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好孩子的前提是管理好自己,做個積極向上的媽媽比嘮叨更重要

母親的焦慮抑鬱是怎樣影響兒童情緒和行為的呢?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醫學心理科發表的一篇綜述給了我們答案。研究發現焦慮抑鬱影響母親的養育行為,可能使母親在與孩子相處過程中表現為退縮或漫不經心,日常多以平淡、悲傷等負面情緒為主,進而對孩子的評價和反饋也多為負性詞彙。焦慮、抑鬱的母親遇到教育問題時也多將原因歸咎於自己是無能,不幸的是這種歸因方式進一步促進了孩子問題行為的發生。同時,S Knappe等研究人員還發現家庭氛圍會影響兒童情緒調節能力的發展,即母親存在精神狀態不佳的情況,孩子出現情緒、行為問題的幾率更高。另外,不少研究都證實父母與孩子在情緒管理上存在代際相似,可見父母情緒的表達和管理是孩子學會情緒理解、表達和管理的重要途徑。

負面情緒不利於孩子的成長,但經常為生活感到抓狂的媽媽並不是少數。我在心理所修的是在職研究生,大家都是奔著如何教育孩子的目的去的,且絕大多數是媽媽。你可能以為她們整日都在學習家庭教育、研究孩子心理發展,有相應的心理學基礎,所以對孩子的教育問題該會手到擒來。實際並非如此,大多數作為母親角色的同學在說到自己孩子的教育問題時表現出的同樣是一腦門官司。大家課餘時間坐在一起吐槽的內容也無非是孩子父親的不管不顧,爺爺奶奶嫌棄自己堅持的科學育兒,為家庭、學習、工作兼顧已經筋疲力盡……總之,似乎一地雞毛才是生活常態。值得慶幸的是人群中也存在著一些“另類”媽媽,她們或是家庭主婦,或是職場白領,或自主創業,但不管何種職業她們都把日子安排得妥妥帖帖,活得光彩照人,永遠積極向上幹勁兒十足,如果你要問她秘笈,她們的回答會是:這是我想要的生活。

媽媽對於家庭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為一個媽媽該如何活得更加怡然自得?答案值得我們用一輩子追尋。最近讀《你是孩子的光》這本書獲得了一些啟示,其實想要成為一位氣定神閒的媽媽,無非是周旋好自己、丈夫和孩子,找準自己的位置,贏得丈夫和孩子的配合。

教育好孩子的前提是管理好自己,做個積極向上的媽媽比嘮叨更重要

我把《你是孩子的光》看作“媽媽”這個職業的諮詢顧問書籍。作者張小桃畢業於清華大學,職業便是諮詢顧問,這本書以商業諮詢顧問的角度探討親子教育、親密關係及個人成長,幫助廣大母親更理性地看待工作與家庭之間的問題,使之活出光彩,成為家庭的光,助力孩子成長的路。

一個女人作為母親的成長之路顯然並不輕鬆,我們想培養優秀的孩子,想擁有配合默契的丈夫,想要溫馨和諧的家庭……使之成為現實的方法顯然沒有標準答案,但你要記住的是你首先是自己,然後才是媽媽、妻子。

“媽媽”是一個自帶付出光環的稱謂,她被世俗要求為家庭著想,為孩子付出,做丈夫助力,卻少有人讓她做自己,甚至連她自己都忘了自己該是哪般模樣。可都說言傳身教,一個忘了自己的媽媽該怎麼教育孩子認識自我、追求自我、成就自我呢?所以,無論出於個人成長需要、家庭需求還是教育孩子的需求,你首先要做的是你自己。

當你養育一個單純的新生命時,你的愛與責任促使你想把全世界最好的東西都擺在他眼前,包括給他一個最好的媽媽,可現實頻頻受挫,往往使你陷入深深的自責,這可能會讓你放棄想要的工作、想要的生活、得來不易的機會,然而失去這一切又讓你內心焦灼,如此惡性循環,讓你既做不成好媽媽又做不好自己。實際上,生活並不是只單單追求理想或屈服現實,我們還有第三個選擇——中和理想和現實。想做到這一點,《你是孩子的光》中教我們做好以下這四點,即有目標、心態好、愛思考、善決斷。

教育好孩子的前提是管理好自己,做個積極向上的媽媽比嘮叨更重要

有目標

正如作者張小桃所說:“每一種情緒背後都隱藏著一個內心深處的期待和渴望,特別是負面情緒,更是發現真實需求的指引。”你要從自身的情緒中弄清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但制定目標可是有講究的。目標不是慾望,合適的目標應該有自己的決定權,最好再參考一下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提出的“SMART”原則,即目標明確、可測量、可實現、相關性、有時限。符合這幾個原則也並不難,你只需要問自己三個問題,即你想幹什麼?你為什麼想這樣幹?你怎麼才能幹成?如果這幾個問題實在找不到答案,可以先嚐試問問自己最討厭什麼?當你找到自己最討厭的東西后,轉換角度也許就是你在苦苦追求的東西。

教育好孩子的前提是管理好自己,做個積極向上的媽媽比嘮叨更重要

心態好

擁有好心態的人往往自信又包容。如何讓自己自信?其實很簡單,讓自己行動起來。我們都知道幫助孩子樹立信心的方法是創造機會讓他體驗成功,自信就在大大小小的成功經驗的堆疊之上形成,想要樹立我們自己的信心也要行此路。

行動是解決問題的起點。如何邁出第一步?作者張小桃做出了很好的示範。當似乎全世界的人都選擇做斜槓青年時,想要獲得選擇自由的張小桃亦決定開始自己的斜槓人生。於是她開始看書、聽課、查資料,在林林總總一大堆信息中梳理出一個複雜的思維導圖,然而三個月過去了,她的斜槓生涯停在了這張思維導圖上。主人公如果換作是你,接下來你會怎麼辦呢?張小桃選擇了向自己發起挑戰。她首先發布了一條朋友圈,向全世界宣佈她要連續更新21天文章,每天保證2000字,邀請有興趣的朋友們發給她5塊錢紅包,如果最終沒能堅持下來,她會反請大家喝咖啡。最終有50多個人參與了這個活動,騎虎難下的她在自己創造的壓力之下完成了21天的挑戰,同時因此收穫了公眾號第一批粉絲,還獲得了婆婆在育兒戰線上的統一,融洽了婆媳關係。

通過作者張小桃的經歷,你對如何邁出第一步有想法了嗎?作者張小桃在《你是孩子的光》中把這件事總結出一個行事法則——果斷三角,即能做到、想做到和會做到。“能做到”理解為制定合適目標(目標的制定參考上文)。“想做到”理解為當取得階段性進展時及時給予自己正向激勵,比如為自己買個包、出去逛個街、吃頓好的等。“會做到”理解為為自己設定壓力系統,讓自己在監督下行事。

教育好孩子的前提是管理好自己,做個積極向上的媽媽比嘮叨更重要

保持好心態還需要我們學會包容。生活中,尤其是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我們與其他家庭成員很容易陷入爭論中,凡事都想要計較出個輸贏,然而家人之間的這些事情真的全部都能分出對錯嗎?顯然不能,老祖宗早就告誡我們“清官難斷家務事”,別說清官了,多來幾個聖人估計也是各執一詞。所以分出誰對誰錯誰輸誰贏除了徒增煩惱對解決問題沒有任何意義,我們該放下爭執,換位思考包容對方,嘗試找出雙方所堅持內容之外的答案,一個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答案。

包容能改變我們溝通的方式。我與老公最近因為生孩子的問題產生了分歧,他認為我們現在經濟基礎差,給不了孩子相對較好的生活,那麼孩子出來就是受罪。我則認為經濟能力是一個長期的積累,但我的年齡卻不一定能等到那一天,為此我們爭執不休。下面重現一下我們的對話。

我:我覺得我們該考慮要孩子的事情了,再過幾年我就變高齡產婦了。

老公:這件事說了無數次,你覺得以我們現在的經濟基礎能給孩子什麼呢?生孩子是要花錢的,不是生出來就行了,你最好去調查一下生一個孩子需要多少錢。

我:你這種“現在沒錢就不能生孩子”的想法完全就是一個偽命題。生孩子重要的並不是經濟,而是你能否給予他足夠的愛。況且等待只會徒增我和孩子的風險。

你應該體會到我倆之間的火藥味了吧?沒錯,這次溝通中我們都妄圖通過否定對方觀點讓自己贏得最終的勝利,結果自然是沒有結果。不歡而散後我隨手拿起《你是孩子的光》,看到了包容這一章,它提出了一個能幫助我們體現出接納態度的對話方式,即“是的,而且……”句式。於是冷靜後我決定試一試這個句式。

我:要不咱們都放下情緒,冷靜地聊一聊這個問題吧。

老公:我的觀點已經說過了,沒有足夠的存款怎麼保證孩子的生活?

我:是的,而且孩子出生後我們的生活水準說不定也會隨之下降,這些都是不得不面對的現實。你是家裡賺錢的主力,肯定有很大的壓力。

這樣說的時候是不是火藥味大大減少了呢?顯然這種氛圍比火藥味十足的氛圍更容易真誠傾聽,更容易達成一致觀點。

“是的,而且……”句式能幫助我們保持正向情緒,只需要記住以下幾個原則:不加預設地接受、積極主動地傾聽,找到積極的價值,創造新鮮的話題。如果現在你們正為某事爭執不下,嘗試一下吧。

教育好孩子的前提是管理好自己,做個積極向上的媽媽比嘮叨更重要

愛思考

相信很多媽媽在生過孩子後都曾考慮過是該繼續上班還是做全職媽媽,生活中類似需要我們做取捨的事情比比皆是,很多時候我們猶豫不決,甚至選擇逃避等待事件自然發展,等待“船到橋頭自然直”。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不是決定難做,而是每個選項之間的比較難做。缺乏數據支撐的感性想法讓我們對做出的選擇缺少底氣,自信便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消磨。

理性思考能幫助找出最佳決策。《你是孩子的光》提出了CAR決策法。C指Compare,表示比較選項;A指Ask,表示詢問建議;R指Rehearsal,表示情景預演。

在比較選項時,作者張小桃建議從優點、缺點和自己的感受三個方面來做對比,優缺點列出來後綜合自己的感受,最終你最願意接納的那個選項就是你認為的最佳選項。

詢問意見是為了從可靠的旁觀者角度判斷自己的選擇靠不靠譜,你需要儘量找來三類人詢問意見,首先是親密的朋友,因為他們足夠了解你的需求和背景,能夠在你想法的基礎上查缺補漏;第二是領域的專家,你能從他們那裡獲得專業的信息和建議;第三是值得信賴的前輩,他們作為過來人能夠幫助你規避一些錯誤,為你把關。

教育好孩子的前提是管理好自己,做個積極向上的媽媽比嘮叨更重要

善決斷

氣定神閒的媽媽有個共同的特徵——善於決斷。她們總是就事論事,樂於用數據說話,這使她們敢遇事敢拍板,做事敢擔當。其實生活中讓我們猶豫不決的事情並沒有想象中那麼複雜,只是我們被情緒遮住了理性的雙眼,使得我們決斷之路苦不堪言。要想善於決斷需要你有就事論事的能力,而關於就事論事,《你是孩子的光》中給了一個四步法,即定目標、放成見、列三維和選答案。

我們把這四步用在例子中方便大家理解。朋友的孩子今年四歲,她認為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於是給孩子報了英語班、籃球班、游泳班、美術班,孩子爸爸對孩子報班這件事一直持反對意見,認為孩子太小壓力太大。對於應不應該給孩子報班她很一直很猶豫。如果用四步法該怎麼做呢?首先需要搞清楚這件事背後的目的,她和孩子爸爸兩個人雖持相反的意見,但目的都是希望選擇對孩子最好的成長之路。第二步要放成見,雙方都應該放下“只有我的選擇才是對孩子最好的”這個成見,用我們上文提到的“是的,而且……”句式展開一次真誠的溝通,找到夫妻雙方的共識。第三步要列三維,在做這一步時,他們需要列一張關於孩子優缺點的表,準確定位孩子的優缺點才能知道該發展哪些優勢,彌補哪些不足。最終他們發現英語班和籃球班孩子樂在其中且效果不錯,另外兩個班不是孩子的優勢技能,未來也沒有朝著這個方向發展的打算,這些時間還不如用來做親子時光,可以取消。最後一步就是選答案,在前幾步的基礎上夫妻雙方一定能夠達成一致,找到對孩子成長最有利的途徑。

《你是孩子的光》是作者張小桃由媽媽到智慧媽媽晉級的思考和嘗試,書中介紹了很多理性的行為模式,引領我們從“做完美媽媽”的誤區中走出來,做一個有目標、心態好、愛思考、善決斷的媽媽,以自信、果斷、寬容的態度對待生活,對待自己。讀過書後你會發現,相比犧牲和付出,我們更應該綻放自己,成為讓孩子喜歡的媽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