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考生皇帝换了三个,103岁还没考上进士,真是活到老、学到老

在古代,士人们都有一中心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那么,在我国科举时代,中状元而魁天下,是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誉和最高目标。科举考试是隋唐到清代的历经了一千三百多年封建王朝。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及后备人员的制度。隋朝以前采用的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的制度导致出身寒门的普通人无法步入仕途,隋朝开始改为科举制,使得任何参加者都有成为官吏的机会。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逐渐僵化,被称为八股取士,后于20世纪清末初废除。

这位考生皇帝换了三个,103岁还没考上进士,真是活到老、学到老

清朝可以说是科举制度的全盛时期,那时候人生有三大美事,第一就是金榜题名,范进当时只是中了一个举人就欣喜若狂,如果考中了状元,那岂不是人生巅峰。金榜题名是所有读书人共同的梦想,甚至有人为了它不惜花费毕生的精力。

康乾盛世时,出现了很多尊老敬老的政策,如年满70岁的老秀才可援例成为岁贡生,会试3科以上不中的举人可通过“大挑”选拔做官,百岁老人由地方申报,礼部拨款建立百岁牌坊等。于是,清朝的耄耋及第者屡见不鲜,甚至连百岁老叟也让曾孙打着灯笼送考。

这位考生皇帝换了三个,103岁还没考上进士,真是活到老、学到老

陆云从也是其中的一员,他从青年的时候就开始考试,但是每次都落榜,他靠着自己的信念就这样一直考了下去。直到道光6年丙戌会试时,陆云从终于考上了贡士,有了考取进士的资格,可是考官却发现此人已经有103岁,于是就上报了朝廷,道光帝看他年龄太大了,赐他为了国子监司业衔,协助祭酒主管监务。陆云从是科举史上年龄最大的考生,皇帝都换了三个,但是像他这样一辈子时间都花在科举上的人并不在少数,清朝谢启祚当时已经98岁高龄,儿孙绕膝,五世同堂的他完全可以永享天伦之乐,但是他却不顾家人的反对,坚持应考。他还说过:老手未颓,安见此生不为耆儒一吐气。看得出来,在他的心中心心念念的都是考取功名。古代,很多考生在科举场上蹉跎多年,孩子或许都开始读书识字了,带着孩子一起参加考试的例子在历史上也不罕见。虽然俗话说的好:活到老,学到老。但是这也从侧面反应了中国古代科举制的腐朽,没有年龄的限制,虽然可以鼓励人们多读书,但是一个满百岁或者是高龄的考生,就算考上了,能活多久,能对国家有多大贡献呢?

这位考生皇帝换了三个,103岁还没考上进士,真是活到老、学到老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清代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特,只考翻译一篇,称翻译科。以后,虽然改为满人、汉人同试,但参加考试的仍以汉人为最多。科举是中国官制史上的巨大进步赵铁信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他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唐、宋、元、明、清。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在国内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中国的官制史上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也有人认为是一次深刻的革命。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持续1300多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