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年:“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杜甫

我们在初中高中课本上都学过不少“诗圣”杜甫的诗,当我们欣赏那些千古传诵的诗作时,一定也想知道这位伟大诗人当年是怎样生活,怎样写作的。今天,我们就一起回到唐朝,

去探秘杜甫困局长安十年的生活。

长安十年:“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长安十年:“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杜甫

诗圣杜甫

杜甫出身北方的士族,年少漫游各地。公元746年,35岁的杜甫来到长安,希望得到一个官职。这时的他已经隐隐看到了统治集团的腐化和人民的痛苦。他求官的目的我们还不得而知,也许是儒家传统,也许是个人追求,但毫无疑问的是此时的他还不是那个忧国忧民,致君饶舜禹的杜甫。

长安十年:“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杜甫

年少时的杜甫

都说世事无常,杜甫一生的运气都不佳。他到长安谋官想必也是准备大干一场,施展抱负。然而,他在长安一住十年,得到的并不是显要的官职。仕途失意,却加深了他对现实的认识,由此他给唐朝的诗歌开辟了一片新的国土。

长安十年:“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杜甫

这时的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的征象

。李隆基做了三十多年的皇帝,早已失去了当初励精图治的雄心,沉迷声色;政权掌握在李林甫的手中,他妒忌贤才,大搞阴谋权术,朝廷乌烟瘴气。杜甫与长安的现实接触渐多,漫游时代的豪放情绪也逐渐收敛。这个时期的他充斥着一种矛的心理: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得一个官职。747年,李林甫迫害文人和艺术家,摆布阴谋,让这次应征的举人在考试时没有一人及第。杜甫把这次考试当做唯一的出路,不料却是这般结局。遭遇政治阴谋的打击后,他的经济情形也越来越差,他的父亲在任上去世,没有经济来源的他只能在长安一带流浪,一天比一天穷困。为了生活,他只能低声下气,充作贵族的“宾客”,期间他还以采药为生。他写过一首自白诗:“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述说了他早日的抱负和今天的沦落。他也写过辞赋托人呈送李隆基,但李林甫从中作祟,最终石沉大海。

长安十年:“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杜甫

穷苦潦倒的杜甫

一转眼,杜甫40岁了,他40岁以前流传下来的诗不多。40岁后,他不但穷,身体也逐渐衰弱。这时杜甫已经开始吸取民间的方言口语,把它们融化在他的诗句中,使他的诗变得更为新鲜而有力。杜甫寓居长安期间,结识了一大批权贵和友人,这里着重要提到三个人,他们是高适,岑参,郑乾。这三个人在杜甫的长安后期丰富了他的生活,慰藉了他的愁苦,并且都是他终生的朋友。面对日益腐败和贫困的时代,杜甫不再忍受,他开始用手中的笔,用他的诗来描画这个时代。

他的脚步从贫苦的坊巷到贵族的园林,从重楼名阁,互竞豪华的曲江到征人出发必须经过的咸阳桥,他由于进仕要求的失败认识了这个政治集团的腐败,由于自身的饥寒接触到人民的痛苦。753年8月,长安因雨成灾,米价腾贵,政府虽然也拨米赈灾,但杯水车薪。杜甫有诗云: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

长安十年:“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杜甫

到了755年的10月,他被任命为河西县尉。当时的县尉,可以说是一个有良心的诗人最难以忍受的官职,逢迎官长,鞭打人民。他虽然贫困,虽然44岁了还没有一官半职,却不加考虑的辞去了这个任命。他辞却河西尉后改就参军,任务是看守兵器,管理门禁,职位应当是正八品下

长安十年:“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杜甫

接受这个职务后,他准备到奉先去探视一次妻子。可这个时候的唐朝已经开始变天。他刚刚有了一个小小的官职,本还寄希望于皇帝,可是面对唐玄宗的荒淫,想起杨贵妃姐妹的奢侈生活,他不禁想起了长安街头的饿殍,心头涌出来千古的名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长安十年:“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杜甫

饿殍

安禄山已经起兵范阳,唐朝的盛世结束了。杜甫也迈入了坎坷多难的时期。他回到奉先的家中,便闻噩耗,未满周岁的幼子刚刚饿死。从己身出发,他又想到了穷苦的人民,念及此,他的忧愁已经漫过南山,弥漫天下了。

长安十年:“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杜甫

安史之乱

在小编看来,杜甫忧国忧民的气质不是与生俱来的。十年的长安生活,使他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再也不复年少漫游时的豪放。安史之乱爆发后他离开了长安,本想躲避战乱,却不想卷入更大的祸端。从此,他的命运更加多舛,他对人民困苦的生活也有更深刻的认识。世间就此少了一个籍籍无名的官员,却多了一位满身正气的诗圣。鲁迅曾评价过:“杜甫诗中华民族的脊梁”。诗圣虽逝,但他的作品却流传至今,他的精神将继续激励后人,永世长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