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帝国最后的武士:他在国在,他死国灭(上)

★唐雪元


晚清帝国最后的武士:他在国在,他死国灭(上)

帝国最后的武士——僧格林沁陵

  晚清时期,大清帝国已经是日薄西山了,一派摇摇欲坠的模样。

  此时,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军更是让这个帝国的将领们疲于奔命,而虎视眈眈的列强磨牙嗜血,随时准备在这个腐败的大帝国身上咬下一块肥肉。  

纵观历史,大厦将倾必然会有能臣挺身而出,虽然,未必能够力挽狂澜,但是,依然值得人们尊敬。

在晚清年间就有这么一个能臣,他出生卑微,而最终成为一名立马横刀的统帅,苦战不可一世的英法联军,并且在气势汹汹的起义军强悍进攻中依然守卫住京畿之地的皇宫都城,一生征战为大清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此人便是黄金家族成吉思汗的第二十六代子孙,清王朝最后一位帝国武士——僧格林沁。


晚清帝国最后的武士:他在国在,他死国灭(上)

太平军北伐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清帝国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农民起义风起云涌。1851年1月11日,广西的落第秀才洪秀全率领“拜上帝会”信徒在金田村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9月,太平军攻克永安,在此进行了军政建设。

1853年1月,太平军攻克武昌,而后顺流东下,占领九江,攻占安庆。3月19日,攻克江宁(今南京市)。洪秀全以两江总督衙门为天王府,改江宁为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起农民政权,随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制订出一个带有浓厚空想色彩的平均主义分配方案,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

5月,太平军分兵北伐和西征。经过将近三年的征战,太平天国地盘扩大,实力大增,军事上也达到了全盛。

当北伐的太平军攻抵天津时,震恐的咸丰皇帝发现,他身边的满族亲贵里,已几乎无人可用。当时,从东北南下增援的满族黑龙江骑兵马队,竟被北伐的太平军打得丢盔弃甲,有的甚至在被打败后沿路要饭回到了北京,以致1853年的北京城内,到处都是沿街乞讨的所谓八旗精锐。

当时,北京全城震恐,短短几天内全城就有十几万人逃命出城,以致当时北京最为繁华的前门大街一度荒凉无人,而从1644年入关仅仅不到200年时间的满族八旗兵,此时更是锐气全消。

但追究起来,其实早在1644年满清入关不到三十年后的“三藩事变”时,八旗兵其实就早已“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坠地”,只是靠着汉军八旗才勉强平定叛乱。

就在太平军起义前36年,嘉庆二十年(1815年),嘉庆皇帝在一次阅兵中就惊恐地发现,在一次200人的射箭比赛中,当时御林军里竟然只有5人能全部射中箭靶,满族八旗不堪重用,而太平军,则彻底掀开了这个帝国的虚弱老底。

关键时刻,大清帝国最后的武士僧格林沁,站了出来。


晚清帝国最后的武士:他在国在,他死国灭(上)

僧格林沁


作为与满族世代联姻的蒙古科尔沁部落子弟,出身蒙古名门博尔济吉特氏的僧格林沁,是成吉思汗的弟弟哈布图哈萨尔的二十六世孙,由于家道中落、出身贫寒,僧格林沁甚至一度沦落到要给富人放牧。

然而命运的转机出现在1825年,这一年,僧格林沁的远方族叔、蒙古科左后旗的第九代札萨克郡王索特纳木多布斋病逝,在因缘际会下,15岁的僧格林沁被选为札萨克郡王的嗣子,随后继承郡王爵,被送到京城与道光皇帝的皇子们一起读书。

由于僧格林沁的嗣母、第九代札萨克郡王妃是道光皇帝的亲姐姐,因此,僧格林沁就意外成了道光皇帝的外甥,以及后来的咸丰皇帝的表兄弟,他一下子从一位帮人放牧的穷小子跃升成为皇亲国戚,深得道光皇帝和咸丰皇帝信任,“出入禁闱,最被恩眷”,甚至成为咸丰皇帝时期统领禁军的侍卫内大臣。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防卫京畿之地,责任重如泰山,何况僧格林沁的对手可不简单,他们是太平天国的“五虎上将”,这五人军功显赫、作战勇敢,分别是:李开芳,林凤祥,胡以晃,黄文金,罗大纲。

咸丰三年,洪秀全在夺取了南京之后,让李开芳、林凤祥等人率领一支数万人的大军北伐,意图从根源上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作为皇亲国戚和八旗军的主要统帅,僧格林沁被自己的表兄弟——也就是咸丰帝,安排到了一个重要的工作岗位上——协助左都御史花沙纳,办理京城的防务,阻止太平军北伐的脚步。

咸丰三年十月,北伐的太平军一路打到天津静海地区。

咸丰四年正月,僧格林沁会同钦差大臣胜保的军队,对据守在当地的太平军发动了夜袭战——不仅火烧了太平军的据点,而且还三战三捷。

但当太平军占据阜城县城后,局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于阜城县城城防坚固,清军竟然连攻数月都没有拿下这个小县城,而且还损失惨重。

然而,雪上加霜的是,此时洪秀全又派出了另一支北伐军,前来支援李开芳他们,而且同样是一路打到了直隶最南边。

对此,钦差大臣胜保,不得不分兵予以牵制,以防自己腹背受敌。

四月份,李开芳率领太平军突围成功,占据了沧州东光县的重要城镇——连镇。

五月份,胜保在消灭掉另一路太平军后,回师与僧格林沁合围李开芳的太平军。

李开芳决定要分散清军的主力,便带领骑兵两千多人,从连镇突围出去,一路来到了山东聊城的高唐县,并且顺利占据了高唐县城。

伐的太平军分为两路,清军自然也要分而治之。

于是,钦差大臣胜保带兵前去围剿李开芳,僧格林沁则继续围剿林凤祥等人。

经过九个多月的苦战,僧格林沁终于在咸丰五年的正月,突破了林凤祥的防线,林凤祥手下的上万太平军,最后战斗到只剩百余人。

最终,林凤祥被僧格林沁所擒获,被押解到了京城处死。

而僧格林沁,也因为战功卓著,而被晋封为亲王——清代皇族之中最高的爵位。

消灭掉林凤祥之后,北京附近的太平军被彻底肃清,清王朝的京城算是安全了。而占据高唐县长达大半年之久的李开芳,此时依旧和钦差大臣胜保的军队进行着厮杀,双方互有胜负,但清军却丝毫找不到攻破县城的办法。

后来,在得知僧格林沁剿灭了林凤祥部,即将率领他的军队前来参战时,李开芳选择了突围——因为在他看来,僧格林沁更具有威胁和杀伤力。

在僧格林沁即将到来之前,李开芳率领自己的上千骑兵成功突围,来到了五十里之外的茌平县冯官屯,在这里选择了一个绝佳的防守点,进行最后的殊死一搏。


晚清帝国最后的武士:他在国在,他死国灭(上)

蒙古铁骑


在这个小镇外,双方进行了最激烈的火器战——清军在冯官屯四周架设了很多大炮,进行炮轰;而太平军,则在镇子外边挖了好多战壕,藏在里面对外射击。

经过几天激烈的攻防战,双方均死伤惨重,清军虽然兵力上占据优势,但却无法撕开一个口子(合军围攻,四面炮击,贼掘地为壕,穴堀潜藏,穿孔伺击,攻者伤亡甚多)。

僧格林沁认为,这样下去不是个办法,兵力减员太多,不仅对自己的势力有所消减,就是皇帝那里也无法交差。

于是,他在考察了四周的地理环境之后,准备采取和当初最终剿灭林凤祥时的同一个办法——水攻。

最终剿灭林凤祥时,僧格林沁就是采用的水攻——把紧靠着连镇的运河之水,引到了镇子里,淹死了镇子里的大多数太平军。

而此时李开芳所据守的茌平县冯官屯,附近也有一条大河——徒骇河。

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施工,徒骇河水终于被清军引到了冯官屯。

面对最后的生死一战,李开芳和手下的太平军,都打算在大水到来之前突围出去。但是,僧格林沁对此早就做好了准备,一连打退了李开芳的数次突围之战(贼屡冲突,皆击退)。

到了咸丰五年四月,僧格林沁下达了放水的命令——面对滔天大水,隐藏在战壕之中的很多太平军士兵,都纷纷逃了出来,选择了投降(水入贼窖,纷纷出降)。

所谓兵败如山倒,你跑我也跑。


晚清帝国最后的武士:他在国在,他死国灭(上)

咸丰皇帝


就这样,骚扰了清王朝两年的太平军李开芳部,最终败在了大水的面前。

李开芳和手下八名将领,都被生擒后押往京城,最后全部被清王朝处死(擒李开芳及其死党黄懿端等八名,械送京师诛之)。

自此以后,黄河以北的太平军,基本上被肃清,剩下的残兵败将,已经对清王朝没有了威胁。

在得知这一消息后,还没等僧格林沁班师回朝,咸丰帝就下令晋封他的亲王爵位为“世袭罔替”的亲王——也就是可以代代相传的亲王,是清代皇族的最高荣誉(俗称“铁帽子王”)。

僧格林沁回京之后,在皇宫养心殿,咸丰帝并没有让他行跪拜的君臣大礼,而是行“抱见礼”——也就是抱拳之礼。

接着,又赏赐了代表无上荣誉的朝珠和四团龙补褂。

几天后,又在乾清宫大宴群臣——当然,最主要的还是那些从军出战的将士们。

用《清史稿》的一句原话,来形容僧格林沁的战功,那就是——“两年之中,大小数百战,(贼兵)全数殄灭,无一漏网,僧格林沁威名震於海内”。

也就是说,在镇压太平军李开芳和林凤祥的战斗中,僧格林沁不仅树立了自己的威名,而且还自此名扬海内。


晚清帝国最后的武士:他在国在,他死国灭(上)

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


这两年间,僧格林沁与曾国藩一北一南抗击太平军,对于已经腐烂透顶、摇摇欲坠的大清帝国来说,僧格林沁无疑是帝国在汉人之外、满蒙贵族中最后的帝国武士。为此,咸丰皇帝先是特赐僧格林沁“博多罗巴图鲁”称号,满语意为“急流一样不可阻挡的英雄”。

此后,僧格林沁又被称为“博王”或“僧王”,在大清帝国内部又与曾国藩一起并称为“南曾北僧”。

在1850年代的咸丰皇帝看来,已经腐烂透顶的满族八旗早已不堪重用,而汉人又不可靠,所以,与满族世代联姻的蒙古贵族和蒙古骑兵,就成了晚清时期维系帝国统治的最后倚靠。

早在明朝灭亡以前,为了联合蒙古部落对抗明朝,努尔哈赤就开始促进满族与蒙古族的联姻联合,据统计,从明朝万历四十年(1612年)努尔哈赤迎娶蒙古科尔沁部落贵族女子开始,到1912年清朝灭亡共300年间,满蒙联姻共达586次,其中入关前联姻84次,入关后联姻502次。以皇太极为例,皇太极9位后妃中,有6位是蒙古后妃,而且所立五宫皇后全是蒙古女子。而皇太极先后又将10名亲生女儿和2名养女嫁给了蒙古贵族。

通过联合蒙古部落对抗明朝,满族最终得以进入关内夺得汉人江山;而满人更是通过与漠南蒙古的联姻结合,最终击败了蒙古准噶尔部,从而将国土推进到中亚,扩张成为18、19世纪时震动世界的大清帝国。

对于僧格林沁所属的蒙古部落,满清统治者始终坚持恩威并施,“饥则哺之,寒则衣之,来则怀之”;“叛则讨之,遁则宥之,降则舍之”;“开诚布信”,“以求服其心”,在这种长达三个世纪的联姻中,满蒙两个民族也密切地结为一体,而蒙古也成为了满人巩固北部边防和南下征讨汉人的急先锋。


晚清帝国最后的武士:他在国在,他死国灭(上)

道光皇帝

而作为道光皇帝的外甥和临终托孤的四位顾命大臣之一,僧格林沁作为继位的咸丰皇帝的表兄弟和禁军统兵大臣,更是位极人臣,在满蒙时代联姻的亲属关系中,再加上自己从没落少年突然被提拔成为皇亲国戚重用,僧格林沁也对满人感激涕零,始终率领蒙古骑兵为大清帝国南征北战。 、

与僧格林沁作为蒙古人,从一位草原的穷小子突然跃升为皇亲国戚,并统领清朝禁军拜王封爵相比,在南方为大清帝国力挽狂澜的曾国藩,因为自己的汉人身份,则始终受尽猜忌。

1853年,因母丧回湖南湘乡守制的礼部右侍郎曾国藩奉命组建湘军,随后就在1854年攻克被太平军占领的武昌,当捷报传到京城时,咸丰皇帝喜形于色,对军机大臣们说:

“不意曾国藩一书生,乃能建此奇功!”


晚清帝国最后的武士:他在国在,他死国灭(上)

军机大臣祁寯藻


但首席军机大臣祁寯藻马上提醒咸丰皇帝说: “曾国藩不过是一个回乡在籍的侍郎,只是个住在农村的匹夫而已,但一呼蹶起,从之者万人,恐非国家福也。”

听到这句话后,再考虑到曾国藩的汉人身份,咸丰皇帝当时立马为之色变:“黯然变色久之。”

当时,咸丰皇帝本来已经任命曾国藩为湖北巡抚,于是又迅速收回成命,只赏给了曾国藩兵部侍郎的头衔,此后五六年间,曾国藩就一直以兵部侍郎的虚衔领兵打仗、受尽地方官员的刁难。

一直到咸丰十年(1860年),鉴于曾国藩率领的湘军在对抗太平军中的主力作用,咸丰皇帝才在临死前,不得不授予曾国藩以兵部尚书、署理两江总督的实权。因为在咸丰皇帝看来,当时放眼大清帝国,满人八旗早已腐朽不堪,除了作为蒙古人的僧格林沁之外,满人已经不得不依靠汉人来维持统治、进剿太平军了。

(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