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是怎样聪明反被聪明误亡国的?

作册佐郎


讲到杨广就要先说到“关陇贵族”,关陇就是现在西安一带,关中平原,古代和现代不一样,那地方是当时中国中心,长达千年里,谁控制了关中平原,华北平原,有了两个平原的粮食控制,就可以横扫天下。

隋炀帝不是糊涂蛋,开运河连通南北,训练精兵准备灭掉突厥和高句丽,这一直是整个关陇贵族的共同意志。杨广想先灭了东北的小强高句丽(高句丽不是高丽,也不是韩国,高句丽是吉林一个少数名族政权,也就是“活雷锋“东北人),然后再打突厥,先易后难,没想到搞砸了,而且他重用南方新权贵,想取代旧权贵,迅速就被搞掉,贵族们推出新的候选人,也就是李唐。

为了防止大家发现所有隋炀帝的坏事是大家一起决策干的,唐朝文人对那段历史做了大量修改,定稿后的结论是“只有隋炀帝一个人是坏逼,其他大佬都是好人”,做了精确切割。

并且唐朝建国后赶紧把杨广干的事又干了一遍。


墨者12138


隋朝是我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结束了中国自西晋末年长达三百年之乱时局面,而秦朝是我国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王朝,同时结束春秋战国五百年乱局,也都因不恤民力,过度压榨人民,最终因农民起义而亡,同时都是二世终结。因而后世都认为其命运有异曲同工之妙。

然而隋朝经济的富有在中国历史上都是顶峰,隋朝经过隋文帝二十年的励精图治,创造历史上有名的开皇之治,人民生活安定,社会民生富庶,据史料载,隋末洛阳仓存粟够洛阳百姓用五十年之久。

总结 所以说隋炀帝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历史也终将告诉我们,一切以民生为主,才是王朝长治久安的根本。


景粼玖序


隋炀帝确实是聪明过人,才华横溢,流传下来很多诗作!但是隋炀帝最为耀眼的贡献还是科举制和京杭大运河,科举制是最完善的官僚选拔机制,其在古代产生如此现代化的官僚体制,着实不易!京杭大运河更是世界上工程量最大、历史最古老的运河之一,打通了南北命脉,加强了国家控制!如此丰功伟绩的隋炀帝,怎么就成为了大昏君?其实,恰恰是他的过于聪明,忽视了当时小农经济的现状,急于开凿大运河导致了隋朝的灭亡!动用巨大物力、财力,调动百万民工开凿大运河,如此大手笔,对社会是灾难性的,民怨鼎沸,经济衰退!最终导致朝代衰亡的结局!



地缘观天下


隋炀帝绝对的聪明人,不然不可能搞掉杨勇,成功上位。

隋炀帝的悲剧在于,他心中只有王图霸业,而没有天下苍生。

隋炀帝杨广,年号——大业,从他的年号就可以看出他的志向,他要开创一番前所未有的宏图霸业。

仁寿四年,35岁的杨广正式继位,在位期间,为了沟通南北经济,维护全国统一和强化中央集权,他修大运河,迁都洛阳;西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为了显示他至高无上的权力,为了留下万古敬仰的伟绩,他在各地大修宫殿苑囿、离宫别馆,其中著名的有显仁宫、江都宫、临江宫、晋阳宫、西苑等。

他自私的认为天下臣民都要他的理想服务、他认为天下百姓不过贱命一条,不过是他成为千古一帝的一块垫脚石。他滥用民力、穷奢极欲,动辄征调几百万人为了他服务。可是他不曾想过,这些人是否心甘情愿?不曾想过,这些顶梁柱走后,一个家可能就支离破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汉文帝不舍得百金修露台,才有的百姓爱戴,将士用命。而隋炀帝自私自利,为一己之私,不惜牺牲自己的百姓,百姓是什么?如果国家是身体,那百姓就是组成身体的一个个细胞,死一个两个细胞无所谓,可是当身体的绝大多数细胞都吃不饱、穿不暖、疲惫不堪时,身体又怎能孔武有力、又怎能精神百倍?

果然,不堪重负的百姓们站出来了,大业七年,王薄率领民众在山东起义。随后,刘霸道、孙祖安、张金称、窦建德等纷纷率领农民百姓起义,不到两年起义军遍布全国。起义的烈火,越扑越多,预感末日将到,毫无斗志的隋炀帝对萧后和臣下说:“好头颈,谁当斫之!”

可悲的是,他临死还不反思,他错在哪里;他还单纯的以为,只要厚待身边大臣就可以稳坐天下,殊不知,百姓才是他的根基,百姓才是他的天下。





wsbg的小新


隋朝的迅速灭亡其实可以类比秦朝,都是因为短时间内上马了太多的国家大型工程,导致民力不可承受。始皇帝派蒙恬带了30万秦军去打匈奴修长城,又派赵佗带了50万秦军去南征百越,营建秦始皇陵,阿房宫,大修直道驰道,能用的青壮年基本都被动员起来了。隋朝也是,三征高句丽每次都是百万兵力,营建洛阳百万民力,开挖大运河又是百万民力。所以还是那句话,能被征用的青壮年基本上都被用起来了。可我们是农业国家,没有足够的劳动力种地,粮食生产跟不上,一旦有个天灾啥的,没有饭吃,会出问题的。我们中国的老百姓是最好的老百姓,但是一旦没有饭吃,那就“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了”!


白靴校尉


开挖大运河,三次亲征高句丽,闹得民不聊生。觉着自己多了不起。不知道体谅百姓的疾苦,最终政权被推翻!


尉蓝星空


老规矩,先说结论——隋朝末年,杨广掉进了“认知内卷”的陷阱。导致其加速灭亡!

公元616年7月,风雨飘摇中的大隋王朝,在迎来几缕曙光的同时,也迎来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江都(扬州)制造的龙舟按时送到了洛阳。

看着那些硕大无比且装饰豪华的龙舟,杨广又一次燃起了巡幸江都的念头。他的这一举动也为后世留下了一个迷团:杨广怎么了,在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的重要关头,他怎么又一次选择了地狱?

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才想了个大概明白。杨广是跳进了“认知内卷”的陷阱。啥叫“认知内卷”呢?

当一个人的阶层越来越难上升的时候,他的认知就会越来越封闭。只愿意听自己喜欢听的,很难听进去不同的意见,具体表现为两个字——固执。

比如我们见过的很多穷人,一般在35岁左右,就会变得特别固执。因为对于穷人来说,35岁是啥样,以后基本就是啥样。穷人大部分干的是体力活,35岁之后,身体素质会越来越差,以后再怎么努力,也难以突破这个阶层,大概率还会是个穷人,甚至更穷。所以,他们中的大部分一到这个年龄就不愿意再努力了。

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还是两个字“希望”。

当一个人的未来,有希望的时候,他就愿意听从别人的意见,因为这会让他越来越好,属于正反馈。可是,当一个人的未来,没有什么希望的时候,别人还是乱给他提意见,那么他只会越来越烦,搞不好就会得抑郁症,或者疯掉。

例如跨栏,你明明跨不过刘翔,但是其他人却天天劝你,一定要超越刘翔。那么,用不了多久,估计你就会闷闷不乐,再之后就是悲痛欲绝、自卑抑郁,一直到悲观厌世,直接自杀。但是,如果你有跨过刘翔的潜力的话,别人再天天说你,这就变成了鼓励,以后你就会越来越好。

杨广的梦想是啥?杨广要超越秦皇汉武。


可是,三征高句丽的耻辱、围困雁门的落魄,让杨广超越秦皇汉武的希望彻底的破灭了。于是,这头格外生性的公牛,就像被槌骟了一样,彻底的陷入了“认知内卷”的陷阱。

大隋王朝的灭亡,就在这一刻彻底的定格了。公元618年3月杨广被杀。死之前,他还想保持皇帝最后的尊严:“天子自有天子的死法,岂能刀砍?拿鸩酒来!”但是,手下人根本没有理会他的尊严,把他活活勒死于宫中,享年50岁。杨广终于走了……

30年前,20岁的他率50万虎狼之师横扫南陈,其后坐镇江南10年,欣欣向荣、国泰民安。

20年前,30岁的他从扬州出发,带着夺嫡胜利的喜悦,带着帝国的希望奔向京师,年富力强、众望所归。

如今,50岁的他从至高无上的帝王沦落为了客死他乡的游魂,众叛亲离、孤家寡人。

扬州成就了他,也葬送了他。也许这就是对天道好轮回最好的诠释吧。


历史课代表张大同


1.做为隋朝的最后一任皇帝隋炀帝残暴、冷酷,只知道满足个人的私欲,不去管百姓的死活。

2.不选用贤才为国家献计献策,朝延中许多官员不知进取、贪污腐败。

3.花费大量人力财力修建大运河,多次巡游江南浪费国库财产。

4.多次对高丽发动战争,而且最终以失败告终,大量百姓死于战争。

5.暴致导致各地百姓起义,以瓦岗军的势力最大,隋朝多次对瓦岗用兵都没有起到作用。

6.大部分地方被农民起义军占领,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所杀,隋朝灭亡。


秋梦h


我是亘古怀念说史,我来回答。

历史上真实的隋炀帝不同于我们在小说演义和影视剧中我了解到的形象。隋炀帝虽然做了亡国之君,但却不是那种昏庸没有能力的皇帝,相反隋炀帝杨广是一个有着远大志向和才能的人。




在隋朝统一全国的进程中,当时身为晋王的杨广曾作为隋军的统帅讨伐南方的陈国,顺利灭掉了陈国,结束了中华大地长达三百年的大分裂时代。在灭陈之后,杨广亲自坐镇扬州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暂时消除了南北方长时间分裂带来的隔阂。

杨广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有着权谋野心的人。同样身为老二的杨广阴谋扳倒了自己的大哥杨勇,进而登上了大隋帝国的至尊之位。后来的李世民也这样干过,但李世民却赢得了千古明君的美誉,而隋炀帝杨广却落得个遗臭万年。


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差别?杨广继承了老爹隋文帝杨坚留下的强盛国力,他想要开创一番丰功伟业的想法并没有错,错就错在他太自大了。


营建东都洛阳,开凿京杭大运河和三征高句丽这些举措本就是为了维护大隋王朝的坚固统治。这些都是功在千秋之举,但是杨广急于求成却过度透支了当时大隋帝国的国力和民力,大隋帝国内部矛盾短时间内迅速计划。

面对内部这些不稳定的新变化,杨广却自欺欺人的不愿意去相信,相反继续穷兵黩武,陶醉在自己的万世基业中。在大隋帝国大厦将倾之际,杨广非但没有做正常去解决这些矛盾,反而在一众大臣的劝阻下一意孤行继续巡游天下。最终在众叛亲离之下客死他乡,大隋帝国也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迅速崩溃。


因此,隋炀帝杨广犯了同秦始皇嬴政一样急功近利的错误。原本强大的国力基础让杨广盲目的相信自己可以主宰天下做任何事情,这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客观规律的。隋炀帝杨广最终也没有逃脱这种历史的局限性,终成聪明反被聪明误!


亘古怀念说史


他想做的事很多很好,可以步子迈的太大,后面我不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