲜鲫银丝脍 。鲜鲫银丝脍是将新鲜的鲫鱼去头、骨,剔刺,切成生鱼丝——鲫鱼多刺,切成剔骨生鱼丝显然比吃生鱼片更科学。鲤、李同音,为了避讳大唐李氏,杜甫的鱼生生避开鲤鱼,选择了鲫鱼。因为大唐李家的这一插曲,黄河流域的食家们发现多刺的鲫鱼比鲤鱼更为鲜美,并逐渐取代了从先秦开始一直充当鱼类主流食材的鲤鱼,这成为中国美食流行史上一次经典的切换!

唯美食不可负也,看“诗圣”杜甫与美食的不解之缘

杜甫在诗文中清晰的记录了自己对鱼生的喜爱,这种爱一直持续到安史之乱后他流徙到成都:杜甫选择了滨水而居,一定程度上跟他喜欢吃新鲜的生鱼片是相关的。

杜甫热衷吃水果

唯美食不可负也,看“诗圣”杜甫与美食的不解之缘

杜甫在47岁时迁徙到成都后,专门写诗给朋友要果树苗,然后在自己的院子种了枇杷来吃。54岁,杜甫迁居到长江三峡附近时,又种了几十亩的水果。从山东的梨到成都的枇杷再到重庆的几十亩果园,对水果的偏爱贯穿了杜甫饮食的一生。

诗圣怎能不爱酒

唯美食不可负也,看“诗圣”杜甫与美食的不解之缘

除了吃,杜甫还好酒。青年时期的杜甫就是一个酒客,而且经常喝酣,喝酣之后便胆粗气壮,并用牛气哄哄的口气写诗:“饮如长鲸吸百川...”这一时期的杜诗,完全是一幅浪漫主义的画风。杜甫借着《饮中八仙》,顺便跟当时“诗坛”的老头们套个近乎;私下则暗恨自己生的不够早,没有出现在大唐“酒中八仙”的首发阵容里!杜甫在死前四年的人生总结中写道:性豪业嗜酒......饮酣视八极,俗物多茫茫......

这吃货竟然是撑死的

唯美食不可负也,看“诗圣”杜甫与美食的不解之缘

后人描述的具体情形是,杜甫投奔亲戚的路上,遭遇大水,被困江上不得行走,一困就是10天,没吃没喝,耒阳县的聂县令知道了此事,救出杜甫,再遣人给饥肠辘辘的他送来香喷喷的烤牛肉外加一坛白酒。常言道,饥不择食,更何况是面对如此美味佳肴。这对一个吃货而言无疑是巨大的诱惑。杜甫当即一顿暴食狂饮,结果他的消化系统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当天夜里就到下了,再也没能起来。他被酒肉夺去了生命。

唯美食不可负也,看“诗圣”杜甫与美食的不解之缘

人生苦短,诗圣杜甫用美食记录人间,每次被贬这个吃货都能在被贬的地方寻找到美味佳肴。从侧面看来,杜甫虽怀才不遇却也乐观豁达,在哪里落地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活得逍遥自在。如果你在为生活的琐事而烦恼,为工作的压力而忧愁,那么不妨学习杜甫,一顿美味解忧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