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在战场硝烟中的陆机、陆云兄弟,不愧为文坛才俊!(二)

穿越在战场硝烟中的陆机、陆云兄弟,不愧为文坛才俊!(二)

第一例,张华挑事,陆云智对荀鸣鹤。

陆云这个人有个缺点,就是喜欢笑,陆机戏称他有“笑疾”。与陆机一道去参拜张华时,进了张家院门,陆机示意弟弟暂时不要进去,防止他见到张华后有失态之举。果然,张华在与陆机寒喧后,就问陆云到哪里去了?陆机也照实说弟弟有“笑疾”,不敢造次。张华为人,平素喜欢穿一些大作怪的衣服,又喜欢用帛绳把自己的胡须緾起来,滑稽可爱。陆机害怕弟弟见到张华的装扮后会失笑而至失礼,故先来递个话。张华赶紧传话,请陆云进来见面。

陆云轻步进入张华书房,一见张华这身穿着打扮,果然是“见而大笑,不能自己”。陆云哈哈大笑,控制不住,交谈气氛一下子热闹多了。刚巧这天,在张华家还有一位客人,名叫荀隐,是位名士,与陆云从未见过面。

穿越在战场硝烟中的陆机、陆云兄弟,不愧为文坛才俊!(二)

张华脑子一转,心想何不趁机试试他俩的才华?就对陆云、荀隐二位说:“今日相遇,可勿为常谈”。意思是说,你们二人初次相见,交谈时请不要用平常人所用的那些俗话套话。只见陆云双手合拱,对荀隐说:“云间陆士龙” 。“士龙”是陆云的字。只见荀隐脱口回答:“日下荀鸣鹤”。“鸣鹤”是荀隐的字。“云间”对“日下”,“士龙”对“鸣鹤”,对仗工整,双方第一回合打了个平手。张华在一旁听了,连声叫好。陆云接着开始反诘了,问道:“既开青云睹白雉,何不张尔弓,挟尔矢?”这里的“白雉”就是指在空中飞翔的鹤,隐射荀隐,并希望荀隐张弓挟矢去射下飞鹤。荀隐看出陆云在隐射自己,也不示弱,连忙接招回应:“本谓是云龙骙骙,乃是山鹿野麋。兽微弩强,是以发迟。”

荀隐顺势转移话题,把陆云这只“士龙”比喻为山间的一只小小野麋鹿,不值得用强弩去射杀,所以就迟迟不开弓。二人斗嘴斗智,你一句我一言,两个来回下来,不分胜负,乐得张华与陆机在一旁抚掌大笑。荀、陆二人的对话,成为当时文坛一段佳话,流传千古,而“云间”从此便成为陆云家乡“松江府”的别称。当时,刺史周浚征召陆云为从事,并且逢人便夸陆云是“当今之颜子也”,把陆云比作孔子的学生颜回。

第二例,王济显摆,陆机蒪羹压羊酪。

有一次,陆机兄弟俩一道去拜访侍中王济。王济指着北方人喜欢吃的羊酪,显摆而又神气地问陆机:“你们吴中何以敌此?”意思是说,你们家乡虽然在江南吴中,那里有比我们中原的羊酪更好吃的东西吗?陆机应声答道:“千里蒪羹,未下盐豉”。“蒪”(pò)菜是一种水中草本植物,形状似荷叶而小,花穗和嫩芽可食,根状茎可入药,即江南地区至今人们都喜欢吃的“莼菜”,又名马蹄菜、湖菜等。

穿越在战场硝烟中的陆机、陆云兄弟,不愧为文坛才俊!(二)

王济本以为可以在两位南方人面前显摆一下自己喜欢吃的羊酪,想不到陆机不给面子,用“蒪羹”把对方压了下去,并且被当时的人们称为“名对”。关于这个“名对”,有不同版本,最典型的是南朝宋刘义庆撰、南朝梁刘孝标注的《世说新语?言语》卷,其中有云:“陆机诣王武子,武子前置数斛羊酪,指以示陆曰:‘卿江东何以敌此?’陆云:‘有千里蒪羹,但未下盐豉耳’。”

《世说新语》记载的“王武子”即指侍中王济,陆机的对话如果去掉虚词“耳”,由《晋书》里的8个字变成了10个字,这是古代文献在传抄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长期以来,人们对陆机这句“名对”的解释不一,究其因是没有立足于当时的语境和南北方不同生活习俗来揭示问题本质。“未下”二字不是指地名,而是指“未必比什么什么差”、“未必比什么什么不如”的意思。

陆机话语中的“盐豉”是一种北方土特产,又称“豆豉”,作为调味食品,它是用黄豆煮熟后,通过霉变发酵、再加上盐调制而成,可以佐餐开胃。我们再看“羊酪”,是指用羊乳通过发酵后而而生成的一种乳制食品,类似于今天的“酸奶”,也是当时北方人的所爱。当时中原及北方地区是牛羊马成群,不仅有“羊酪”,还有“牛酪”、“马酪”。陆机用江南吴中家乡的“莼菜羹”来与北方中原的“羊酪”来打擂,同时又顺势一枪,用“盐豉”来借喻“羊酪”,称家乡“莼菜羹”的味道“未下”你这个如同“盐豉”靠发酵出来的羊酪味道,意在“莼菜羹”要比“羊酪”味道更胜一筹。

陆机在这里采用了借喻修辞手法,既婉转地表达了自己对北方佬喜欢的“羊酪”不屑,又反映了游子对家乡美味佳肴的怀念,同时又巧妙地避免了直接顶撞王济、使王济难堪,因为人家毕竟是主人、自己是来登门拜访的嘛。(待续)

穿越在战场硝烟中的陆机、陆云兄弟,不愧为文坛才俊!(二)

作者束有春,文学硕士,研究员。长期从事我国文化史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出版《感知风骚时代》等学术著作多种。现为《炎黄文化》杂志副主编。(关注微信公众号:NJHFHHH,在旅行中感触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