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杜甫:这个一生都“在路上”的爱国诗人

提起杜甫,我们脑海里浮现的第一印象,大概就是个眉头紧皱、整天忧国忧民的老人。没办法,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爱国诗人,作为与李白并列的诗坛魁首,杜甫给我们的印象总是高不可攀的。

“诗圣”杜甫:这个一生都“在路上”的爱国诗人

杜甫的一生可以说是阴差阳错,他矢志不渝地抱着济世安邦的理想却始终都在路上。在我们的印象中,一提到李白,我们就会想到洒脱飘逸的年轻才子;一提到杜甫,我们眼前浮现的往往是一个愁容槁面、潦倒衰弱的老者。李白的一生是潇洒不羁的一生,杜甫的一生是悲辛漂泊的一生,他们的命运决定了他们展示给历史迥然不同的背影。

在我们的记忆里,李白的形象要比杜甫年轻许多,而事实上杜甫比李白小了整整11岁。这里面固然有“安史之乱”这个时代节点的原因:李白幸逢唐玄宗开元初年至天宝年间的国力鼎盛、社会富庶、思想开放、文化繁荣,杜甫经历的却是从天宝到代宗大历年间的兵荒马乱、外族入侵、山河破碎、民不聊生。杜甫生不逢时,注定了他没有李白的潇洒自适、随性放达,他必然是忧郁悲苦的。

“诗圣”杜甫:这个一生都“在路上”的爱国诗人

从某种程度上讲,时代造就了一个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杜甫,饱经患难使他仁慈敦厚、博爱深沉,面对“国破山河在”,他“凭轩涕泗流”,他自己沦落到“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程度,还想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杜甫就是诗人中的侠客,即使在自己最为穷困潦倒的时候,也不忘民间疾苦。相比李白以自己为中心强调个体人格的独立与自由而言,杜甫要博大深沉得多。同时,杜甫嫉恶如仇、刚直不阿,他表现出的自负与清高使得他必然与腐败弄权的朝廷两不相容,在这一点上他与李白又是相似的。

“诗圣”杜甫:这个一生都“在路上”的爱国诗人

另外,杜甫生于官宦世家,奉儒守官在他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他执著一念地抱着济世安邦的政治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奔走于长安城的大街小巷,“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最终他的追求却被安禄山的马蹄践踏得粉碎。在朋友严武的资助下,在成都浣花溪畔过了几年相对安稳的好日子之后,杜甫就沦为漂泊无依的流浪者,最终客死在岳阳的一条小船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